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嘉愷 廈門市松柏中學
體育家庭作業是依據學生興趣愛好、年齡、性別、體能和健康等情況,體育教師有針對性地制定適合學生在校外時間完成,以強化課堂學習成果、提升體質健康水平的鍛煉渠道[1]。將體育家庭作業納入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對課堂教學知識與技能的鞏固和遷移具有重要價值。國務院辦公廳于2016年發布的《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強調“中小學校要合理安排家庭體育作業”[2],但有學者研究發現:校外體育鍛煉時間低于10 分鐘的學生有近75%[3];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的數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70%參與居家體育鍛煉的學生中,有55%運動時間不足一小時,呈現運動缺乏、強度不足特征[4]。因此,本研究圍繞中小學體育家庭作業設計與實施的先進經驗及自身實踐展開論述,以期促進體育家庭作業常態化開展,拓寬初中體育課程,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行為的養成。
體育教師在進行體育家庭作業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學生體質與健康發展狀況、興趣愛好需求、居家鍛煉條件、氣候等影響學生居家體育鍛煉完成的諸多現實因素,并進行周期性、針對性的內容設計和布置。
1.依據學情進行設計
體育家庭作業設計需要綜合考慮各個學段及學生個體體質健康狀況、課堂學習情況、體育鍛煉興趣愛好等,設計由易到難的作業。首先,發展學生階段身體素質敏感期能力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學生是耐力和力量等素質發展的相對敏感期;其次,結合中小學生各個水平國家體質健康測試項目的內容及標準,需要根據學生個體體質健康情況進行相應鍛煉內容設計;最后,中小學生對運動項目的興趣愛好也是重要參考依據,在設計過程中具有彈性選擇空間。
2.根據課外鍛煉條件進行設計
社區、公園、家庭是學生完成體育家庭作業的主要場所。體育教師在進行體育家庭作業設計時,需要調研學生生活體育環境,根據家庭體育鍛煉場地和設施等實際條件,設計徒手或簡單器械的鍛煉內容,如爬樓梯、俯臥撐、深蹲跳、波比跳、跳繩、仰臥起坐、舉小啞鈴等運動;結合社區或附近公園等免費場地、設施條件,設計耐力跑、球類活動、輪滑、騎行等運動。另外,可以設計同學之間、學生與家庭成員協作的作業完成形式,如集體類或親子類的體育練習活動。
3.根據氣候條件進行設計
天氣、季節的變化對于學生校外體育運動選擇產生重要影響。上課期間體育家庭作業布置完成時間多為晚上,另外,還有雨季,應以家庭室內身體素質類鍛煉項目為主,或者觀看體育比賽作業;周末或者節假日可進行戶外運動項目設計;根據地方四季氣候特征,在相應季節、寒假和暑假,設計的內容也要有所差別,如夏季布置游泳作業,秋冬季節布置慢跑等。
4.綜合安全保障進行設計
體育家庭作業的布置和實施一定要充分考慮安全措施,加強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安全教育和健康常識教育,包括完整的體育鍛煉流程(運動前準備活動和運動后的放松)、場地和設施的檢查、運動結束的飲水要求、運動損傷的規避和突發處理等,使學生在校園、家庭、社區、公園等安全的環境里參與體育鍛煉。另外,體育家庭作業應該在合適場地和合適時間完成,整個過程注意不影響他人,不妨礙他人合理休息。
體育教師在進行初中學生體育家庭作業需要根據不同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不同學生體育鍛煉興趣愛好需求布置不同身體素質內容,內容設計既要具備全面性又要保證針對性,且留有可選擇的彈性空間,既激發學生體育鍛煉興趣,又鞏固體育運動技能。在體育家庭作業設計上,可以結合學生年級水平階段學習效果、學校體育特色、學業水平考試內容、體質健康測試內容等。體育家庭作業內容分為技能類內容:游泳、乒乓球、羽毛球、排球、足球、籃球等,以及體能類練習內容:50米跑、箭步跳、引體向上、仰臥起坐、俯臥撐、耐力跑、實心球等。
體育教師在體育家庭作業布置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幾個方面因素:學校體育課程教學進度、課堂教學效果、生活化體育鍛煉內容、體育作業鍛煉強度等。綜合諸多學者關于體育鍛煉研究表明:就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效果而言,中等強度運動成效明顯,運動時間保障是運動量的重要前提,半小時以內的運動參與無法有效動員人體各器官機能,身體鍛煉效果不明顯。研究證明,30~40 分鐘及中等強度的體育家庭作業練習就健身效果而言較為理想。另外,一般觀點認為,每周體育家庭作業練習頻數保持在3~4 次,即隔天進行一次身體鍛煉效果最好[1]。
體育家庭作業的記錄是學生體育鍛煉效果的重要依據,也是需要鍛煉過程性評價的重要依據,準確無誤的記錄方式顯得格外重要。根據體育家庭作業各個項目鍛煉方式和特征的差異性,可將記錄方式分為:① 時間記錄法。運動項目完成方式是不間斷、連續的,無法且不必要記錄起始點,該類家庭作業完成量需要用運動時間進行記錄。比如耐久跑,學生需要在社區或公園進行20 分鐘練習,連續運動20 分鐘即完成該項體育作業。② 次數記錄法。運動項目完成動作有清晰可辨的起始點,可用計次數形式進行完成。這類項目在進行家庭作業量布置時可采用完成動作次數進行確定,例如,仰臥起坐,初中階段要求學生做50 次,完成2 組,學生體育作業評價,依據其規定次數的完成情況。③ 混合記錄法。綜合前面兩種記錄方式的項目特征,主要呈現為間歇組成運動,在記錄方式上既需要計時,也需要計量。比如學生進行一分鐘跳繩練習,200 次一組,重復3 組,記錄每一組完成所需時間。但是,無論哪種練習項目及記錄方式,根據運動生理學120~140 次/分鐘的最佳運動心率區間范圍的證實,需要在體育家庭作業結束后對學生的平均心率進行記錄。
體育家庭作業質量保障與檢查、評價和反饋等環節息息相關。通過對學生體育家庭作業進行定期抽查或全面檢查,落實監督和檢查環節,對學生學期體育作業進行綜合評定,并將之納入學期體育期末成績及學業水平綜評內容,推進中小學體育家庭作業的常態化發展。對體育家庭作業進行檢查的方式包括:① 體育家庭作業“登記簿”。根據體育家庭作業所需內容,對學生體育家庭作業“登記簿”進行設計,對學生每天體育家庭作業完成效果如實進行記錄,采用每周回收、每月數據錄入和分析,并反饋結果的方式,以督促初中學生進行改進;② 小程序打卡記錄。將每天體育家庭作業完成情況,在指定的QQ 群、微信群,或專門打卡小程序,以照片或者小視頻的形式上傳進行打卡,以激勵學生作業參與熱情,長期性的堅持完成體育作業。與此同時,教師可在線為家長解決作業練習過程中的疑惑,并及時調整作業內容;③ 手機軟件記錄。體育教師可以引導家長和學生通過手機下載成熟的適合初中學生運動的服務軟件,并執行軟件指導、監督、分享、分析功能,既可以提醒和幫助學生進行體育鍛煉,使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的運動損傷事故得到有效減少;可以分享運動參與狀況,提高體育運動參與成就感;還可以通過軟件記錄于分析,對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狀況及改進策略提供指導性建議;④ 課堂“擂臺”比拼。體育教師可以根據體育家庭作業計劃,每月在課堂開展體育類項目競賽活動,設定“突飛猛進獎”“最強王者獎”“最棒家長獎”等獎項,除了定期檢驗體育家庭作業效果,還可以激發學生體育鍛煉興趣,提高作業完成效率和質量。
體育家庭作業逐漸成為學校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校體育功能和目標的延伸和拓展具有重要價值。家庭體育是體育的重要一環,能有效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行為的養成,但始終處于邊緣化。通過家庭體育作業布置,循序漸進,層層推進,逐步豐富家庭體育鍛煉形式,使之成為家庭教育的組成部分,成為學生體育自主鍛煉能力發展的重要方式,最終實現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培養,及體育特長的形成。當然,家校聯動,教師和家長的密切配合是理想效果取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