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津汝 劉坤 金陵科技學院
競技型健美操在我國體育領域中的地位不容忽視,在競技型健美操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健美操動作的難度進一步增大,運動員損傷的概率也在不斷增大。競技型健美操中運動員損傷主要涉及上肢與下肢的部分關節位置,其中踝關節損傷是最常見的一種。超過七成的健美操運動員都發生過運動損傷,如果處理不當,出現二次損傷的問題可能達到80%以上,運動員訓練中受傷堅持訓練的做法不可取,很多運動員都是因為踝關節損傷的問題斷送職業生涯,無奈告別賽場。
本文在調查80 名健美操運動損傷學生后,發現有62%左右的學生發生過程踝關節損傷,腕關節損傷占總損傷人數的30%左右,有2%的學生是其他損傷問題。在所有運動損傷學生中,有約40%的學生為足部損傷,腿部損傷的學生占總人數的16%,肘關節和小腿人數占13%,腰部損傷的學生有6%,髖關節損傷占總人數的3%左右,剩下為其他部位損傷。結果顯示,學生在進行健美操訓練的過程中,踝關節損傷是最常見的一個運動損傷問題,所有運動中其大約占40%左右,而健美操對于腿部的訓練更多,這也導致了踝關節損傷在健美操運動員中的運動損傷占比更高,為何出現這么高的踝關節損傷比例,這主要是和人體踝關節的構造以及競技健美操的動作難度、運動特點有關。
踝關節的組成有腓骨下端、距骨以及肱骨。踝關節損傷以韌帶損傷最為典型,而韌帶位于脛骨中間位置,這部分韌帶無論是柔韌性還是強度都是非常高的。在踝關節中間是距骨,距骨能在內外脊之間移動,如果距骨處于正常移動的狀態,那么就可以有效方式旋轉、內收等異常情況的出現。同時,踝關節的負荷需要依靠其外側三條韌帶支撐,這三條韌帶可以防止脛骨和距骨出現異常情況。需要注意的是,與脛骨間韌帶相比,踝骨外側韌帶相對脆弱。
常見的扭腳也就是踝關節損傷,通常是因為內翻、外轉情況造成的,健美操訓練中通常出現的是踝關節的內翻,往往是因為足尖向里或者向外出現過度的翻轉,外翻損傷出現的頻率很小,一般出現在車禍等外力較大的損傷中,訓練中一旦出現外翻損傷是非常嚴重的,高位踝扭傷出現的頻率較小。
踝關節外側的韌帶容易受損,如果損傷嚴重可能造成韌帶的撕裂,踝關節損傷可能會伴有跟腓韌帶損傷甚至是關節囊的撕裂,可能會導致出現手術治療的情況。導致踝關節損傷多發的原因,與運動前準備活動和訓練時長都有很大關系,但具體的損傷原因還需要根據實際的訓練場景來斷定。通常情況下踝關節損傷會有三度癥狀:如果出現輕度疼痛且伴隨不完全的韌帶損傷,傷者腳部會出現輕度腫脹的問題,則斷定為I 度扭傷;當傷者腳步出現中度疼痛且伴隨關節、肌肉僵硬時,初步判定為II 度損傷,韌帶可能出現撕裂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踝關節可能因韌帶撕裂問題在人體負荷的壓力下受損;III 度損傷則表示韌帶完全撕裂,皮膚表面出現較為明顯的淤痕,通常會伴隨踝關節脫位的情況,有必要采取關節固定或手術措施。
競技型健美操的動作雖然優美,但是動作難度多且大,對動作技術以及運動員的表現能力的要求是特別高的。通常情況下,競技型健美操訓練和比賽中,跳躍、旋轉是運動員經常需要接觸的動作,這主要是因為競技型健美操本身特點決定的,當運動員做出這些高難度動作時,會極大增加踝關節的負荷。尤其是當運動員做出爆發性的跳躍動作時,運動員的踝關節將會受到數倍負荷的影響。所以競技型健美操的高難度動作決定了踝關節損傷發生的概率。在訓練或比賽期間,教練員如果沒有結合運動員的實際情況設計訓練方案,就可能出現運動損傷的問題。
能夠在眾多人才中脫穎而出,競技型健美操運動員本身就有較強的運動天賦,但是運動員個體之間存在較大的身體差異,部分運動員腿部關節力量薄弱是導致踝關節損傷多發的一大原因。因為在競技型健美操中運動員經常會做跳躍動作,如果運動員踝關節的肌肉力量太弱,踝關節將無法支撐運動員的身體重量以及落下時重力對踝關節造成的雙重負荷。在運動員落地的瞬間,由于踝關節肌肉力量較弱,踝關節可能會出現外翻、內翻、屈伸的情況進而造成踝關節損傷。同時,在運動員身體素質與健美操技術動作不符的情況下,出現動作不規范的情況也是造成運動員踝關節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一問題的產生原因也和運動員自身在運動之前沒有進行充分的熱身有關,如果熱身不當身體僵直就更容易出現運動損傷。
在健美操訓練中踝關節損傷的現象是很常見的,通過實踐表明運動員踝關節損傷的概率與訓練時間的長短有很大的關系。當運動員處于訓練狀態時,其踝關節就已經開始承受巨大壓力,隨著訓練時間的推移,運動員踝關節長時間受巨大壓力影響、關節間摩擦力不斷增大、關節與關節直接造成擠壓導致踝關節疲勞進而引發踝關節損傷。如果運動員自負、教練員設置的訓練任務過重、運動員沒有正確規范地做動作,都可能出現運動損傷。
在運動員出現運動損傷之后,可以利用渥太華腳踝規則觸診以初步判斷有無骨折。在外傷后48 小時內,出現以下任何一種情況則有很大的可能是骨折,則建議利用X 射線確定是否出現骨折。① 看:在出現損傷之后,運動員能否負重行走四步及以上。② 壓:按壓外踝尖及腓骨后緣、內踝尖及脛骨后緣到以上大概六厘米的位置,如果有骨壓痛的情況出現,可能是骨折導致。
如果利用渥太華腳踝規則診斷之后并不是骨折,基本上可以確定是軟組織損傷,建議在受損后24 小時內采取止血措施。基本流程如下:① 避免出現二次損傷。② 有意識開展一些踝關節活動,維持下肢肌肉神經的正常功能。③ 建議在扭傷后間歇性進行冷療,每兩小時進行一次,每次20 分鐘,或者每次十分鐘,中間間隔十分鐘休息時間,然后循環一次冷療。④ 利用護具包扎踝關節,加速吸收組織液和出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包扎過緊,如果出現腳趾末皮膚蒼白的情況,就需要適當放松。如果是II 度和III 度扭傷,需要夾板固定傷處5~10 天,后續連接2~3 周拐杖訓練。⑤ 施加重力達到消腫除痛的目的,物理作用下導致血液回流,傷者需要盡可能抬高下肢。
傷后1 周內需要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腫脹和疼痛一般在3 天左右得到控制。此時要加強伸展訓練,用長毛巾包住腳前1/3~1/2 的位置,膝關節需要保持在伸直狀態,利用上肢力量在疼痛范圍內向身體方向牽引,一般維持在15~30 秒/次,10次/組的頻率為最佳。
踝關節損傷1~8 周后,應在踝關節妥善保護下進行負重訓練。在無痛狀態下,傷者雙腳站立,重心逐漸移向患側,每組15~20 次,重復3~4 組。當患側完全能承受負荷時,應轉入平地步行訓練,每天3~5 個周期。
如果運動員曾經出現過踝關節損傷,或者踝關節損傷康復訓練剛剛結束,可以進行本體感受訓練和肌力訓練。
將這些運動結合起來,可以有效減少運動員今后踝關節損傷等下肢損傷的概率。踝關節扭傷后恢復運動的運動員均應參加神經肌肉訓練,非運動損傷的運動員或體檢中存在關節不穩定的運動員也應參加該訓練。具體的訓練方法如下:
(1)站立平衡訓練
傷腿微屈支撐單腳站立,健腿膝蓋彎曲,緩慢抬離地面,傷者的骨盆應當始終保持直立狀態,身體保持穩定,每次20~30 秒,每組10 次;
傷腿微屈支撐單腳站立,健腿同時屈起離地90 度,膝蓋和腳趾朝前,膝蓋注意不外展或內旋,傷者需要保持身體穩定,該動作保持20~30 秒/次,10 次/組;
單腿平衡投擲,10~12 次/組,持續2~3 組;
平衡板拋球,10~12 次/組,持續2~3 組;
(2)力量訓練
利用彈力帶加強踝關節周圍肌肉群的力量,雙手拉拽彈力帶一端,重復勾腳、下壓、外翻三個動作。在動作過程出現痛感的情況下停止動作,盡量拉大活動范圍,該力量訓練需要穩定在8~10 次/組,每次訓練穩定3~4 組。
在損傷修復之后需要盡可能恢復踝關節及韌帶的正常功能,則需要加強協調性訓練,一般的訓練方法以跳躍為主,從下蹲姿勢開始,輕輕跳到地上,膝蓋和腳趾保持同一方向,不要在內側屈曲或轉身,并控制下蹲角度在90°以內重復立定蹲跳,該訓練每組維持10~12 次,建議重復2~3 組。
從弓箭步姿勢開始,兩腿交替跳,跳躍過程需保持上身挺直,膝蓋與腳趾維持在一致的方向,如果下肢出現任何疼痛或不適則說明運動過度,適當減小運動幅度,剪刀跳建議每組10~16 次,每次訓練維持2~3 組。
在我國成為一個體育強國的發展歷程中,健美操運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了長久保持我國在健美操運動中的領先地位,必須強化現行的運動員選材模式。競技型健美操的運動強度很大,因此運動員傷病成為一大困擾難題。流程化的損傷處理能大大降低運動員的關節損傷程度,保證運動員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