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體育學院
體操評分體系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后,發生了很大的本質性變化。針對新評分體系特點、規則指導和發展理念的不斷變化,世界各地女子步桿項目的運動水平也在不斷演變。從新的評分體系開始研究,通過對三個奧運周期高水平運動員編排行為組織進行高低杠成組動作分析,總結優秀運動員組的共性行為組織和差異行為組織。為解讀奧運會時期體操比賽規則,運動員與教練們也正在尋找套路動作組織的內在規律,并闡明世界女子單杠套路的動作發展內在邏輯關系。
我國相關學者以奧運會為節點,并且在四年一次修訂的體操競技規則下,對女子體操的整體項目發展予以了更多的關注。以體操難度、完成點數和總成績為突破口,國內相關學者對倫敦女子奧運體操賽后的各項比賽成績進行統計研究。其目的主要是通過對國內外優秀女子體操運動員的成績和分數的測試,確定其選手在分數得失過程中的優劣勢。
具體在研究過程中所得出的結果為:從倫敦奧運會的具體競爭形勢和參賽人數來看,中國選手和美國選手在分數得失過程中的優劣勢差距正不斷擴大,中國和美國女子體操的整體能力差距也是逐漸拉開距離的。因此,如果說美國選手此前擁有明顯的實力優勢,那么他們的技術能力則顯然得到了提高。因此,為了確保今后的良好發展,我國的運動員就應該更深入的平衡各項目差異,以優勢不斷增強能力,積極提高技術活動中的劣勢。同時增加自身項目的體能,將更多的精力與時間投入到身體力量訓練中。
在我國相關研究領域中的廣大研究學者而言,對女子體操技術動作的分析,也是一個應該重點關注的研究方向。而本文主要包括以下研究領域:首先,從運動學的角度上,對關于女子體操的練習單元動作進行分析,并且從生物力學的角度對技術操作進行分析與修正;其次,在分析新規則下動作組織的演變過程中,探索新規則下新周期技術的操作過程。最后,是國內外女子體操技術動作的比較,這一部分主要是指美國、俄羅斯等女子體操強項技術,并通過多方面的綜合性分析來提升我國女子體操運動員的技術動作水平。
在對第40 屆世界體操錦標賽女子組及全場技術得分情況進行分析統計后,通過對技術得分的點數統計,根據現行的體育運動規則對國際女子體操技術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通過發展趨勢與結果測算可知,當前的國際女子體操身體技術動作都在朝著先進性和組織復雜性的趨勢不斷發展。根據各國家、民族運動員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的不同,技術動作的組織形式和表現能力也各有特點。歐美國家的優勢在不斷擴大,同時全能型選手的優勢也在不斷擴大,團體賽的競爭更加激烈。另一方面,我國的女子體操隊員在今后的訓練中,在保證技術完全完成的同時,也應該在合理的范圍內增加技術操作的難度。
我國現階段的女子體操基本技術長期處于動態的變化過程中。而在當今的世界性范圍內,我國運動員經常使用的正面上馬跳馬技術,已經很少再被使用在各大世界級的賽事之中。而在橫桿動作異曲同工的情況下,我國選手則仍以跳步、倒立和后手翻等平衡木基本動作為主;此外,由于我國的選手在當前的訓練過程中仍然缺乏全能性的發展。因此運動員的優勢和劣勢在不同項目中的表現也都十分明顯,因此,未來的訓練過程中,則應進行更加傾向于全技術培訓的高低杠動作編排發展。
圍繞Shaposhinikova 類展開成套的換杠動作編排,單一的動作逐漸淘汰,在仍以 A 組難度上法為主的成套動作中,同時還要設計出能與 360°和shaposhinikova 形成連接的并掏難度成套動作。這樣的杠中動作與換杠和下法形成的長串連接動作,不僅提高例如成套動作的難度價值,從而也更容易獲取高分。這也是通過對 2017年體操世錦賽的分析所總結出的女子體操高低杠項目成套編排趨向。
北京體育大學竭曉安對每一個成套高低杠動作編排進行全面的對比分析后,找到了兩個奧運周期中高低杠成套動作編排的具體變化。同時也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發現了兩屆奧運周期中在規則方面的明顯變化。為了保持我國的競爭力,不斷提升自身優勢,必須要通過了解新時期的高低杠成套動作編排特點,創造出一套能夠與國際競技潮流相適應的高低杠成套動作。在2013年的規則中并沒有改變對高低杠成套動作編排以及五條編排的具體要求,但高低杠連接加分點的規則改變效果卻相較更大。
通過對兩個奧運周期難度的開發和創新,Shaposhnikova類換杠動作的操作也已經接近了開發的極限。根據里約熱內盧奧運會的最后一輪比賽中,E+D+E 連接模式在兩杠之間的換杠連接已經多人次掌握。從橫桿難度的上限規則來看,shaphoshnikova 并不是具有很大創意空間的換杠難度連接動作,所以也很難通過橫桿連接起來。因此在新的周期里,通過其他方法和行動的創新連接來增加難度,是在不同水平線上取勝的關鍵。
東京奧運會期間,海外優秀運動員高低杠成套編排的設置主要是與中國運動員的空翻連接比較,而空翻的銜接在海外運動員的體型和的力量上,都更占主導地位。海外選手在完成飛行和跳躍桿的飛桿操作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對于整套動作在完成性上也更加具有動能。在此期間,G-set 飛行和步進桿動作連接中也多次出現E-set 以上的飛行難度連接,這樣的成套動作也在極大程度上增加了觀賞性與刺激性。
此外,身材高挑的歐美國家女子運動員與我國運動員相比,在完成 Shaposhnikova 類動作時,明顯具有更大的優勢,尤其是在進行短半徑回環類動作時,歐美國家的女子運動員其自身能夠充分通過杠子的彈性來完成擺動半徑更大的成套動作。因此,各項兩杠之間交換的Shaposhnikova 類難度的編排連接動作,對于國外運動員而言也更能夠輕松完成。而在東京奧運周期上,依舊遵循傳統“小巧玲瓏”特點的中國運動員成套動作編排,在完成動作的技術精準性上則要更好一些。這樣的成套編排在保持 Shaposhnikova 換杠類難度的編排基礎上,也逐漸加入了更多與 Shaposhnikova 連接的各種轉體類動作。相較于轉體角度而言,這類動作的要求則更高。成套杠中動作的編排仍然以高難轉體類的長半徑 E-set 動作為主。這樣的成套動作在難度得分上也更具優勢,但是在完成分上,則由于成套動作編排扣分點受限處于較多得分劣勢。
通過對規則以及連續奧運周期高低杠成套編排的特點研究,對東京奧運周期高低杠成套編排提出幾點思考:
(1)兩次“高換低”與 Shaposhnikova 類動作的連接問題目前尚難以解決,這是目前換杠飛行的動作動力及技術結構存在的局限;就當前難度表中現有動作能與 Shaposhnikova 類動作進行連接的“高換低難度動作僅有 PAK 空翻、EZOVA 空翻、PAK360”三個動作來說。其中 PAK360 難度較大,單獨完成動作穩定性尚且欠缺,以當前完成技術和動作運用熟練度難以與 Shaposhnikova 類動作進行連接。而英國運動員特維德勒 2010年世錦賽完成過 EZOVA 空翻與 Shaposhnikova 類動作的連接。解決EZOVA 空翻與 Shaposhnikova 類動作的連接的技術問題,是新周期高低杠編排難度瓶頸突破的關鍵。
(2)兩次“高換低”中 PAK 與 EZOVA 難度編排和換向問題;相較于能與 PAK 空翻前能用 Shaposhnikova 類動作直接連接的不同,以后擺技術進入的 EZOVA 空翻換杠需要解決換向的問題;從里約周期 Shaposhnikova 類動作運用短半徑 180°轉體類動作解決換向問題來看,動作的觀賞性與流暢性欠佳。
短半徑 180°與 EZOVA 空翻進行連接,且只能獲得 0.1 的連接價值加之轉體類動作對于轉體角度苛刻要求。用轉體類動作換向連接很不劃算;2017年蒙特利爾體操世錦賽中,俄羅斯和德國運動員都使用了 F 組特卡 180°動作進行換向與 EZOVA連接,這種使用躍杠動作換向的連接極具觀賞性,也是 FIG所鼓勵的發展方向。
通過對上述兩個問題的解決即可編排出一套既有高難度連接價值又具有觀賞性的難度連接“飛行類 180°+EZOVA+Shap oshnikova+PAK+Shaposhnikova180”這一連串連接同時滿足了同杠飛行,低換高和不同握法三個編排要求。在回到高杠上使用轉體 360°與下法難度的連接滿足轉體類編排要求。這將成為新周期高低杠成套編排的雛形。而這一雛形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上法將由低杠屈伸上變成由高杠屈伸上開始,成套使用 4 次換杠飛行難度編排。
首先,應深入分析2017 版規則變化的趨勢。不斷強化國際上的技術交流,通過積極參與世界性的競技比賽,并且通過比賽了解更多海外球員的技術新動向;
其次,set 操作的組織符合FIG 鼓勵的方向。開發出一種結合中國選手能力和世界潮流的飛行比賽,并在杠飛行與換杠飛行難度連接上進行持續性的強化訓練;
最后,基于 EZOVA 換杠動作連接的開法研究方法;利用騰躍飛行或空翻飛行轉體 180°技術與之形成高杠連接,攻克帶轉體高杠換低杠連接 Shaposhnikova 類難度的技術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