廣州體育學院研究生院
校園足球是提倡在中小學以足球活動鍛煉學生的體質健康的一個開展中的政策。校園足球的開展并非一成不變,也不是為了單方面提倡足球運動。而是為教育本質服務,研究校園“體教共存”培養人才理念的發展空間[1]。同時,由于我國校中小學長期缺乏對足球理念的正確理解與認識,導致校園足球在發展中出現不同程度的阻礙,迫切需要讓群眾了解校園足球的真正含義。
校園足球一般的開展形式有低強度的足球課和競技性的足球比賽,這兩種活動是人們較為熟悉的開展模式。但是校園足球的發展不能停留于這兩種開展模式,校園是教育基地,學生的依歸,因“教書育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培養德育發展健全的下一代。因此,校園足球是一種教育的手段,“容教于樂”,讓學生在足球活動中受到教育,這是真正的校園足球。為了迎合足球在中小學的開展,本文提出了幾個符合校園足球的項目內容,分別是:足球訓練、足球興趣班、足球比賽、足球大課間、足球節、校園足球裁判培訓、足球文化活動。與一般情況相較之下,這些內容使得校園足球的內容更為豐富,讓足球滲透校園的手段更多。
校園足球在2015年開始在全國中小學推行,推行初期受到廣大群眾的高度關注,也被各方專家列舉出不少詬病,本文視這些詬病為足球與教育的沖突,當中也涉及對足球概念的薄弱認知與不了解。
足球本質的認知問題是足球訓練的根本問題,也是構建校園足球的完整體系的邏輯起點。足球本質一般就是探討“足球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不以為然,認為在活動里加入足球就是校園足球了。足球是以腳支配球,在規范的場地里力爭把球射進對方球門而得分的運動,說到底足球就是一種比賽。其實在校園足球里出現了很多與足球本質不相符的活動,比如:“足球操”“足球舞”“足球保齡”。這些活動讓校園足球流于表面的形式,加深學生對足球的誤解。足球本質是一個要清楚介紹的概念,本文不是批判用手拿足球這類行為,也不認為用腳去做的“足球操”和“足球舞”就是符合足球本質。其實,很多中小學生都是從電視轉播中認識足球,轉播的畫面往往就是比賽中的情景,以小型的比賽去開展校園會讓學生更方便去理解足球,更容易練習足球技能與技術。
由于校園足球的開展,對足球人才的需求增加,校園涌入一批又一批的足球教師和教練,有研究反映進入校園的足球師資有職業道德和水平低的現狀,把負面的東西一并帶進校園足球課,這些負面的因素不但影響了學生對足球的熱情和興趣,而且會讓我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嚴重流失。據《全國青少年足球發展工作報告》顯示,我國校園足球的開展正面臨著人才貧乏的困境[2]。教練和老師是影響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如果這方面把關不足,必定嚴重影響我國足球文化。比如:有些教練和老師過于偏重單純的技術練習,傳球技術的兩人對傳練習,有不少足球教練仍然是保持傳統的觀念,過分追求技術動作的規范性,如果技術不達標,就不能上場踢比賽。這種孤立的、追求整齊和陣列的足球活動不能使學生體驗足球的真正快樂、也限制了青少年的創造力。技術訓練的目的要求要和比賽相結合,讓學生能夠了解技術的細節,并在接下來的對抗訓練中,把技術轉化為技能,讓學生具備擁有實戰和比賽能力的足球技能,而不是抹去足球本質的概念,去創造一套脫離實戰意義的足球訓練。
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其中。在學校開展足球課是需要經過長遠的策劃和講究科學性,如果是為了迎合政策而隨意開展足球課,這種足球課不但失去教育意義,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會造成影響。比如:體育老師在某一節足球課應該教的內容,如何銜接前后足球課的內容。再者,足球的考核內容與指標的設定都有很嚴謹的要求。如果中小學校的足球考試還是傳統的繞桿射門、雙腳顛球、踢高遠球,會引導學生向錯誤的方向發展,誤以為繞桿快就技術好、顛球多就是球感好、踢得遠就是會比賽。錯誤的觀念會慢性蠶食,使得青少年的足球認知出現歪曲、抹殺有天賦的青少年、無法對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帶來良性發展。
部分學校和家長沒有清楚意識推行校園足球的根本理念是體育與教育的結合,是一種以融體育于教育,傳播立德樹人、推進和深化學校體育政策的改革方案。根據調研顯示,大部分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只關注足球校隊的成績,校內大部分學生對校園足球活動的參與度較低,甚至從未參與,也未能把校園足球重點開展到方方面面,例如:沒有足球興趣班,足球節和足球課的內容都是隨意拼湊。種種現象都表明中小學對足球的理解只停留于競賽和成績,沒有充分考慮到教育與足球的互補關系。
前文提及的校園足球一般開展的模式為安排足球課和舉辦各種校際,班際足球比賽,這是目前個中小學開展校園足球的真實寫照。根據政策綱要的描述,校園足球歸根究底就是要讓足球在青少年之間漸漸普及和變得大眾化,使得青少年有更多鍛煉的手段去發展全能。中小學在推行校園足球的初期,就需要確定培養理念和目標。有了明確的理念和目標,使得在學校能始終如一的貫徹“足球育人”的理念,培養方向出現偏差時也能夠即使糾正。舉辦足球校隊是可行的,有效的,符合足球本質的活動,但是校隊比賽也必須是服務于教育,以往校園比賽頻頻出現不尊重開幕禮,人員無故遲到、足球暴力事件等,這些都學校誤解校園足球內涵真諦的現象。
校園足球發展中呈現的問題主要源于部分學校、家長、老師歪曲校園足球的本質概念。校園足球的發展不能止于校園足球比賽聯賽,其核心目的不只是培養優秀足球運動員。中小學是教育的基礎,與足球結合是為了在教育手段上有突破性的進展。校園足球以學校為載體,目的在于以足球運動鍛煉在校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證明體育與教育良好融合,能相輔相成培養“文武雙全”學子的良好范例。為此,中小學需要淡化功利、獎牌主義,不能集中開展小圈子的足球活動,不要在校園過早宣傳“職業化”和“專業訓練”,及時糾正以往錯誤的觀念。
舉辦足球活動需要優秀足球人才為保障,要懂得靈活善用不同足球訓練方式去引導學生習得足球,談吐舉止大方得體,性格風趣幽默,專業技術過硬的教練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些因素直接影響授課的能力與學生的接受能力。學校在探索校園足球的初期時難免會遇到阻礙,要克服這些阻礙,就需要學校與教師的相互合作。目前,部分體育高校都有為中小學舉辦足球教師資格培訓,中小學可以借這一渠道向高校輸送有能力成為足球教師的體育老師,其一,能夠提升體育老師開展足球的業務能力,部分體育老師從小就沒有接觸過足球,在校園足球的大環境下,其發揮的作用甚微。但是,經過專業高校的再培訓,激活這一部分的資源,使得他們能夠快速適應校園足球和投入其中。其二,向機構投入的師資回歸校園后,不論對校園足球的活動開展還是校園足球的理論都有深遠的影響,培訓過的老師對校園足球有一定的了解,反饋的意見能夯實學校足球理論的根基,穩固發展校園足球的開展。其三,學校對招聘校外足球人員的審核要嚴謹,大部分學校都會為學生開展足球興趣班,這時候對外面請進來的足球教練要有嚴謹的考慮,一方面要考察教練對足球訓練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從其開展的足球興趣班中考察其業務水平。再者,培養優秀校園足球人才還需要各學校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合作,讓中小學的體育工作者在各方的交流合作中拓寬視野[3]。
校園足球是一個長遠的項目,學校領導以及基層老師應該考慮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切忌追求急功近利。制定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都要符合科學性和可行性,要考慮到我國足球運動的發展走勢,同時又要兼顧本校的教學目標。以下舉幾個例子,學校在推行足球融入體育課的規劃中,首先要合理安排足球課的內容,主要根據青少年的成長規律而制定,小一至小四的學生應該安排個人的技術技能練習,確保每人一個球,因為這個年齡段少兒的主要學習來源是通過表象的事物(眼睛看到的東西),多安排一些簡單的個人技術:前運、后運、前拖、后拖、扣球變向。小五至小六的學生進入身體發育時期,這時足球課可以適當加入一些組合變化,快運減速變向、傳射配合、小組控傳都能有利于學生提高身體素質和學習合作精神。任何校園足球的形式都要忠于的目的,不能忘記“育人”的根本理念。因此,足球還需要于文化活動相互結合,制定文化墻宣傳關于足球的寫作、演講、藝術作品。以足球為切入點,輻射教育到每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