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學
新中國成立以來,毛澤東同志提出的“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一直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振興體育事業,實現強國夢想”的發言更加堅定了我國全民開展體育工作的信念。2016年,國家體育總局在《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文件中提出規劃:到21世紀20年代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數需達到4.35 億。同年11月,《“健康中國2030”規劃》發布,號召全國人民積極參與健身運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偉大目標,做好身體的健康工作。
健康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同時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繁榮昌盛的重要標志。在國家大力推進國民健康的背景下,國民自身的健康方面卻存在著一些問題,據衛生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國民處于亞健康人群已達70%,國民健康工作的實施需要一些措施加以改善。認識體育健身的多元化價值,為推動居民健康工作,更好地保證健康中國的有效實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1.青少年成長存在的問題
《國家學生體質鑒定》顯示,近些年來,體質監測成績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所規定的標準出現了下滑[1]。結合實地訪談小學、初中學生的實際情況發現,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主課學習的壓力增大,每天下午放學后需要完成的家庭作業繁多,每天很少有時間主動進行身體鍛煉;周末時間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的培訓,導致學生周末也沒有充足時間進行體育娛樂活動。青少年年齡小,對社會事物的判斷力較弱,容易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如爺爺奶奶的過分寵溺,對電子娛樂游戲的沉溺,對一些娛樂明星的一味模仿,狂熱追捧等。從而導致青少年缺乏吃苦精神,懶于鍛煉,安于享受,體育鍛煉的態度產生不良偏移等問題的突增。
2.成年人工作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
分析最近幾年的國民健康調查報告發現,我國城鄉居民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數在不斷增加。有關調查顯示,地鐵,公交,自駕人數飛速增長,城鄉居民以步行作為交通方式的人口比例不足50%。我國經濟的發展,互聯網產業,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的應用,80%的城鎮居民改變了以往站立式、走動式工作方式,開始從事伏案辦公式工作,在電腦面前的工作時間大大增加,居民日常生活缺乏體育鍛煉[2]。醫學界很早就有研究指出,慢性疾病發病率與缺乏身體鍛煉成正比。頸椎病,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癥,它們或多或少都與如今的從事辦公室類相關工作關聯,導致身體活動不足,亞健康人數節節攀升。
3.人口老齡化所存在的問題
國際學術界認為,65 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7%及以上,標志著進入老齡化社會。21世紀初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5 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8811 萬人,占當時總人口的6.69%,我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9年末,我國60 周歲及以上人口 2 億5388 萬人,占總人口的18.1%,其中65 周歲及以上人口 1 億7603 萬人,占總人口的12.6%[3]。國民體質健康數據調查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50 歲之后,人體不可避免出現機能組織和免疫系統退化、衰弱,再加上不良的習慣,如抽煙、喝酒等習慣,使得患病率陡升。老年群體的生活面臨很大的健康危機。
1.醫療衛生保障資源不充分
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都渴望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無病無憂,健康生活。醫療衛生系統作為大眾健康的最后一道保險鎖,它的需求面也在不斷擴大。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國民人均醫療保障國家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東西部人均醫療保障存在較大差距的現象。這些情況的出現,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國民體質健康的推進。
2.體育健身設施利用不充分
學校,社區廣場,專業的體育健身場所越來越被認可,居民渴望得到鍛煉。而公眾健身場所侵占現象,如跳廣場舞人群侵占籃球場;運動空間等的限制,如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所缺少或規格不夠;小區健身器材保養不到位,利用不恰當;居民體育健身缺乏科學指導等,這些問題導致廣大群眾健身的迫切需要不能滿足。體育健身資源的合理運用存在巨大發展空間。
1.體育健身為青少年的身心成長助力
“快樂體育”“每天鍛煉一小時”“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為廣大青少年的身心發育起到了很大的幫助[4]。青少年在學校集體性的體育活動中,形體得到了改善,從體育健身中得到了快樂,培養了興趣,有利于團結協作、集體主義精神等優秀心理品質提升,從小培養起終身體育的價值觀念。
2.體育健身緩解了工作上的疲勞
工作方式的改變,為上班族帶來許許多多的“辦公病”。日常生活中,適宜的體育健身不但舒緩了上班期間工作精神的疲憊,而且加快了機體新陳代謝,強化了器官的生理機能,鞏固了機體免疫系統,為接下來更好地工作生活提供了保障。我們應體會到,自身的身體素質過硬對于防患疾病的優勢所在。
3.體育健身預防了疾病發生
相關研究發現,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了機體的心肺功能,以及自身的免疫系統,對于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等常規病例發生率也具有顯著的減緩作用,減少了并發疾病概率,一定程度上也減緩了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發病率。而且,體育運動作為一劑健康保障,是真正的保健藥,值得大力推廣。因此,老年人應該參加一些慢跑,打太極,氣功等體育活動,為自身的身體健康蓄力。
4.體育健身增進居民社交娛樂性
廣場舞,太極,打陀螺等體育項目愛好者社團的開辦,有效促進了居民的社交娛樂性。居民在體育健身中,身體得到了鍛煉,余暇間的交流,也有助于積極,樂觀,開朗心態的養成,營造一個融洽的小區居住氛圍,從而構建一個和諧社會主義國家。
1.體育健身減緩了醫療資源需求
早在20世紀50年代,“運動處方”的概念就被美國生理學家卡波維奇提出,同世紀60年代末期,世界衛生組織開始使用這一概念,“運動處方”在國際上得到了認同。運動處方,本質上其實就是對癥下藥,通過科學方法指導人們如何鍛煉,從而為群眾健身和機體康復提供幫助。二十世紀年代我國引進這一概念后,國家相關部門大力倡導這一“未病先防”的手段[5]。在日常生活中,全民應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積極參與體育健身,有效提升自身的免疫機能,大大降低了慢性疾病的發病率,大病化小,小病化了,防患于未然,群眾的健康得以保障,醫療體系也就能成為真正的最后防線。相關醫療資源也就可以用于那些確實需要的患者,一定程度上減緩了醫療資源緊張的壓力。
2.體育健身創造了經濟價值
群眾的體育健身活動,帶動了體育商品,如健身器材類消費,健身服裝等產品采購;體育旅游類,如戶外項目中的登山,攀巖,潛水等項目,體育旅游景點的特色項目如滑雪,滑冰等項目都可以為經濟發展帶來收益;體育觀賞,如籃球NBA 賽事的直播權,省市級足球聯賽,某地區舉辦的民族特色體育項目等消費,為體育產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近年來,我國《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也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宏觀層面的指向[6]。
3.體育健身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
體育事業的發展水平,不僅標志著一個國家,社會的政治經濟實力,更標志著它的精神文明進步程度。在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背景下,體育健身的相關活動,如太極,武術,氣功,廣場舞等具有特色的身體活動,以體為骨,以氣為形,不僅在鍛煉中,增強了群眾的體質健康,而且承載了我國的文化內涵,實現了內在與外在的和諧統一,體現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訴求。
探索體育健身的多元化價值,找出體育健身的自身優勢,從而為大眾日常生活方式作出新的改善,為全民健身工作的開展,“健康中國2030”綱要的實施,國家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居民精神文明建設,在體育與健康領域作出自身的表態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