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田家炳實驗初級中學
經過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體育課程的教學要求更明確、更具體、更具有操作性。于是,提升體育課堂教學效率成為眾多體育學者及廣大一線體育老師討論與研究的熱門話題。體育課堂教學效率是體育教師與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通過體育教學雙邊活動所消耗的勞動量與所獲得的教學效果之間的比率,換句話說,是學生在課堂上接收并掌握體育知識與體育技能的效率。在這個教學雙邊過程中,可評定教師的教使學生的學產生了多大的學習效果。
這里的“學”,有兩層含義。一為教師的教學,二為學生的學習。首先,從教師的教學來講,教師對學生學情是否了解;對課堂學習目標的設置是否合理、準確;對課堂學習內容的設置是否科學、是否符合由簡到難、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對教學方法的使用是否恰當;對教學場地與器材的使用是否規范;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評價是否客觀……其次,從學生的學習角度來講,學生在體育課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時,表現出的接受能力、參與態度、情感、興趣、身心狀態、運動負荷及合作意識等諸多因素,來綜合評定其學習效果。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都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傳授或知識的汲取層面上,更是在使學生掌握某個體育知識、技能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切與之相關的因素上。從學生角度來看,“學”,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學習新的知識、新的技能。而從教師的角度看學生的“學”,更偏向于對課堂體育內容重點的學習,換句話說就是教學重點的學習。
“練”是體育課堂教學中最基本的教學環節。體育技術的學習、體育技能的提升,學生只有通過大量反復地練習才能熟練掌握。就具體的課堂教學內容來講,“練習”是講究方法的。教學中練習內容的設置不是隨意的,它不僅要考慮到大多數學生的認知能力與運動能力,還要注重加強學生從新技術的學習到新技術技能掌握的升級,此過程也是由簡單技術學習慢慢過渡到復雜技術的學習,一步步提升技能及運動能力的過程,當然教師還必須考慮到練習的方式方法、練習內容的競爭性與趣味性、練習的負荷強度、練習的效果等。從學術角度來看,“練”,就是讓技術動作從不會到會,從生疏到熟練的過程。而從老師的角度來看學生的“練”,更偏向于課堂內容中知識難點、技術動作難點的攻克過程,此過程需要老師想方設法來突破學習難點,讓每位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能力提升。
“賽”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比賽,比賽就是競爭,就是比拼。這個對于檢驗課堂內容的學習很有幫助。學生在“賽”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運用課堂上學習的技術、技能,鞏固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學生真實地體驗類似比賽的情境,讓他們能在比賽的環境下促進彼此之間的合作能力、協調能力、技術技能的提升。除此之外,還能讓學生懂得規則意識、以適應比賽中發生的各種情況,培養其正確地競爭意識、經歷失敗后的挫折意識,以及不輕易言敗的體育精神。不管是從學生角度,還是從教師角度來看“賽”,它都是帶領師生活躍課堂、鞏固知識、培養能力、創造快樂的動力源泉。
“評”顧名思義即評價。從學生的角度看“評”,是其對知識、技能學習的掌握情況,評價對于學習過程中的自身態度、學習方法、想法,及學生之間的合作、競爭、情感等,這個有利于學生對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行為進行自我總結與提升。從老師的角度來看“評”,是看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學流程是否規范、課堂教學重點是否把握、難點是否突破、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否得當、學生學習的興致是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否明顯、對學生的示范、比賽中的評價是否客觀、課上的運動量是否達到要求等。
“學”包括了諸多的要素,而這些要素從各個方面突出了學生在知識汲取過程中的表現,它能幫助教師從此過程中認真觀察、分析、評價每名學生的學習,才能更實事求是地反思自己的教學,對新授知識的教學重點有新的認識,對授課方式、方法進一步完善,從而提升日后的課堂授課效率。
譬如在籃球《體前變向運球突破》教學時,首先,讓學生知道本節課的學習主題,也就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內容——體前變向運球突破。在教學前,老師要做個課前調查,看看學生們的籃球運球處于什么水平,然后在《體前變向運球突破》新授課時才能準確制定教學目標,做到在內容設置的時候,對學生的學練要求有層次性、目的性、有效性,從而使得課堂教學發揮最大作用。具體教學時,可單獨把學習內容分成幾個單獨的技術學習,譬如單一的運球、體前變向、加速突破等技術,等學生一一練習后,再把上述學習內容進行完整組合,再讓學生熟練掌握。此過程是學生知識、技術的學習過程,教師可按照預設的教學流程,按照既定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進行各項技術的傳授,而學生們可以互相學習、探討學習方法,促進其知識、技術學習效果的提升。
在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有針對性的、豐富有趣的內容練習,可以讓學生的新學技術慢慢熟練起來,讓技術真正被學生所擁有。這個教學環節中,練習的重點還是針對技術教學中的難點內容進行突破,此過程不僅需要老師對教材難點的精準剖析,而且要讓練習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能有效組織各組的練習,做到有目標、有內容、有層次、有分工、有合作、有評價,使得學生的技能提升效果明顯。
譬如在籃球《體前變向運球突破》教學時,從單個的技術教學逐步過渡到運動技能的提升,這個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即由體前變向運球突破技術提升成學生擁有這一技能的過程。教學中,先安排學生運球突破標志物練習,等學生學會了體前變向運球突破的技術重點,以及突破了該突破技術的難點學習后,再安排1vs1 的進攻與防守練習,要求進攻者使用本節課體前變向運球突破的技術,而防守者盡力防止其突破,等進攻者熟練運球突破技術時,再安排1vs2 的進攻與防守練習,同樣要求進攻者必須使用體前變向運球突破的技術。這樣通過反復地訓練,學生的運球突破能力也就慢慢增強。當然在學練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基礎不同可以設置不同的練習內容,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在運球突破標志時可以幫助其他學生進行學練,這樣的組合可以讓學生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共同攻克教學難點的同時,還能讓學生提升學練興趣,增進學生間的友誼。
學以致用,體育技術的學習、體育技能的擁有只有通過比賽來呈現。技術源于比賽,比賽能促進學生的技術的升華,讓學生擁有技能。通過“賽”可以發現學生在技術學習與技能使用時的一些問題,尋找出學生從技術學習到技能擁有的有效方法,再作用于課堂教學,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效率。除此之外,“賽”能讓學生懂得如何尊重規則、尊重對手,還能教會學生如何面對失敗,失敗后如何站起來,這個也是體育品質、體育精神的塑造與傳承。
譬如在籃球《體前變向運球突破》教學時,在技能提升階段我們會利用類似于比賽的形式進行。利用半場進行2vs2,3vs3,4vs4 比賽,首先講清比賽的得分規則,參賽者若使用本課主題“體前變向運球突破”技術突破對手然后上籃或投籃進球者,得2 分;使用本課主題“體前變向運球突破”技術突破對手然后傳球給隊友投籃或上籃得分的,得1 分,5 分鐘的時間比賽,最終得分多的一隊獲勝。在比賽過程中,教師充當裁判,其他同學在觀戰的同時,熟悉比賽規則并做好比賽準備。根據學生在比賽中的表現,逐步增加比賽人數,慢慢地提升比賽難度。根據每個小組學生的能力水平,可設置人數不等的比賽,比如,2vs3 或2vs4 或者3vs4 等。這樣對于學生的技術能力提升,心理素質的提升都很有幫助。在這個“賽”的過程,學生們不但可以自由組合、商量戰術,而且可以選擇挑戰任意隊伍進行比賽,他們在比賽的情境下,按照既定的規則來培養正確的競爭意識。是比賽就有輸贏,每個隊伍都有可能面對失敗,通過比賽讓學生懂得如何面對失敗后的沮喪而不泄氣,敢于面對失敗,不言放棄,慢慢地幫其挑戰好心態,重新拾起比賽的信心與勇氣。
反思才知不足,總結才能進步。不管是學生的自我評價、互相評價,還是老師對課堂教學的評價,都要從客觀的角度來反映課堂教學。評的目的是對課堂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老師通過這些來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對于課堂主題內容重點、難點的把握是否準確;練習內容是否有針對性、目的性;課堂氣氛是否活躍,學生的身心是否得到滿足;教學方法是否合適;教學場地與器材是否安全,使用時是否規范;教學目標、效果是否達到預設的要求……
譬如在籃球《體前變向運球突破》教學時,在學、練、賽之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評價。首先,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引導學生從課的內容出發,講述本節課內容中自己認為哪個技術要領練習時比較難,然后通過什么方法突破這個難點的,在學、練、賽階段自己哪里做得比較出色,哪里還有些欠缺,比如可以從自己的技術技能掌握、比賽中的積極性、合作性、主動性等方向做出評價;其次,再讓學生進行互評。針對“學、練、賽”這三個環節,哪些方面值得學習,哪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改善,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商榷。再者,教師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后,做出總結評價,肯定學習的成果的同時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總之,體育課堂是學生學習體育技能的主要陣地。把握好體育課堂教學,提升體育課堂學習效率,必須每節課都要用“學、練、賽、評”催化內涵體育課堂主內容學習,尤其是籃球課堂。在學、練、賽、評各個環節,分別細化籃球教學流程,有效突出籃球技術向技能的快速轉變,在培養學生競賽意識、合作意識、規則意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籃球興趣,促進學生運動習慣的養成,為其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運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