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大學體育學院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不同產業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互聯網與體育產業日益融合,在體育產業資源整合的同時,推動了傳統公共體育服務向智能體育服務的轉型,從而為居民提供了更為便捷高效的體育服務,這對于公共體育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同時為響應中央國務院2019年8月提出的《關于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的戰略目標和9月發布的《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第二十四條。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互聯網+”與體育產業服務的快速融合發展,大眾對公共體育館的服務的需求變大,由此選取寧夏回族自治區以銀川為界,寧夏回族自治區以北的城市為本文調查對象,通過調查得知,寧夏回族自治區現有公共體育館的服務體系已無法與大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相匹配,公共體育館的服務面臨著全新升級的挑戰。
銀川市擁有社區多功能運動場82 塊,截至2019年4月,銀川市三區安裝健身路徑9730 件,金鳳區3301 件,興慶區4000 件,西夏區2419 件;社區多功能運動場地共82 個,興慶區34 個,金鳳區24 個,西夏區24 個。與此同時,永寧縣、靈武市、賀蘭縣體育館各兩個,室外運動跑道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各3 件,多功能運動場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各3 個。石嘴山市體育館9 個,健身路徑42 件,多功能場地20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石嘴山市體育場地建設情況如上述,總體上來說基本滿足了大眾休閑運動健身的需求。
銀川市、石嘴山市作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城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但公共體育場所所提供的服務與大眾需求之間存在著供需矛盾,隨著社會進步,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運動健身慢慢成為大眾所追捧的一種方式。大眾對體育場地、體育服務的需求變大,大眾希望多種渠道、全面的獲得公共體育服務資源,但體育場所提供的體育服務比較單一,這與大眾想要的方式背道而馳。
與此同時,體育場所內的線下指導、線上指導、預定體育場地和體育運動商品等體育文化活動開展的相對較少,大眾不能全面便捷的去了解和獲取體育文化知識。體育場館對外公開場內情況的渠道比較單一,極大一部分場館的場地預約與信息發布依舊采用的是傳統媒體方式進行,互聯網帶來的便捷與高效并未很好的體現。
經此次調查發現,部分場館資源并未得到很好利用,大眾使用體育場館頻率并不高。企業單位與事業單位雖然擁有大量場館資源,但出于安全與管理的考慮,并不太想向社會居民開放,造成運動設施與場館閑置;與此同時,一部分大型體育場館在建立之初主要是為了服務于大型體育賽事或競技體育,賽后出于設施保護與管理考慮,使得大型場地利用率不高,大眾沒能得到賽后大型場館運動健身的紅利;同時,一部分場館不具備向大眾開放的條件,同樣是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寧夏各個體育場館在公共體育信息服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工作,如微信公眾號和電話預訂等,但依舊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體育場館提供信息的渠道還是以前固有的信息供給方式,由于科技的不斷創新,大眾的生活方式改變,現階段大眾大都以更便捷的方式獲取信息,由此可見體育場館應更新發布信息的平臺,以適應社會大眾的需求。二是體育場館在公共體育信息化服務方面推廣力度不夠,在互聯網平臺使用頻率過低、內容更新緩慢。
通過此次調查發現,在有發布信息渠道的場館,幾乎都是本身獨立的一個信息渠道,沒有跟其他場館共用,大眾不能很便捷的獲取場館信息,特別是給一些不太了解場館信息的鍛煉者帶來了不便。同時,一部分大眾本來休閑時間有限,如果花費大量的時間去了解場地對外公開情況,導致這部分大眾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降低,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縮短。
全民素質提高到同時,大眾對體育鍛煉知識的渴望也在逐步增加,大眾想要更健康、更合理的鍛煉方式。但是通過此次調查發現,極大一部分場館內是沒有體育專業人士指導的,這導致一部分運動者在進行一些不合理的運動姿勢過程中受傷,特別是老邁的人,他們的身體是不允許一些不合理的運動姿勢,但他本身不了解,在后續的運動過程中受傷,這與他參加體育鍛煉的初衷相悖,導致下一次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降低。
基于共享理論視角下,事業單位這些帶有公共性質的體育資源對社會居民開放比例明顯不足。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制約事業單位場館對大眾開放要面對的問題,即安全事故責任劃分、場地器材的維護、管理人才的運營等問題[1]。可以通過購買保險及鍛煉者與場館簽署責權劃分協議等手段解決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風險問題;同時事業單位的場館可依據解決對社會大眾開放過程中所產生的場地維護、保養等費用,向政府機構申請經濟補貼;同時地方政府要發動場館的管理部門解決向社會大眾開放過程中所出現的管理問題。再者,管理場地的部門則根據場館是公共資源的性質,對場館內部的部分項目收取一定的費用。這些方式可解決事業單位的場館不愿開放、不敢開放的問題,從而很好的解決了大眾身邊的可利用的體育資源。
科技發展的時代,無論是私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都應與時俱進,升級本身的網絡運營,在本次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場館還是利用傳統媒體方式,這給很多鍛煉者帶來了不便。因此,為以后能更好的服務于大眾,場館應升級自己線上服務渠道,如入駐各類短視頻平臺或者網商平臺;同時增加各種健康運動方式的信息發布,滿足了大眾對健康運動需求,促進大眾更合理的去運動。通過“線上”提供的信息滿足“線下”大眾的體育服務需求。“互聯網+”體育公共服務對于傳統體育公眾服務是改革的趨勢,也是當前解決現存問題的便捷方式,是讓參與者更科學合理的進行健身運動,讓體育公共服務更好的實現實時性和有效性[2]。
政府出臺稅收、土地等扶持政策,并且明確其政策具體的實施辦法,同時為滿足社會大眾對多元化、多樣化的體育服務需求[3],由政府機構建立長效的需求表達和反饋機制,在本門戶網站上開出一個便民窗口,在此窗口,場館服務可以在此發布一些場內運動時間與收費標準等信息[4];同時市民也可以在此提出需求,便于場館改進。
在調查眾多場館后發現很多都很少有場內指導,線上指導幾乎沒有。與此同時學校大學生的實踐機會也很少,可以考慮在一定日期,選擇一部分在校體育專業的大學生進行線下指導,場館可在政府所提供的窗口進行人才信息發布,在校體育專業的大學生可以在此處報名參見。這樣既增加大學生在校的實踐機會,同時也服務了大眾。
互聯網快速發展,促進各種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快速融合,也對當前的公共體育場館提供的服務產生巨大的影響,政府機構在借助互聯網技術對公共體育場館提供的服務進行推廣,同時也加強對居民體育文化的培養與熏陶,將居民的體育服務需求數據化,以此來完成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在互聯網形勢下的重塑和優化。互聯網的參與,能夠達到提高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精準度,加快政府轉變職能,充分利用市場職能的目標[5]。當下的公共體育體系應借助新媒體的科學技術、多角度、全方位的對公共體育進行報道,從正面去引導居民,樹立一個全新的、正確的、健康的體育文化價值觀。營造一個全民積極參與健身的體育文化氛圍,從而推動全國公共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