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捧捧 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 江嵐 武漢體育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黨的十九大的報告明確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已經進入新的時代,這也正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歷史和方位[1]。新時代,新變化,群眾對于體育運動的參與熱情和要求也與日俱增。體育社會組織既作為滿足大眾各種體育需求的主力軍,也是促進體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主體,進行體育社會組織改革是必要的。一方面,體育社會組織的成長環境得到改善,體育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政府部門實現了“管辦分離”,政府角色從“管理體育”轉變為“服務體育”,體育社會組織獨立發展體育的積極性提高。另一方面,體育社會組織的發展機遇增多,《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則已經是明確指出提到國家要積極加快推進基層體育相關社會企業組織的專項改革發展,重點扶持基層體育社會組織的建設[2],《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也是明確指出提到國家要加快進行基層體育相關社會企業組織的整體建設工程,穩步加快推進我國體育行業協會與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政策脫鉤等所提出的政策要求[3],進一步為國家加快努力促進我國體育行業社會組織團體的體制改革和健康發展而努力提供了強大政策資金支持。
新時代以來,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機制的改革不斷深化,政府對體育的職能逐步下放,體育協會和社會組織的發展條件也得到了改善,準入的門檻也減少,涌現出了越來越多的體育協會和社會性組織,再加上對全民競技健身戰略及其對于建設體育強國的需求,體育協會和社會性組織在其中的主導地位和功能日益明顯,而且單項體育協會實體化改革不斷深化,為推進我國體育與社會團隊實體化改革工作提供了一種良好的實踐經驗和啟迪。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體育社會組織發展的速度和數量再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國家政策和體育需求的雙重力量下,體育社會組織絡繹不絕的成立起來,尤其明顯的是基層體育社會組織建立。通過對《2018年民政事業統計公報》發布的內容研究,體育社會組織已經由2012年的2.3 萬增至2018年的5.37 萬個[4]。六年來,體育社會組織發展實現數量翻番,2017年達到4.8 萬個,2018年增幅達到128%,比同一時期全國社會組織的增長率高66%。
在2013年召開的三中全會中,明確提出了“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激發社會組織活力”[5],為新時代我國體育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明確指導和理論方向,劃定了基本路線。一方面,建設體育強國已經上升為黨和國家的戰略地位,再次確定了體育社會組織在國際競爭中的主導作用,改革了體育行政管理制度中的“三不分”,使得體育社會組織在我國建設體育強國中的主導地位和其作用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新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反映在體育領域就是群眾逐漸上升的多元化、多層次健身健康需求與健身健康公共服務有效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6]。國家文件《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中指出,要持續深化體育社會組織改革的力度,使全民參與健身的活力得到激發,并且要努力提高體育社會組織承接全民健身服務的能力和質量[7]。
2015年,發布的《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構脫鉤總體方案》,正式開啟了體育協會實體化改革的序幕,尤其是籃球協會率先開始。2017年籃協新召開的換屆代表大會,姚明擔任籃協常務副主席,聯合出臺《關于籃球改革試點有關通知》,籃球協會正式從籃管管理脫鉤。完成了換屆后,順利地完成了社團法人身份認證變更、啟動經費撥付、人才雙向的選擇和配備以及人才待遇體系的設計[8]。各地各級體育協會正依照機構、職能、財務、人員管理、黨建外事“五分離”的改革方式,逐步與各級體育行政部門脫鉤[9],實現“政社分開、權責分明、依法自治”12 字方針的要求。
目前,雖然體育社會組織成長形勢良好,體育社會組織的數量逐漸增多,在建設體育強國和全民健身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體育協會的實體化改革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是在新時代下我國體育社會組織在發展和改革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體育和相關社會事業組織自身經濟建設發展過程和其中的諸多突出問題沒有真正得到有效控制解決,大量的人民體育和相關社會事業組織正在逐漸陷入“有增長、無發展”的內部矛盾卷化[5]。即使是像籃協、足協這些有一定發展基礎的體育社會組織,雖然具有獨立法人地位,建立了自己的管理機構,但其內部管理結構依然需要不斷發展和完善,并且需要建立良好的管理模式與規范的規章制度。
體育和社會組織必須要思想上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責和義務,更好地提供公共體育服務,所以不可避免的要與政府進行合作,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現代治理學基本原則強調,政府與體育社會組織是一種互動、平等的合作關系,但在體育協同過程中,由于受到“全能主義國家”的思維與習慣性影響,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以往價值優先性得原則,使一些體育協同和社會組織在其成立伊始,就在資源、合法性、制度支持等各個方面全部依賴于體育協同政府,政府的行政干預是無法避免[10],政府和體育社會團體之間的合作和伙伴關系被認為是界定模糊。
一項針對體育社會組織中的專職工作人員和體育行政管理技術人才的問卷調查表明,大多數的體育社會組織工資水平相對比較低,缺少五險一金等基本的社會保障,難以吸引優秀體育行政管理技術人才的加入[11]。一方面,中國籃協、足協等社會組織成功與政府脫鉤之后,開始進行自我管理,獨立性增強,然而依然由于專業體育管理人才人數少,在脫鉤之后的管理過程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內部結構不完善,無法完全發揮體育組織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大多數的體育社會組織由于沒有足夠的管理經驗,對體育管理人才的重視程度不夠,而且沒有建立完善的體育管理人才引進機制,使得組織發展專業化水平不高,難以提供高質量的公共體育服務。
我國各級體育社會團體組織發展環境已經得到了空前的改善和提高,政府體育部門的改革不斷加強,體育社會團體組織的自主性進一步增強,體育強國建設及其全民健身更是鞏固了各級體育社會團體在我國的體育公共服務與體育治理系統中的地位。在這樣的環境下,體育社會組織應該要從政府開始加強自己的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的公共運動和文化服務,以提升我國社會的公信力,扮演好在新時代下推動我國競技運動發展的重要角色,提升社會公信力,扮演好在新時代下促進我國體育發展的重要角色。
政府通過不斷的簡政放權,轉變其職能,深化體育運動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改革,促進了體育和社會團體的持續性發展。但俗話說,打鐵尚須自身硬。主要包括兩個基本方面:第一,完善內部控制和監督機構,建立健全體育和社會團隊內部控制和監督機制。體育和社會團體都要不斷完善內部治理的結構,提升內部科學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科學完善的體制;建立人員監督的機構,避免權力亂用和決策失誤。第二,提高公共運動體育服務的供給和能力,形成一支高質量、專門的服務型人才隊伍。優質的公共體育服務是體育社會組織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樹立“以民為本”的服務理念,深入了解大眾的體育需求,成立專業的體育服務團隊,提高服務質量,不斷擴大體育社會組織在體育中的影響力。
要進一步明確政府和體育社會組織是兩個獨立的結構,兩者是合作伙伴的關系。為完成體育工作,政府部門可以購買體育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體育服務,但不能越位干預或干涉體育社會組織內部的管理,以保證體育社會組織的獨立性。合作的過程中,在地方人民政府不愿意參與對體育社會團體管理的必要前提下,通過一些宏觀手段,來更好地推動和促進體育社會團體的健康發展和完善;體育社會團體通過向政府銷售公共體育服務等方式滿足其職能,并且積極地參與了到國家的體育管理制度當中。要清楚正確地認識,在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過程中,政府與體育社會組織之間應始終保持互利共贏的理念,明確兩者之間的“伙伴關系”。
體育社會組織要想在國家體育治理體系、體育強國建設以及全面健身活動中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就必須加強體育人才管理,完善人才培養和交流機制。一方面,體育社會組織要加強體育人才管理,建立健全體育人事制度、工資制度和評價機制,既要留得住現在的體育人才,也要能夠吸引未來的體育人才。另一方面,完善體育人才培養機制,加強與體育院校合作,為體育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形成一個有效的、高層次體育人才培養體系,實現“雙贏”。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新時期,國家的治理制度和其治理水平不斷得到提高,體育社會組織在建立健全的體育治理制度的過程中承載著重任,同時也使我們面臨著諸多的挑戰。為了在我國體育發展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體育社會組織需要在新時代下不斷的深化改革,加強自我管理能力,提供高質量的公共體育服務,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和管理體系,同時也要加強與政府的合作伙伴關系,在國家政策的幫助下,擔負起發展我國體育的重任。體育社會組織自身能力提高,能夠滿足群眾不同的體育文化需求,社會公信力得到增強,才能在國家體育治理體系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才能更好的推動全民建設,才能更好地建設體育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