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學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1]。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健全志愿服務體系,《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體育志愿服務工程[2]。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強化對需要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和干預,開展健康體重、骨骼情況等專項調查評估。[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人民健康要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高校體育志愿服務是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深化改革下高校體育志愿者為高校提供的校園服務逐漸面向社會提供志愿服務成為趨勢。高校體育志愿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助于高校體育志愿服務走向社會,開展體育志愿服務工作,現階段雖然高校志愿服務體系在不斷完善,但依然存在志愿服務的管理、激勵等問題,需要不斷加強。隨著網絡時代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正主宰著城鎮居民的生活,生活壓力擾亂個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城鎮居民在閑暇時間已經忽略了我們的體育鍛煉,各個年齡階段的人對我們健康認識不夠,把自己鍛煉的時間用到瀏覽短視頻、朋友圈、微博上,出現長時間的臥躺常有發生,導致體重肥胖、高血壓疾病、脂肪堆積肝臟、血脂升高和居民近視等情況數據增長。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主要依靠其居民自身的主動性,健康生活方式管理觀念,重在于強調個體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本研究望能促進高校體育志愿服務從高校角度轉向社會視角,通過體育志愿服務可以干預和指導城鎮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喚醒城鎮居民主動健康意識。
高校體育志愿服務指高校體育志愿者在高校學習生活的業余閑暇期間,不求任何物質回報的情況下,為促進社會良性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將利用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公益事業服務。
城鎮居民是指居民在城鎮居住和長期在城鎮生活的人。健康生活方式本文側重從體育鍛煉習慣進行論述,體育鍛煉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健康的影響因素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個人遺傳因素、社會發展因素、醫療現狀因素和氣候變化因素。
中華體育精神傳承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4]志愿服務精神的核心是奉獻自己、利他生活,志愿服務的價值理念主要是“將自己的知識技能奉獻社會,提升自己”[5]。2010年成立,以“奉獻服務 健康 快樂”為主題,以“真心服務社會 健康擁抱未來”為目的,引領全國全民健身[6]。體育志愿服務理念,讓“志愿服務成為一種時尚”的理念普及每一需要個人。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和志愿精神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方式。
高校體育志愿者與體育志愿者的關系是種屬關系,社會體育指導員,相關領域的體育志愿者是《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的重要主體,促進居民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緩解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不足具有重要價值意義。社會體育指導員以職業化身份對其居民引導和組織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社會體育指導員同高校體育志愿者的志愿服務工程有機結合,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的工作中人力匱乏的難題。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由市場主導經濟,根據社會需要進行發展,政府根據特殊情況給予相應干預,改革便成為社會良性發展的重要動力引擎。體育志愿者的興起,推進了體育社會組織改革。《全名健身計劃》實施,體育社會組織的被動變為主動,并服務于城鎮居民體育活動場所。
高校體育志愿者主要是體育專職教師和體育專業的學生為主,體育專職教師具備較強的親和力和較強的溝通組織能力,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在高校體育志愿服務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體育愛好者和體育骨干可以通過體育專業教師的針對性培訓,前期可組織難度較低的志愿服務工作,根據志愿服務情況逐步進行相應志愿服務工作安排,后可進行正常體育志愿服務,高校體育志愿服務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為城鎮居民可提供豐富多彩的供給。
高校體育志愿者招募。指制定招募條件,針對性地進行宣傳,對達到招募條件的體育教育專業教師學生,體育骨干等群體。疫情防控期間,高校體育志愿者服務于高校運動場館和場地,他們并沒有通過進行宣傳,然后報名,也沒有了解體育志愿者的個人意愿,而是直接將體育學院的學生直接生成體育志愿者,分批次地提供個人的服務,這有悖于志愿服務的初衷,存在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對體育志愿者的錯誤觀念。
高校體育志愿者的注冊。通常情況下都是體育相關部門負責,一般都利用紙字版進行記錄,高校體育志愿者和高校志愿者都存在類似情況。現代網絡時代關于志愿者注冊體系并沒有形成有機結合,高校志愿服務注冊體系不夠完善,提供志愿服務注冊體系平臺便于促進志愿服務發展。志愿服務通知的不及時和接受渠道的有限,限制了有志愿服務意愿的人參與,不便于志愿者的發展,體育志愿者身份不明確。
高校體育志愿者的培訓。通常情況是體育專業教師或者負責人對對志愿者分配和安排任務,利用口頭提出相關要求,其不夠系統,不夠全面。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第一次實行將軍運會志愿者實行外包的形式招標培訓單位對其系統培訓。特別是在志愿服務過程中關于突發事件的處理,體育運動常識,運動受傷的應急處理,人工呼吸對猝死的應急處理都重要的培訓內容。
高校體育志愿者激勵。高校體育志愿者激勵主要是提高志愿者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便于高校體育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主要以側重精神上的獎勵,再加上生活中基礎性的物質獎勵為輔助。激勵方面主要是志愿者派遣部門的主觀語言激勵,并沒有形成激勵的類似其他激勵形式,關于保障方面沒有給予志愿者一些基本保障,包括志愿者標識,僅僅是一個紅色袖標,關于一些餐飲保障激勵也未形成,志愿者服務證明等紀念物品也未涉及。
高校體育志愿者評價。以派遣志愿者部門實行主觀上的評價,給予語言上的肯定,從客觀的角度進行評價很少。很多志愿者心態是給負責老師留下良好印象,完成輔導員和教師給我分配的任務即可。評價對客觀指標沒有重視,志愿者在體育志愿服務的時間長短,參與體育服務的次數,服務結果及情況,其他同學對其的評價態度等沒有作為評價的重要參考,客觀評價是制定志愿者激勵形式的重要指標。
高校體育志愿者管理。通常情況是學校發起,各學院負責制。學校層面通常是給各個學院安排任務,提出注意事項,具體由各個學院負責組織實施。管理分工不夠明確,學校層面和學院層面協調管理志愿者機制落后,未形成完整的志愿者體系。志愿者參與認可方面這種管理模糊狀態,不能有效地管理高校志愿者,體育志愿者對其進行的志愿服務的個人認可度較低,存在志愿者的保障等問題沒有落實及實行。
居民每天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占54.6%,周每次16.6%,月每次9.9%,年每次9.6%,不鍛煉9.4%。居民一周體育參與平均次數為4.66 次,參與時間為324.45min,每次鍛煉時間平均69.2min。散步19.1%、自行車11%、公共健身場所健身器械10.3%、羽毛球9.3%、慢跑8.8%、乒乓球6.7%、游泳6.4%以及踢毽子6.3%。公共健身場所占37.3%、社區的健身場所36.3%、單位內部健身場所9.7%。自發組織72.5%,公司單位組織11.5%,社區居委會11.4%。
蘭州市有37.0%參加過體育健身活動,63.0%未參加體育健身活動。接受指導員占19.0%,81.0%沒有接受過指導。每周參加5 次及以為42.2%,每周4 次的為8.6%,每周3 次的為9.7%,每周兩次的11.7%,每周一次的10.6%,每月一次以上,每周不足一次的占7.6%,每月不足一次的占7.6%。每次不足30 分鐘占12.6%,30~60 分鐘占38.8%,60 分鐘以上的48.5%。公共體育場館35.3%,單位和小區體育場所31.6%,其它占有一定比例。同事朋友一起鍛煉占64.3%,獨自鍛煉占21.6%,家人一起鍛煉占11.3%。
認為在傳承中華體育精神、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推進體育社會組織改革,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供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體育志愿者管理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志愿服務體系:高校體育志愿者招募條件和標準不完善;未啟動高校體育志愿者注冊,公開體育志愿者身份;高校體育志愿者培訓工作不夠,培訓內容規劃不夠;高校體育志愿者保障激勵單一;以主觀指標評價為主,客觀評價指標不完善;協調推進志愿者管理力度不夠,對體育志愿者不夠重視,志愿者管理中似違背志愿服務本質,開展城鎮體育志愿服務活動匱乏,地域性居民參加體育鍛煉情況兩極分化嚴重,居民接受指導少,城鎮體育人才極少參與社會體育指導工作。
完善高校體育志愿者的管理體系和志愿服務體系,建立高校體育志愿者與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城鎮文化服務中心的有效銜接長效機制,規劃高校體育志愿者在城鎮開展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方案,社區文化事業相關單位做好居民體育鍛煉實施方案和社區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