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回顧我國高爾夫發展歷程的30年,青少年高爾夫球運動的發展還相對較為緩慢,但已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據《中國高爾夫球協會青少年工作五年發展規劃(2018-2022)》[6]可知,截止到2017年底,高爾夫青少年注冊人數已達到34572 人,可參加比賽人數5000 余人。根據中高協公布的數據,2014年我國青少年高爾夫賽事每年舉辦21 場,2015年增加至33 場,2017年青少年賽事可達到270 余場,并建立了中高協青少年積分榜(CJGR),加以規范、統一。雖然這些數字總體呈大幅上升趨勢,但與國外比少之甚少。同時,自1995年舉辦的青少年高爾夫球比賽暨夏令營活動開始至今也有20年的歷史,2016年18 家單位舉辦了全國青少年冬夏令營,5080 名青少年也通過此渠道了解到了高爾夫球運動。這些數據表明我國青少年人口參與基礎薄弱,參與活動及比賽的渠道相對較少,青少年高爾夫市場化程度低,參與的主體單一,存在結構性的重大缺陷。
不過目前我國已經認識到了這點,并以青少年為突破口,進一步的改善,逐步往前發展。在目前青少年高爾夫運動推廣過程中,基于不同推廣主體本身的特征、地位及產生的作用不同,主要分成政府、企業、學校、家庭四個主體。各主體的自主性、市場性、靈活性等賦予了青少年高爾夫球推廣的新鮮血液和新的方向,使得青少年高爾夫具有遠大的生命力和持續發展的動能基礎。但要想更有效、長久地發展青少年高爾夫運動,針對深圳目前青少年高爾夫運動發展的現狀,仍存在著諸多問題。
由于對高爾夫運動認識模糊,缺乏長遠、全面的規劃的局面,雖有相關的政策的出臺,但執行、追蹤和監管力度不足,缺乏一以貫之的整體性。社會群體或獨自個人有自覺或不自覺的合作,但未能形成合力推廣,導致效果不太理想。例如,政府直接向學校推行相關高爾夫教育政策,由于是直接下達指示的,中間沒有有力的推動者、協調者甚至是反饋者,缺少這么一個針對的行政組織,使得推廣的結構上有缺陷,政府沒能得到市場上的反饋,學校沒能得到市場的資助。
學校主體由于缺乏對高爾夫運動價值的認識,人才、資金、設備、場地等大量資源的缺乏,使得學校難以獨自開展高爾夫課程。深圳許多高校仍沒有重視協助開展高爾夫相關課程。深圳約十所學校開展高爾夫球課,大多以私立學校為主,開展比例仍然較低。
基于從思想上、理念上仍將其視為一種“貴族運動”缺乏平民性,這阻礙了高爾夫球運動的推廣和普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嚴格執行國家有關體育課規定,開足上好體育課。盡管高爾夫運動符合“陽光體運動”的標準,但深圳多數學校依舊沒有認可高爾夫運動本身的價值,多數學校沒有將高爾夫運動與乒乓球、籃球、足球等運動同時開展,甚至有時所謂的“第二課堂”、體育課會被語文、數學、英語等學術課程給霸占。
因為高爾夫行業發展前期,場地、設備、資金等投入較大,但對于青少年培訓的費用又不能過高。基于學球費用的高低會影響許多父母的選擇,許多企業更多著眼于眼前利益,缺乏長期的計劃、投入和規劃,所以數量較少的企業愿意投資于青少年高爾夫事業中來。目前,深圳高爾夫球場地較少,從練習球場到室內模擬器等相關練習器材嚴重不足,就深圳練習場(包括球場里的練習場及室內模擬器)不完全統計約40 余家,其中室內模擬器占大部分約27 家。在高爾夫培訓機構中場地的使用,這種資源的缺乏、分散,嚴重阻礙了深圳幾千名青少年繼續學球。
同時,教學綱要和教學規范的不統一,或許會讓青少年高爾夫消極的發展。目前深圳約60 多個高爾夫培訓機構也沒有一個統一、完整的教學教材,教育培訓模式五花八門,都是自己邊教邊學邊總結,缺乏目的性、專業性、規范性;教學培訓內容缺乏系統性、科學性。
而且企業與高爾夫政府相關機構聯系溝通少,互動不足,沒有形成合力。當向各個社區推廣普及高爾夫運動的時候,由于對方不熟悉高爾夫運動,許多消極的合作影響了企業推廣高爾夫運動的積極性。
父母自身的影響力不足,孩子大多數的時間皆與父母相處,父母應從自身出發,指導并影響孩子的正確行為,而不是簡單地給孩子參報高爾夫培訓班。在觀念上,希望孩子學習、認識高爾夫不能僅僅因為小環境的原因,不管是因為高爾夫球流行于高層階級,還是因為高爾夫球是一種商業交談的手段,家長更應該注重從高爾夫運動本質特征出發,是一種不分年齡階層的運動,是可以讓家庭成員共同參與,拉近彼此間關系的運動。
據此,我們可以分析出:政府、學校僅僅憑借著自身的行政性、計劃性的力量在發生作用,市場反應度滯后,缺乏靈活性,做強做多的原動力不足,缺乏持續發展及整體計劃等缺陷明顯影響了發展推廣;而企業受限于自身特征、現階段的從屬地位,受限于政策的僵硬、滯后的限制,受限于經營成本費用的考量,不敢大膽地先行先試,不敢積極地投資開拓,更無法讓“市場”這個無形的手充分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而家庭則因為勢弱、零散、愿望不強等因素,只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幾個主體相互間還缺乏更多更有效的連接互動的化學反應,更多的是處于一種分散的、單打獨斗的態勢。
高爾夫運動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征,其豐富的文化價值內涵是培養青少年形成道德修養、品德性格的重要因素。球技作為硬實力體現了青少年所掌握的運動技能,而文化作為軟實力融入青少年的學習中,會潛移默化的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養和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在進行高爾夫運動推廣時,可通過專家講座、書籍報刊、網絡傳播、互動交流等多種形式,增強青少年對高爾夫文化的認知,大力倡導高爾夫運動是一種健康生活、文明生活方式的理念,糾正先前的“貴族運動”“腐敗運動”等錯誤認識,樹立陽光、運動、快樂的正能量的形象,從而對推廣產生積極的作用。
在高爾夫運動回歸奧運會的背景下,政府部門可以更加關注我國高爾夫運動事業的發展,從各方面給予支持。例如,從教育層面給政策,分時段、有步驟地把高爾夫運動列入大學、中學、小學體育教育大綱,努力營造“從小培養、從娃娃抓起”的氛圍;提高擴大優秀青少年高球運動員免試入讀大學的比例;建議改革管理體制,各層級相關政府部門設立專門機構、配備專職人員,引進專業人士,制定專項發展綱要、劃撥專項經費來推廣發展;建議把推廣發展青少年高爾夫運動納入政府鼓勵投資導向范疇,給予相關企業、機構在稅收、入戶、資金貸款等方面的優惠和扶持。
室外練習場、室內模擬器等教學場地數量甚少,且雜亂,這種資源的缺乏、分散嚴重阻礙了深圳青少年高爾夫參與者基數的增長,同時由于場地的稀少,價格的高昂,也壓制了許多冬、夏令營的開展。所以面對這種缺乏及分散型的硬件設施,建議應該整合現有的小型設施,而達到大范圍區域的影響,例如,將兩個較挨近的球場或聯系較緊密的場地打包成一體,或者將所有球場的信息整合成一個信息發表于網絡或任何易查詢的渠道中去。
另外,主流媒體、平面媒體和網絡要發揮強大的能動性,使青少年有多種渠道了解高爾夫,尤其是通過明星個人的喜愛效應和社會公眾人物的整體參與效應,大范圍的影響吸引青少年關注與參與,形成一種多網絡多渠道的傳播體系,擴大高爾夫運動的影響力。
鑒于我國社會經驗及文獻目前比較缺乏的情況,學習借鑒國外企業成功的經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美國青少年高爾夫培訓第一品牌“The First Tee”,以高爾夫基金會的名義和經營模式,贊助及推廣高爾夫所需要的大比重資金問題。同時美國前總統老布什和小布什皆擔任名譽主席,分別通過全國學校項目,在全國開展200 多個分支,1100 多個教學點,近3000 名教練,2 萬多名志愿者,最終讓那些初次接觸高爾夫時間不長的青少年成員,培養他們對高爾夫的興趣。至2019年底,約1200 萬名青少年,在10000 所小學開展該項目。
綜合各主體間可與市場自然地融合,是完善此推廣模式的必然走向。在現今階段,政府的行政性、指導性和計劃性,不能也可能戛然而止,在充分釋放其能量,在政策定型、明朗化之后,逐漸減少影響并至最終退出市場,在幕后繼續發揮其監督與監管的職能,使得以企業為主導的綜合型模式真正成為市場化的主角,深層次的溝通、調動社會各層次的力量,學校為配合,家庭為參與的綜合型模式,實現推廣市場化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