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大學體質與健康研究所
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背景下,全民健身事業進一步深化發展,人們對于運動健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體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為教育提供堅實的身體基礎,具有強健國民體魄的作用。但是,隨著現代競技比賽激烈程度的不斷攀升,運動損傷的發病率也持續增高,并已成為制約專業運動員運動年限的重要因素。一旦發生運動損傷,不僅需要恢復周期長,還將限制運動員競技水平,導致運動成績的停滯甚至下滑。因此,人們對運動損傷的預防和康復方法的需求極為迫切。
普通高等院校開設《運動損傷與康復》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掌握運動損傷基礎知識和康復技術,進而使其對體育參與者、體育愛好者和運動員進行醫務監督和科學健身指導,滿足以大眾健身和競技體育為主要群體的基本需要,達到防治傷病、加快損傷康復進程、恢復運動水平的目的。目前,高等院校體育專業《運動損傷與康復》課程教學現狀存在以下現象[1-3]:重視理論知識講授,忽視實踐環節操作;教學方法枯燥,缺乏新意;考核方式單一,缺乏創新等。因此,急需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式,打破《運動損傷與康復》課程教學的瓶頸,加強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聯合,從而實現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基于此,本文在“體醫融合”視野下探討OTD 教學法與案例教學法在《運動損傷與康復》課程教學中的應用,以期通過課程改革與探索,為《運動損傷與康復》課程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
從學科性質角度分析,《運動損傷與康復》課程隸屬于應用型學科。學生在掌握致病機理的醫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更需要熟習相關的體育運動項目,能夠將所學的基本知識付于運動損傷與現實康復實踐中去,達到“無病先預防,有病懂醫治”的目的[1]。然而,目前該課程的教學過多注重理論知識,缺乏實踐操作環節。本課程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促使學生掌握預防運動損傷的原理、機制,以及機體在出現損傷后如何科學康復。因此,其課程的直觀性、實踐性是保證學生明晰“機體如何損傷”“機體如何康復”的重要前提。
以往教學模式中,單方面的灌輸式教學造成學生被動接受學習內容,其教學方式使學科內容形成由外向內的輸入途徑,使學習知識顯得枯燥無味,缺乏探索的樂趣。此種教學模式缺乏對一系列復雜操作程序的理解和記憶轉化這一過程,缺少由內向外的知識輸出路徑和方式,缺乏在明晰運動損傷與開展康復行為之間架構的操作過程。但知識的學習重在實踐,因此,改變傳統教學方式,重視運動康復實踐能力的培養,探索適宜的教學方法顯得格外重要。OTD 教學方式由臨床觀察(observation)、理論學習(teaching)、病例討論(discussion)組成,能夠促使學生由“理論型”向“實踐型”轉變,重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種在不斷發掘中的教學方法[3]。案例教學法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和內容,讓學生置身于教師精心策劃的典型案例之中,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與指導,使學生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增強學生代入感,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4]。
《運動損傷與康復》作為體育院系一門重要的應用性課程,在考核方式和評價體系上,應該綜合分析學科的基本性質。嘗試采用過程性、多層次的考核方式和評價體系,檢驗學生對本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指引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思路的改變,促使學生掌握課程理論內容與實踐操作技術。目前高校所開展的運動損傷學科考試機制多為試卷填寫,文字輸入等傳統考核評價方式,而作為技能學習的應用學科,實踐性的考核方式極為重要,因此,既要重視理論檢驗,同時也要關注實踐能力的檢驗方法,構建一套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的學科評價方式,促進學生掌握運動損傷與康復的專業知識的和提升技能。
課程教學模式的建立需緊貼課程指導思想,《運動損傷與康復》課程目標需以“服務社會”為宗旨,在人員培養之初應充分調研用人單位需求和征求國內外專家建議,在綜合考慮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教育特點,以“未來崗位為需求”,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培養,制定適宜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等三大目標體系。同時以不同運動項目損傷特點為出發點,結合學生的運動專項和常見的運動損傷案例,聯系運動項目特征和生活實際,保證學科內容的實效性,避免實踐環節缺失,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促進“體育+教育+醫療”的多項融合。
打破傳統教授模式,由傳統單一灌輸式教學模式轉換為由內而外主動思考性教學模式,強調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嘗試借鑒醫學臨床教學中的OTD 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對體育學院學生《運動損傷與康復》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索。兩種授課方法在《運動損傷與康復》學科中的應用其核心在于案例的選取與展示步驟,因此,各院校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具體實施途徑有:①與周邊醫院建立長期合作模式:例如某大學體育學院與某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建立聯系,為教學課堂實踐提供實踐、觀察場所及條件。讓學生近距離觀察實例,以自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為指導,分析受傷病因、開展檢查評估,進而為患者提出合理的康復鍛煉方法。②有條件的體育院校與醫學專業學科建立學業資源共享:包含課程內容云分享、課程教學討論、教學成果評價等。
《運動損傷與康復》課程按損傷部位的不同,共將課程劃分為10 個章節,包含頸、肩、腰、手、碗、肘、髖、膝、踝、肌肉損傷與康復。每一章包含4 小節,內容包括:①不同損傷部位的解剖結構;②關節運動學;③不同運動項目常見的損傷;④具體的損傷與康復案例。每章節中的第四小節包含3 個案例展示,每個案例中又包含9 方面內容:①案例描述;②傷病名稱及定義;③損傷原因;④癥狀;⑤檢驗方法;⑥處理方法;⑦康復方法;⑧功能訓練;⑨預防原則。
《運動損傷與康復》課程的培養初衷是全面提升學生掌握知識和實際應用的綜合能力,其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嘗試采用多元模式,以確保教學目標和課程考核評價相互對應。總成績由以下三方面成績構成:
1.平時成績
平時成績包括課堂出勤率、課堂表現、課堂參與、課后作業等。這些數據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學生能夠學好本門課程的前提條件,因此也作為總成績的一部分。
2.考試測評
采用非標準答案考試模式對課程進行考試測評。使用具有更高的靈活性、探究性和開放性的考核題目,能夠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和付諸實踐的應用能力,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更加全面合理的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
3.實踐能力評價
實驗課的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協作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通過對學生實驗課的完成情況,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評價,具體包括實驗課參與情況20%,練習情況30%,實驗操作50%。
上述三方面課程考核評價體系依照2∶4∶4 的比例進行綜合評分,通過對學生各個環節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比較,關注學生在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全面評價學生們的真實學習效果。
通過傳統的授課形式保證《運動損傷與康復》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完成理論知識的講授和學習。利用OTD 教學法與案例教學法將傳統教學的重點轉向到對知識的脈絡把握和靈活運用,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知識變為內化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親身實踐強化實驗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互動協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最后,采用多元模式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關注學生在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全面評價學生們的真實學習效果,從而為體育院校培養出運動損傷與康復的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