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興市特殊教育學校 張 婷
“生活即教育”,對比其他學科,語文這門學科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系最為密切,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與語文息息相關,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勢在必行。培智學校培養目標與智障學生的特點要求培智學校語文教學要向生活化方向發展,其教學的生活化已成為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應用體現在課堂教學環境與課堂教學內容兩個方面,教師應從這兩方面出發,促進語文教學向生活化方向發展,從而達到提高智力落后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目標。
培智學校中的語文教學,是為了培養智障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其成為自立于社會的有尊嚴的人。在培智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基本社交和生活能力的培養,為智障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打下基礎。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沒有事先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堂,沒有借助任何教具進行教學,只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今天所要學的知識。這樣就難以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脫離了原本培智語文教學目標。
現如今,大多數的培智學校所教授的課堂內容偏離了生活,他們更注重于把字或詞教給學生,導致生活化的語文教學發展成為語文化的語文教學。教師引導學生深刻感知和理解教學內容,最重要的一點是該怎么引導學生,結合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的目標——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這就要求教學內容的引導可從生活中的某一現象、事物出發,當其一偏離生活,不僅不利于教師的講解,也不利于智障學生理解與接受知識。
2016 年《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頒布施行,突出以生活為核心的生活教育特點,教學內容以圍繞對生活相關的具有指導意義的實用型生活知識為主。培智學生語文教育的目的傾向性在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使智障學生具有基本的社會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素質,培養其文明的行為習慣,為其自理生活和適應社會打下基礎。這就要求語文教學不能偏離生活化,必須結合智障學生實際,走向生活化,走向智障學生。
培智學校的教育對象為不同程度的智障學生,這類學生記憶速度緩慢,遺忘速度快,記憶時間保持較短且再現模糊。識記是語文能力重要一環,而智障學生記憶力緩慢,無疑增加了難度系數。他們的注意力也不易集中,穩定性差,但他們對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注意力會比陌生事物久。如果還要求他們學習與生活不相關的知識,這無疑是增大了他們的學習負擔,超出了他們所接受的能力范圍。他們在記憶、言語等方面的特點,要求語文內容要更容易被他們理解和接受,語文教學內容需要貼近生活,與生活相關,在生活中不斷再現,時刻提醒學生課堂教學的內容。這樣智障學生才不會將語文知識點遺忘得太快。因此,注重語文教學的生活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1.合理使用信息技術手段,開設生活化課堂。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將知識點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方便學生學習。例如,在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時,教師就可以找文中提到的圖片,如雞、狗、鴨、馬的腳印圖片,讓學生認識哪個小動物的腳印是什么形狀,在PPT 上把這些腳印圖片與小動物本身進行配對。再找一些竹葉、梅花、月牙的圖片展示在PPT 上,讓學生對應找出腳印圖片像什么。最后,找出小動物們各自畫的是什么。也可以利用flash 動畫制作出與課文相配套的動畫,這樣就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整篇課文。
2.合理布置教室,創設生活化環境。在創設生活化情境中,除了教學手段上利用多媒體外,還可以合理布置教室,讓教室充滿生活化氣息。例如,在教授《春到梅花山》一課時,可以把一些畫得密集緊湊的梅花樹圖片貼在墻上,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滿山的梅花開放了。盛開的梅花,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像藍天下的片片彩云”。然后找一些梅花枝枝或一些梅花的圖片懸掛或貼在教室的墻面上,讓學生體會“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瑩透亮,散發出淡淡的清香”。還可以在梅花樹叢中,畫上一些人,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意境。
1.從生活出發,再現生活。例如,在識字教學中,“秋天”這個詞來自生活,與我們十分貼近,教材的選擇取自生活。講解“秋天”這一詞義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秋天”這一含義,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具有秋天特點的圖片,比如有火紅楓葉的圖片、有金黃落葉的圖片、有金黃麥穗的圖片等。這些圖片的選取也都來自生活,這樣加深就把課堂教學內容再現到生活場景中了。
2.從生活觸動,體驗生活。例如,在識字教學中,“打球”這個詞選取自生活,在講解這一詞義時教師可以先把智障學生帶到操場,帶領他們打打籃球,讓他們從生活中感受、體驗一下打球的真正含義。而不是在無聊的教室里讓學生想象什么叫打球。因為對于這些智力落后的兒童來說,他們的思維呆板,不善聯系,只有把他們帶入生活中,切身體驗一下生活,他們才能較好地掌握知識。
3.從生活感悟,回歸生活。例如,學習《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時,通過課文中主人公——小兔子,與小燕子、小魚、螞蟻的對話,我們知道下雨前小燕子飛得很低、小魚游出水面、螞蟻忙著搬家等一系列在大雨來臨之前自然界中動物的變化?;貧w到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一些動物的變化來判斷是否會下雨。智障兒童的語文學習應該在“生活技能”的基礎上向前走一步,教師應通過富有成效的生活體驗性學,引領他們朝向真善美的生活,朝向文明的、人文的、內涵豐富的“完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