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芳 鄭州師范學院
聽力障礙不僅在生理上給他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更嚴重地損害他們的自尊心,打擊了他們的自信心,在心理健康方面造成負面影響。針對這一問題,聽力障礙大學生應該積極投身于體育鍛煉活動中,明確鍛煉模式、持續時間和強度,貫徹勞逸結合的模式,充分發揮鍛煉的價值。
第一,鍛煉模式較為單一,缺乏針對性。鍛煉目標和內容沒有進行高效地統一,過于強調運行的成果。這樣會嚴重打擊聽障大學生鍛煉的積極性,無法正視鍛煉中存在的失誤,嚴重影響他們的全面發展和體育意識。第二,因為生理的缺陷,聽障大學生的心理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干擾。時間一長他們就會出現沉默寡言、孤獨自閉、自信心不足的心理問題。他們不愿意與其他人進行溝通,影響其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第三,沒有為聽障大學生配置專業的體育鍛煉場地和設備,限制他們的活動范圍[1]。
體育鍛煉對受眾心理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能產生積極的心理效益,為聽障大學生提供深切鼓舞。首先,經過一段時間的體育鍛煉后,能分散他們的注意力,讓學生們忽視在生理上的缺陷,消除負面情緒。其次,從生理角度進行辨析。大腦中神經遞質的含量與個體的情緒有著直接聯系,在運動后大腦能分泌更多的單胺,從而清除人體的負面情緒,增強聽障大學生內心的舒適感。最后,在運行過程中,人們的大腦中會產生大量的內啡肽,這樣不僅能減輕他們內心的痛苦,還能為他們提供釋放負面問題的渠道,讓身心得到放松。
聽障大學生因為生理的問題,所以限定了自我活動的范圍,不愿意與外界進行溝通和交流,身體肌肉處于松懈的狀態,內心缺乏斗志和積極性。而進行鍛煉能有效地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優化他們的神經系統。根據科學表明,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自閉和焦慮的狀態,那么他們大腦中α 波就會逐漸減弱,導致大量比α 波頻率高的腦電波出現。而體育鍛煉能優化這個問題,使聽障大學生處于完全放松的狀態,不會因為生理問題持續處于緊張的狀態。與此同時,體育鍛煉能有效應對聽障大學生的應激反應,加快大腦的運行效率[2]。聽障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能減少生理上產生應激反應的頻率,較好地彌補他們聽力上存在的問題。即使發生了應激反應,也能盡快從問題中脫離出來,為大腦的運作進行助力。此外,增強體育鍛煉的頻率能提升聽障大學生的靈敏度和反應能力,反復地鍛煉自己的身體機能,形成特有的肌肉記憶,有效彌補他們生理上劣勢。
老師要引導聽障大學生主動加入到體育鍛煉中,這樣能提升他們的自覺意識和自信心,在運行的過程中正確認識自身在生理上存在的不足,明確優化和努力的方向,確保以陽光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各項挑戰。體育精神主要強調堅持和不放棄,這個理念能給予聽障大學生深切的鼓舞,增強他們拼搏進取的斗志。按照自身的身體素養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能優化他們的素質,提升處理應激問題的能力,并且大幅度地提升他們的幸福感。一般情況下,聽障大學生經常沉浸于內心世界,無法聽到老師和同學們關切的話語,長此以往會產生心理問題,與其他同學越來越疏遠,不能全身心地融入到班集體中。這時借助體育鍛煉能有效地處理這個問題。因為身體水平和心理健康存在一定聯系,兩者是相互促進的關系。比如,聽障大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完成某項任務,在反復練習中掌握某項技能,完成了任務,這些都有助于他們獲取信心。從霍桑效應的角度進行探析,聽障大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獲得老師和其他同學的關注和認可,逐漸提高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從而更加積極地加入鍛煉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互不相識的兩個人可能因為某一項體育運行匯集在運動場上,相互展示自身的運動技能、相互取長補短、互相促進,這樣能有效地突破聽障大學生的心理防線和溝通障礙,逐漸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比如,在實際的籃球運動中,隊員們不需要過多的交流,一個眼神或者一個手勢,對方就能明確下一步的動向,知道應該進行防守還是進攻。從而進行科學的排兵布陣,掌握各自的站位以及肩負的使命。在體育活動中聽障大學生的個人價值得到充分肯定,他們可以在活動中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向大家吐露內心真實的想法,把積壓的負面情緒宣泄出來。大家為了同一場比賽進行拼搏奮斗,聽障大學生沉浸于比賽的氣氛中,會逐漸忘記自身存在的問題,與隊友并肩戰斗,享受成功的喜悅,逐漸構建默契的合作關系。這種優質的人際關系往往能打破聽障大學生的交際壁壘,對他們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經過調查報告表明,長期進行體育鍛煉的學生的心理問題遠遠低于不參與鍛煉的學生。聽障大學生可以在體育鍛煉中構建專屬的人際交際網,拉近與其他學生之間的距離[3]。
體育鍛煉是一項特殊的身體運動模式,需要參與者進行深度合作。學生在活動中建立深厚的合作關系,為了共同的目標進行努力,這樣能激發聽障大學生的團隊意識,使其對自身進行明確定位。在體育比賽中,聽障大學生與隊友們進行深度合作,為了共同的目標進行進發,充分發揮團隊的協助作用,共同努力戰勝對手。聽障大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受到廣泛地關注,提高參與活動的熱情,遇到困難時主動與隊友進行交談,及時改變策略占據先機。在這個過程中,聽障大學生努力戰勝內心的恐懼和彷徨,從團隊的角度出發,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同時,他們的努力和成果得到同伴們的關注與認可,從而明確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增加與隊員溝通和交流的頻率。
部分聽障大學生因為生活或者學習中的問題,會逐漸產生抑郁、焦躁的情緒,無法放松身心與他人進行交流。而體育是應對這些心理問題的最有效途徑。現階段,許多的西方國家已經把體育鍛煉作為治療心理疾病的主要手段。比如,美國心理學家德里斯開展了心理實驗,通過對比可知,跑步能緩解大學生的考試壓力,幫助他們從壓抑的環境中解脫出來。這些運動對聽障大學生也同樣適用,能引導更加科學地看待自我和所處的環境;學生參與健美操活動時,身體能得到高度的舒展和放松,這樣能改善聽障大學生的偏執情緒,號召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而籃球具有較強的對抗性,這樣才能消除抑郁和悲傷的情緒,從而激發聽障大學生內心的斗志,樹立奮斗的目標;長期參與乒乓球和羽毛球活動以及中度的訓練能消除學生心中的焦慮,增強生理的靈活性;拉丁舞訓練對聽障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他們在跳動過程中能感悟到律動的美好,利用肢體語言表達情緒,清除內心的陰霾。體育老師對各種體育活動進行辨析,發揮它們對聽障大學生的促進作用,帶領學生們健康發展[4]。
經過一段時間的處方訓練,聽力障礙大學生情緒感知能力、身體機能和自尊心等都有明顯的變化,這就說明體育鍛煉能給他們的情緒和內心提供良好的體驗。那些性格較為孤僻,心理波動較大,不愿意與他人進行交流的聽障學生應積極參與集體活動,比如接力賽、拔河、足球和籃球等,在團隊中他們的價值能得到充分凸顯,彌補自身原有的缺失。那些想要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但是無從下手的聽障學生應該選擇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活動,利用兩兩對抗的模式,激發他們內心的熱情。那些性格較為靦腆,又因為自身的缺陷而無法與他人溝通的學生,應該選擇武術、健美操、溜冰等活動,這樣才能打破他們原有的舒適圈,以全新的角度看待世界,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促進心理健康發展。那些因為聽力障礙而煩躁的學生應該選擇遠足、太極拳、氣功等體育活動,這些活動能放慢他們的腳步,引導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逐漸戰勝生理上的疾病。那些因為聽力不足而缺少耐心,不愿意嘗試各種新鮮事物的學生,應該選擇跳高、跳遠、跨欄等項目,這樣能提升他們的果敢度,降低他們對聽力的顧慮。
此外,聽力障礙大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他們要想參與體育鍛煉就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幾倍的努力,所以無法如普通人一樣輕松容易地參與各項活動。同時,參與體育項目需要具有的技能也會對他們造成一定的限制。所以,還應該對他們在體育鍛煉中的真實情況進行探究。比如,聽力障礙大學生不能跟隨音樂節奏進行健美操訓練。值得注意的是,聽力障礙大學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校園度過,學習和生活的環境、班級內整體的氛圍,以及與老師和同學的關系等都會對他們的自我認識造成一定的影響。由此可知,開展體育鍛煉的場地以及參與人員也會對體育鍛煉的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聽力障礙大學生應該深刻意識到體育鍛煉對自身生理和心理的重要意義,以客觀的角度看待各項干擾因素,要積極地投身于體育鍛煉中,經過反復多次的練習,增強自身的適應能力,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以更加客觀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苦難。
綜上所述,高校應該充分意識到體育鍛煉對聽障大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增加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合理疏導聽障大學生的心理,確保其科學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