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述鳳 山東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從體育發展的視角來看,我國城鄉體育公共服務差距顯著,主要體現在醫療衛生條件、社會指導員的配備、體育場館的綜合性服務、資源配置等方面,各種因素的不平衡嚴重阻礙了體育的均衡發展,農村地區許多人關注的還是與自己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對體育健身認為是可有可無、事不關己的事,農村地區體育發展緩慢,如果不重視農村公共體育,加大對農村公共體育事業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只會日益顯著。
體育設施建設是為了提高人們參與體育鍛煉的頻率。農村公共體育設施使用要形成“健身場”,引導農村居民參與體育鍛煉[1]。《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告》顯示,截至2020年末,全國共有體育場地面積31.0 億平方米,預計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2 平方米,國家加大了農村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體育公共設施建設數目增加較多,但是利用率仍不足,出現大批體育設施空閑的情況,公共體育設施基本形同虛設。
現階段,體育設施的布局規劃存在許多問題,一方面是建設的較遠,資源分配不合理。農村居民鍛煉會出現騎車或步行到別的村莊甚至幾公里外的地方,極大的消減了農村居民鍛煉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是公共體育設施建設不規范。設施建設距離不足,居民容易受影響,不能充分利用器材進行鍛煉,另外,建設的籃球場因為沒有足夠的用地,縮小了標準場地的面積,球筐距離不標準,缺少規范性,顯然,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脫離了實際使用能力,缺乏了標準性,疏忽了民用化的功能。
我國農村公共體育設施的多元化需求與體育設施單一的類型存在較大的差距,缺乏器材的創新、復合化的功能,使得一種器材對應一種訓練方法,在人口快速增長的形勢下,單一性能的設施既滿足不了居民多樣性的需求,又占用了大量的用地造成資源浪費,在土地資源緊缺的今天,很難發揮真正的效果。公共體育設施屬于公共產品,具有公共性和服務性,理論上可以同時多個人使用,但是往往一套公共設施中能進行某項功能鍛煉的器材類型只有一種,在一個人使用的同時,其他人只能等待或者利用其他設施,違背了公共性和不排他性原則,這表明體育設施類型和功能性的單一已經滿足不了居民的需求。
農村居民主觀能動性不足,缺乏科學系統的健康知識和便利的健身場所,導致農村居民體育健身意識淡薄。受傳統思維束縛,農村地區有些思想存在著一定的誤區,認為考不上好的大學才練體育,這是認知度不全面的體現。在農村,籃球場成為“農作物采光地”和“大型停車場”、健身器械當作“晾衣桿”的現象仍然存在;再者,農村居民大多在田地里勞作,勞動力大導致身體疲憊,很少會花費專門的時間在體育鍛煉上,閑暇時間也基本不會選擇體育鍛煉,由于長期農作,對現代意義上的體育運動接觸不足,很多人把農作當作體育鍛煉,甚至只有當身體出現必須需要體育鍛煉的時候才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這與政府的宣傳教育、體育賽事活動組織引導不充足有關,農村居民對體育價值觀念的滯后,極大限制了農村公共體育的推廣,也是制約公共體育設施利用率低的重要因素。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對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提出相關規定,要求相關部門加大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促進體育與相關產業的發展,落實到相關政府部門,焦洪昌表示:“政府對全民健身不僅要立法,更要強調它的責任落實。”現在全民健身背景下,體育強國建設進程加快,但是出現的一系列體育設施質量與功能有缺陷、器械陳舊老化、維修管理不及時等的問題,讓想健身的農村居民出現“不敢用”的情況,全民健身治理的規范化程序被忽視,雖然政府加大了對體育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公共體育服務規模擴大,但是追求了數量卻忽略了實質性的質量問題,在后續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運營和監管方面體系不完善,既缺乏專業指導人員的指導,專業性的社會指導員也沒有相應的崗位對應,基層治理機制存在著許多的缺陷,使得提供的服務與市場需求產生了偏差,在政策落實、執行方面難以發揮很好的效果,從而導致了問題的出現。
人口結構變化造成公共體育設施使用群體單一。首先農村人口流動性大,出于學業、生計,大部分青少年涌向城鎮,造成農村群眾體育缺乏了主心骨,缺乏朝氣[2]。這些使得農村兒童和老年人比重增加,加大了對城鄉二元對立的影響;其次,公共體育設施的布局規劃與人口集中度不對應,在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公共體育設施可能出現擁擠的情況,而在人口相對分散的地區,公共體育設施存在浪費的現象,這種由于人口集中度的影響導致的資源分配不均衡情況突出。
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鄉村或者社區資金有限,很難吸引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建設配套的醫療資源會出現高投入、低效益的情況,配備相應醫療資源較少。運動免不了受傷,農村地區的很多醫生不了解運動損傷和康復的相關知識,加之農村地區體育消費水平低,沒有相應的運動裝備,經常運動的居民在運動、損傷、康復之間不斷循環,缺少了橫向發展和縱向配套資源的連貫,久而久之,居民運動積極性大大削減,加上農村居民活動的時間大多是在傍晚,相應的輔助設備不齊全,例如路燈等設施配套不全,出于安全考慮,農村居民很少進行體育鍛煉,公共體育設施出現時間段利用率低的情況。
農村公共體育的發展,要健全公共體育設施的管理機制,劃定清晰的責權界定。政府把權力下放給相關部門,由上到下分散權力,減少行政干預,把權力分散到各個基層公共服務供給者,權責分明,具體到個人,對體育設施管理人員進行績效考評和獎勵機制,同時基層干部要充分利用好村集體文體活動提高農村居民的體育健身意識,通過公共事務平臺,加強干部與群眾的交流聯系,智促基層干部深入群眾將工作真正開展到每一個農村居民中去,了解農村居民的公共體育需求,進而提升其公共服務意識帶動各單項公共服務的動機提高。[3]此外,對于體育設施的利用,獎罰分明,多采用鼓勵機制,促進農村群眾利用體育設施的激情。
為了更好地滿足農村居民體育健身需求,建設體育特色,根據當地人口密度、生活環境和風俗習慣,對體育設施類型、擺放位置、配套資源等綜合考慮來進行合理規劃,鄉村的體育設施布局規劃要想達到每個人都滿意的情況是很難做到的,因此,一方面需要保持整體的滿意程度最大化,因地制宜,制定富有地方特色的體育運動方案,另一方面依據體育設施情況,開展適合當地且大家能夠積極參與的體育運動項目,同時按照當地的地域環境選擇不同材質的體育設施,形成健身地域特色,例如:對于溫差大的地區,在器材常接觸位置采用比較耐用的材料,減少天氣的影響,避免冬天太涼或者夏天太熱的情況。
在社會大環境中全民健身的氛圍下,加強社會宣傳引導和具體政策落實,將健身、健康意識推廣到全體居民,讓全民健身深入民心。在新的“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社會媒體和娛樂行業要負責任,加大對公共體育賽事的宣傳報道,讓體育賽事活動親民化,讓健康的審美走進大家視野,這樣體育活動的介入會更具價值與意義。
根據農村居民入門程度和年齡劃分區域,增設兒童體育運動區域,提高對青少年體育運動的培養,增加體育指導員的組織培養崗位,引導大學生群體特別是體育專業學生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開展農村公共體育志愿服務活動,擴大專業化指導隊伍建設,能更好促進農村居民進行科學鍛煉,從而達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近年來,互聯網的發展使得體育智能設備遍布各個體育角落,體育公共設施可加入現代智能技術,改變傳統的體育運動模式,創新公共體育新方式,通過搭建專門的體育設施APP來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提高公共體育領域的網絡化水平,體育消費者可通過觀看體育設施使用教學視頻來正確使用體育設施,通過線上組隊預約促進公共體育設施的利用,針對布局規劃方面,設置出電子規劃圖,在平臺上增強對群眾性意見的收集,通過平臺發放問卷、互動反饋等形式提出群眾性意見傾聽民眾的聲音,針對使用年限的問題利用互聯網對公共體育設施進行使用年限查閱,以便及時修理、更新。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農村公共體育設施的發展仍存在著許多問題,隨著全民健身活動的持續開展,加快推進建設體育強國離不開政府和相關部門對政策的制定與落實,建立有效的績效考評制度和評價反饋制度,同時加大體育的宣傳力度,發現身邊體育榜樣,樹立體育典范,增強體育運動知識的普及。先富帶動后富,城市帶動鄉鎮,推進城鄉體育公共服務一體化,根據不同地域發展特色體育,對公共體育設施進行突破與創新,營造居民對公共體育設施“想用、能用、會用”的濃厚健身氛圍,緊跟時代“互聯網+”的潮流,利用互聯網搭建平臺,依托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實現公共體育設施多元化的利用、管理模式,從群眾的落腳點出發,尋求新的突破與創新,盡快實現我國體育強國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