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中偉 佳木斯大學體育學院公共體育部 李時榮 佳木斯市旅游職業學校 郭秀田 宮克 佳木斯大學體育學院公共體育部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習近平總書記精妙絕倫的報告惟妙惟肖地闡述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力量,其中的倫理道德部分是中華文化幾千年來薪火相傳的不竭動力,民族的振興脫離不開創新性文化的可持續繁榮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是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武術作為華夏五千年經久不衰的傳統文化中水乳交融、凝魂聚氣的命運粘合體,其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艱辛征程中歷經了宦海沉浮的蒸隕歲月,蘊含著儒家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博大精深的武術文化積淀著世代中華兒女內心深處講大義、尚和合、重仁信的情感追求,代表著永無止境的愛國主義精神標識,異彩紛呈的各大武術流派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喜人態勢,桀驁不馴的廣大習武者們打出了國人傲骨磷磷的英雄氣概,武術生命的延續為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注入了磅礴正能量。當今,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倡大武術觀的環境背景下,一場鳳凰涅槃式的教學改革浪潮席卷而至,如何科學推進武術教育體系現代化已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本文以武術教學為主線,從理論層面闡述了求新求變的創新策略,以期為更好地發展高校武術運動和弘揚武德文化提供理論參考。
高校武術教學主要指的是全日制在校大學生所接受的一種以公共武術教學為主的技術教育,當前學生上武術課的基本方式通常分兩種,包括大一基礎課和大二選項課,大一授課內容有武術基本功、基本動作和初級拳術等,大二授課內容以刀棍等器械為主,每個學期的春季有四周的體育基礎理論,并未涉及武術專項知識的講授。一些學校將提高學生武術運動水平,增強防身自衛能力,促進身心和諧健康作為教學的重點目標,較為重視實踐技術層面,學生只是一味的在室外課堂的師生互動中模仿具體套路動作,由于受教師、學時、教材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學生對自覺學習武術文化理論知識的態度淡漠,傳統武術文化教育缺失現象日益凸顯,校方未真正意識到傳承武術大業的重要性,忽視了對武術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傳播,因此今后將武術文化的內涵根植于學生的靈魂深處是武術教育體系改革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政治任務。
1.樹立“健康至上”的習武理念
教育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健康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可見,健康是推進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之一,黨和國家對學生的身體狀況表現出了特殊的關愛,一切應以提高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為中心。武術運動作為學校體育工作的組成部分,套路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滲透著有益于人類靜心、養神、修性、強體和養德的思想,練武之宗旨是強身健體、凈化心靈、提高品格,自古以來始終都在倡導健康至上的習武觀。武術教學不是為了讓學生用格斗技術去制服對方,而是通過艱苦的練習過程努力培養學生終身習武意識,讓學生的身心素質變得更加強大,人健則國康,只有健康的人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因此,“健康至上”是學校武術教育的基本理念。
2.樹立“以人為本”的習武理念
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中指出:“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多種類型的體育課程,應具有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自由度。”可見,課程改革應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切入點,立足和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內容的選擇必須尊重學生自身的成長規律,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實提高學生自主選課能力。武術作為炎黃子孫必要的生存手段,千百年來武化教育一直是維系中華民族進步之魂,承載華夏兒女基因傳承之魄,這種早已被社會人和自然人固化了的運動技能成為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保障。高校武術教育就實質上就是以學生為本的武化教育,授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各年齡段性格與特點存在的差異,尊重學生主人翁地位的基礎上高舉學生民主化鮮明旗幟,激發學生習武動機,以滿足學生習武興趣為導向。因此,“以人為本”是學校武術教育的核心理念。
1.結構設置
武術課程開設應覆蓋在校全體熱愛武術運動的學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一年級學生進行武術基礎課學習,二年級學生進行選項課學習,兩個年級為必修課,三四年級學生采用俱樂部制教學模式,根據自愿性原則開設,教師對學生在每周固定時間里進行零距離課外輔導、答疑解惑,滿足學生全方位的習武需求。大一大二兩個年級每學期在實踐技術課基礎上適當增加專項理論課次數,并舉行一次以班級為單位的小型教學比賽。研究生武術教學必修課為一年,第一學期進行武術文化理論教學,每個同學要在期末做一次武術文化專題講座,第二學期進行實踐課教學,期間可與本科生一起利用業余時間參加武術俱樂部。總之,要形成多領域全體學生深度融合發展的新結構體系。
2.內容安排
其一,傳授基礎理論時應系統全面介紹傳統武術的起源、分類、特點、功能、發展、精神及裁判法等常規知識,眾所周知,我泱泱大國乃久負盛名的禮儀之邦,決不能疏忽武德武禮方面的講解,通過理論學習可起到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體會崇武尚德的精神實質、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規范言談舉止、培養良好行為習慣、了解武術文化發展脈絡的教育作用;其二,傳授實踐課時應重點突出講解武術中的實戰格斗技能和傳統特色套路,加強武術動作的實用性建設,盡量把格斗技術的難度系數、比賽規則降低,彰顯出武術獨有的技擊特性,通過練習既能讓學生體驗武術運動的攻防魅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健身意識,內容可包括散打、截拳道、詠春拳、擒拿防身術、初級長拳、初級器械、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等。總之,要打造項目多樣性與實用性并進發展,技戰術應用與套路演練互聯互通的新結構體系。
1.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武術授課過程中完成的,為了達到學期教學目標,保證武術教學活動順利實現而進行的一種檢驗學生學習過程效果的評價方式,其目的就是改進與提高武術教學過程,實施過程分步,其一,明確本學期形成性武術學習內容的具體辦法,探索與發現評價程序中每個環節之間存在的各個重點;其二,制定武術形成性測試標準,測試內容主要包括武術教學過程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細節問題,測試結束后,教師對結果進行分析與總結,和學生共同完善與發展;其三,制定武術平行性測試標準,測試內容包括武術教學過程中已學過的技術動作或理論知識,通過階段性考評讓學生溫故而知新,也為今后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2.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又稱為期末評價或最后評價,它是在武術教學結束后對本學期一段時間內學習總體效果的評價,是對一個學期所學內容的綜合考評,教師會對學生技術的表現、理論課的試卷答題情況和平時出勤率打出學生本人的最后分數,在期末進行的各種武術考核考試都屬于這種評價范疇,其目的就是檢驗學生在本學期武術學習與期初教學目標是否達成一致。總結性評價著重強調的是一個學期的最終結果,它能短時間內對學生武術技能和理論掌握的整體情況進行快速考察,具有一定的高度概括性,測試內容以所學的整套武術動作等為主,總結性評價以先前制定的教學目標為準,對學生達成情況做出評價,通常在期末進行。
習近平主席說:“牢固樹立改革創新意識,踴躍投身教育創新實踐,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作出貢獻。”可見,創新是提高我國綜合實力的核心力量,也是一個民族教育事業永葆生命力的靈魂支柱。武術教育的振興發展首先要樹立“健康至上”和“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營造有利于激發武術課堂創新活力的制度氛圍,其次要形成以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為導向,以項目多樣性與實用性并存、技戰術應用與套路演練互聯互通為支撐,以完善過程到結尾的全方位教學評價為紐帶,以提高武術教師業務水平能力為主線,以保障武術教師培訓經費為重點的五位一體創新體系。今后,要著力突破抑制創新驅動武術教育發展戰略的瓶頸,扎實推進課程結構轉型升級,保證改革成果惠及最廣大學生群體,進而為提高學校體育文化軟實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積聚澎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