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百舸 何海健 中國籃協阜新籃球學校
籃球運動集體力、腦力、技能、戰術等因素于一體,自誕生起就受到廣泛歡迎,但是其在運動對抗中會消耗人體過多的體能與精力,有著較強的攻擊性與對抗性,因此難免會使得對抗雙方出現一些損傷,其中踝關節損傷是損傷類型中的主要表現形式。對踝關節損傷原因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從而根據其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預防策略已經勢在必行,這對維護籃球運動者安全健康,促進籃球運動的長遠發展來說有著積極的意義。
籃球運動中,在人身體的各項損傷中,踝關節是最容易遭受損害的,這是因為籃球運動者在激烈的對抗比賽中需要不斷的變相奔跑,以此來得分、截球,這對踝關節的使用量巨大,在其疲勞狀態時就會提升損傷概率,在損傷后,就會表現出青紫、酸痛、腫脹等特征,且受傷后若不及時就醫,讓醫生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快速醫治,就會導致該運動者在其后的生活中關節不穩,嚴重情況還會導致骨性關節炎,治愈率同樣會變得特別小,只能依靠后期的保養來逐漸恢復,最嚴重狀態下將會不能再觸碰籃球,甚至對正常生活造成影響。
踝關節損傷類型主要包括以下兩種類型:其一,急性損傷。急性損傷又可分為本身導致的損傷與外部原因導致的損傷,踝關節處外韌帶韌性比不上內韌帶韌性,因此在高強度的籃球對抗中就可能發生骨折與韌帶拉傷等狀況。比如某些人在籃球運動中起跳落下時踩到別人腳上,反而崴到自己腳,統稱腳崴了,其實這就是內韌帶與外韌帶撕裂造成的急性損傷,發生這種事時應當及時就醫,以防延遲就醫出現其他癥狀;其二,慢性損傷。經常打籃球的人身上都會有一些或多或少的損傷,這種傷屬于慢性損傷,踝關節損傷就是其中一種形式,慢性損傷大多是由于防守、扣籃、進攻時造成的肌肉疲勞與韌帶拉傷所致,這也需要及時就醫,因為很容易出現后遺癥。
籃球運動中踝關節損傷的原因,可從多方面進行論述,在此不能完全涵蓋,從以下數個方面進行舉例分析,大致包括:熱身準備不足、動作技術規范性不足、不規范訓練與訓練程度不足、部分籃球運動者體力較弱、身體素質差、缺乏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
熱身是進行一切劇烈對抗運動前必須進行的一項重要流程,若是不經過熱身運動直接開始籃球比賽,將會使身體很難第一時間進入運動狀態,神經系統控制的興奮功能將會無法發揮作用,并影響韌帶、肌肉、內臟粘度,韌帶與肌肉伸縮性此時也不會是在最佳狀態,關節靈活性達不到基本的要求,大部分的技術動作都會變形,而且在身體各項機能未做好充足準備的情況下,損傷概率會大幅度的提升[1]。
籃球運動除了對體能有著較高要求,還要看籃球運動中在對抗中的技術水平。較高的籃球技術不但能協助運動者取得很好的成績,還能夠在激烈對抗中幫助運動者保護自身的身體器官與組織,主要原因是籃球技術是依靠身體各個器官與組織的團結協作來完成,但是很多運動者沒有經過專業系統化的學習與訓練,導致因技術不過關而造成踝關節損傷。比如跨欄投籃技能,需要運動者掌握正確的運球步伐,但是有些運動者在打球過程中會忽視這一關鍵步驟,發力不規范,進而造成踝關節扭傷。
很多籃球運動者是出于個人愛好進行籃球運行的,其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進行一些訓練,但是由于缺乏專業籃球教練的指導,導致其訓練安排極不合理,還會在技術方面存在一些缺陷,這會導致其身體器官與組織活動不規律,進而導致運動者更容易出現踝關節損傷。此外還會出現過于追求訓練結果、訓練計劃隨意、訓練盲目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會使得運動者的技術不規范,致使其在籃球比賽中不能與其他隊員之間展開默契配合,出現意外情況下的踝關節受傷。此外及時訓練程度不足的問題,這主要是個人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只對籃球比賽感興趣,對提升籃球技術的枯燥訓練興趣懨懨,進而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進行一定的訓練,在籃球綜合能力方面一直處于較低水準,心理素質、技術、速度、力量不如其他運動者,這就極容易在激烈的對抗中造成踝關節受傷[2]。
在籃球運動的十個人中,各個運動者之間的體力、身體素質有著一定差異性,這也是一些體力較弱、身體素質差運動者踝關節受傷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一些運動者的跺足柔韌性、上身力量、下肢力量不足,其不具備做一些技術動作的身體素質,但是卻要違背身體原理,超出身體機能去做這項動作,就會造成踝關節受傷。另外,部分籃球運動者體力較弱、身體素質差,其在長時間的籃球運動中所耗費的體力將會遠大于一般人,而其所有的動作都需腳踝參與,長久下來會造成慢性踝關節損傷。
很多籃球運動者缺乏必要的自我保護意識,經常能看到很多打籃球的人在摔倒后不進行任何檢查,忍著疼痛繼續打籃球,這種自我保護缺乏的現象,很容易在造成踝關節受傷后再受到二次傷害。此外還包括一些客觀原因導致的踝關節受傷,比如一些學生在鋪裝水泥地的籃球場打球,由于地面比較滑而造成踝關節受傷,還有一些特別喜歡打籃球的人即使是在雨雪天氣與大風天氣也堅持打球,但是這種狀況下籃球場會更加的濕化,從而提升扭傷概率,而且在這種天氣下氣溫會比較低,運動者機體溫度下降,踝關節僵硬狀態下就有一定概率造成扭傷。
籃球運動中踝關節損傷預防策略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細致論述,除解決現存踝關節損傷問題外,還能實現對籃球運動者整體的保護。主要包括:
在籃球運動開始前,相關運動者應該做好相關的減免傷害準備,根據籃球場的特點、方向、環境等因素來做好不同的準備工作,因籃球比賽與籃球訓練有著并本質的不同,對踝關節的損傷程度與損傷類型也有著一定的差異性,針對籃球訓練而言,其在訓練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體能與訓練,學生在熱身運動過程中就應當舒展各個位置的肌肉,避免因為劇烈運動導致肌肉損傷,而關于籃球比賽,則需在比賽間歇進行適當的休息與調整,給身體機能恢復的時間,將肌肉因長時間使用造成的緊迫感進行適當放松,以此來實現對踝關節的有效保護。
此外,學習一些自我保護技能,比如掌握一些通過熱身運動保護踝關節的動作,比如徒手操、慢跑來進行踝關節韌帶的保護,雙腳可做踝關節左右擺動與旋轉,大約70 次左右即可。此外應著重保護容易受傷與運動量大的部位,在腳踝處做好按摩與簡單運動,充分利用熱身時間,讓身體機體處于最佳狀態[3]。
喜歡籃球運動的運動者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注重籃球技術動作的規范性,通過看視頻或者向專業機構教師學習的方式來了解各種動作的專業形式應該如何施展,以此來對比自身的相關動作,對錯誤的行為應當及時地修正,并在后續的打球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不斷地調整,以此來提升自身打球的專業素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動作不規范帶來的腳踝受傷。
在不打球時應當進行一些訓練活動,要在籃球運動中取得較大進展,可選擇專業的教練來為運動者量身定做訓練計劃,以此來合理的安排訓練量與訓練時間,訓練項目的選擇應當根據運動者身體素質與個人需求的不同而進行定向選擇與安排,但是訓練原則大致相同,比如針對腳踝的各項訓練項目,需分開進行,若是較短時間內進行密集的腳踝訓練,則會讓運動者沒有足夠的腳踝恢復時間,從而使其一直處于疲勞狀態,運動者也會感覺到疲累腿酸,從而造成踝關節損傷。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教練應合理安排各種訓練項目,避免運動者踝關節處承擔過多的負擔,并全過程監察運動者的身體反饋,與運動者進行定期的溝通交流,詢問其感知情況,以便及時察覺相關問題,采取對應的解決措施,避免訓練中踝關節受到損傷[4]。
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有意識的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比如針對體能與身體素質的訓練計劃,如臺階跳、蛙跳、定量的勻速跑、不斷提升強度的變速跑步,這對于個人體能以及身體素質的提升有著很明顯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堅持,運動者方能潛移默化地改善自身的身體素質,實現體力的大范圍提升,讓自身的身體機能能夠逐漸適應籃球運動這項高強度運動,避免在籃球比賽對抗中因體力不足造成踝關節承擔較大的壓力,使其能夠得到一定的保護[5]。
籃球運動者在日常的打球過程中要注意自我保護,避免在特殊天氣、特殊環境下打球,不穿傷害踝關節的鞋子,可以選擇一些專業籃球鞋,或者對踝關節能夠起到一定保護的運動鞋,高強度的比賽時還需根據實際情況的需求來佩戴專業的護具來實現對踝關節的保護,這是運動者自我保護的基本要求。此外,在激烈的比賽對抗中也應當注重自我保護,比如在與對方球員進行對抗時,若是因對方推搡,或者自己不小心踩到對方而造成重心不穩,這時候就需要隨機應變,順勢倒下,以此來分散腳部瞬間承受的巨大壓力,這對踝關節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
綜述,籃球運動者各方面損傷中,踝關節損傷占據很大比例,對籃球運動者的運動生涯造成很大影響,這就需要運動者能夠對踝關節損傷原因進行全方面的分析,從而在日后的籃球運動中進行全方位預防,避免自身受到較大的損害,若是踝關節已經受傷,則應及時的停止籃球運動,做好相關的急救措施,并及時就醫,避免二次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