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劍波,張建佳
(湘南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南 郴州 423000)
大學階段大部分低年級學生在英語語法知識體系構成方面已經成型,但被動語態應用方面仍存在著諸多問題,難以將被動語態應用到準確、合適的場景之中[1]。因此,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為了加深學生對英語被動語態的理解與掌握,應從認知角度著手,積極為學生創設相關語境,在此過程中鍛煉學生英語被動語態的應用能力,使其能夠做到學以致用、用之得法。
Jan Svartvik將英語被動語句定義為含有be或等同于be的助動詞+過去成詞的復合動詞句子[2]。而臧驪珠將英語被動分為被動句、類被動句及類主動句三類[3]。在現代認知英語語法中,將英語被動語態分為真正被動語態、半被動語態和偽被動語態[4]。
真正被動語態可以在語句中找到施事者,同時又有理想被動語態和非理想被動語態之別,理想被動語態的句型,如“The cup was broken bythat boy.”中 that boy 便是施事者,并且施事者對象是人,它與主動句“That boy broke the cup.”直接相對應;但“馬已被汽車所取代了。(Horses have been replaced by cars.)”這句是非理想被動語態的句型,它不能與主動句直接對應,因為它存在兩種解釋的可能,即“汽車已經取代了馬”這個客觀事實和“現在人們已經用汽車取代了馬”這件具體行為兩種句意。
偽被動句則是另一個極端,在被動語態句型中之所以有偽被動句的存在,完全是因為be+過去分詞這個句型構成了它的謂語部分。除此之外,和其他被動語態相比,它既不能轉換成主動語態,又不能在句中添加施事者,然而偽被動語態句型中的過去分詞中的形容詞部分可以和其他形容詞共同應用。如:The car was old and ruined.這種被動語態的句子有時也可將其作為主、系、表句子。
半被動語態則是介于前兩者之間,它可以從動態或狀態兩個方面看,如,無法確定“Mypatience was exhaust-ed”.與“exhausted my patience”這句話相對應,又如“The door is locked”,對于這句話的翻譯,可以將其翻譯為有人把門鎖上了;也可以將其翻譯為門是鎖住狀態。
在英語文章中,所有被認為是被動語態的句子,理想的真正被動句比較少見,也從而得知被動語態不是由主動語態變換而成的,大多數被動語態均屬于無動原被動語態,如果隨意更改主動語態,使其變為被動語態,那么將會造成by短語一句多用的現象,這與英語被動語態的應用規律不符。
所謂的語篇銜接,是指英語課文內容中所有詞匯和語法之間的關聯性,而語篇的連貫則是通過運用多種描繪方式,凸顯文章內容的黏聚力,致使整篇文章內容表達邏輯清晰,串聯性非常強。英語語言分為被動語態和主動語態兩種,其中被動語態是發言人以動作受事人的視角對某一件事進行評論,而主動語態是發言人以動作執行人的視角對特定事物進行評論,基于認知語言學的信息結構理論,英語中被動語態需要將受事人放在語句的前端,將其作為語句表達的起點內容。為此,這種語態的前部分通常用來陳述舊信息,而后半部分則是對新信息的陳述,這種表達方式可以清晰地陳述出事件的起始過程和發展規律,并且在句子開端重復舊信息,從而達到與上文銜接的效果,同時在句子后半部分引入新信息,又可以為文章內容的后續編寫引出新素材和話題,以增強文章內容的生動性與連貫性,進而引人入勝[5]。如:
例1.A:where is your boy?
B:His favorite puppy was killed,and he is digging a hole.
根據文章內容,我們將語句(1)Where is your boy?作為話語的主題銜接上文,幫助傾聽者建立心理上的連貫。His favorite puppywas killed是對文章主題的敘述,屬于文章內容里的新信息,為引出下一句話做好鋪墊,以增強文章內容的串聯性和連續性。如:
例2.Finally,we reached the mountain.The tent was put up.The dogs were released and a fire was set.
例3.We put up the tents.We released the dogs and we set a fire.
通過閱讀得知,我們歷經千辛萬苦終于來到了大山腳下,準備休息。其中tent、dogs和fire,是讀者通過上文中的mountain而聯想到的景象,將這些詞匯作為語句中的主語,不但不會增強語言突兀感,而且還具有很好的代入感。如果將例3語句作為內容的主動句,不但會降低文章的吸引力,而且還會將文章內部的連貫性就此打亂,從而干擾讀者的判斷。
被動語態是將原本出現在文章賓語位置的受事名詞或短語與主語詞匯的位置進行了調換,轉換為語句的起點。基于以往對英語語言的認知,這種表達方式通常是用來突出這件事物,將其放在句子前端也是為了加深讀者的印象。這種認知容易忽視被動語句的另一個作用,即是承載文章上文的作用,同時句子開端提及的信息是否是全文的焦點,并不能一概而論,而是根據敘述人說話的語境和意圖進行定論。根據圖形-背景理論可以總結出,人們在對某個事物進行觀察時,會自動忽略環境中的其他物體,目光的焦點只對準這一事物,反而使環境整體淪為了背景。由此可得,在語句中想要充分反映出認知上的背景與圖形,需要靠區別主語和非主語來實現。在主動語態中,支配動作的人通常處于主語的位置,充分突顯其認知優勢,屬于圖形-背影理論中的圖形,而作為受動作支配的人則被看作是前者的參照物,放在語句的尾部,屬于圖形-背景理論中的背景部分[6]。通過這樣的分析就很好理解了,英語被動語態是將原本處于認知優勢的圖形放置在語句的尾端,將原本處于背景的部分移到句子的前端,當讀者在閱讀文章時,首先映入其眼簾的是背景部分,從而形成參照認知,語句尾端的圖形則被當作認知的焦點[7]。如:
例4.Filial piety is always regarded as a lofty moral rule in China.
這段語句講述的是“忠孝”,其中被動語態為無施事被動語態,此語句中的已知信息filial piety,是想要強調的認知部分。由此可見,在無施事的被動語態表達中,容易成為人們認知焦點的往往是動作的過程。再如:
例5.The young de Tocqueville had been bred in the aristocratic society of France which had first been jolted and shocked by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n by the new and drastic laws ofNapoleon.
在這段語句中,無施事被動態語態成為了語句中的主句部分,而有施事語句則成了這段句型中的從句,按照文章句型,將前文中曾經出現的青年人de Tocqueville作為了句子中的主語部分,屬于圖形-背影理論中的圖形,是認知的參照物,而“had been bred in the aristocratic society of France(在法國的貴族社會長大)”是句中的新信息,則是句子想要表達的重點。句中著重強調了影響法國貴族社會穩定的兩大因素,足見by后面的內容是信息的重點,也是想要充分突顯的圖形。Alexander提出,表達者想要敘述某人應對某事件負責或以傾聽者的角度敘述某人應對某事負責時,則可以使用by+行為主體短句,同時為了強調此行為主體的重要性,可以將其放置在句子的末尾部分[8]。
表達者從不同視角看待認知事件,那么,事件能表達出來的意義與態度也會截然不同[7]。
例:6.Seven men were shot dead at the school campus in NewYork last month.
例7.Last month a white shooter shot seven men dead at the school campus in NewYork.
這兩個例句的英語語法結構和表達的意思均大致相同,區別之處則是前者語句使用的是被動語態,整個短句是以受害者的角度對槍擊案現場的描述,通過兩個短句的比較可以看出,這種被動語態的表達方式更能彰顯出在暴力面前,受害者的無能為力感。為此,在語言交際中,不同的句式結構所傳遞的信息和表達的情感均存在一定差異。如:
例8.I was instructed tohold it in the air.
例9.Myuncle instructed me tohold it in the air.
語8中沒有動作的施動者,表示不太愿意(my uncle)牽扯到這件事中來,從而避免矛盾進一步激化的意圖,而例9采用的是主動語態,表達者有故意擺脫責任的嫌疑。
英漢兩語除了語言表達形式不同之外,兩者的語系也截然不同,尤其在被動語態表達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9],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被動語態在漢語表達中的應用頻率較少,但是在英語表達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第二,在漢語句型表達中,可以非常明顯地判斷出是否是被動語態句型,這是因為這些句型帶有明顯的標記詞,如“被、受”等詞匯,并且在句尾部分動詞幾乎沒有任何變化。但是英語中被動語態可作為語句的靈魂,它可以改變語句的順序和信息的結構。第三,在漢語表達中應用被動語態通常都帶有表達者的個人感情色彩,而在英語表達中,使用被動語態的主要目的是對事物進行客觀、中立的敘述,不摻雜任何的感情色彩。漢語作為母語,使用的頻率最高,而英語表達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中,鍛煉的機會比較少。基于這兩種語言表達的差異化,即便是英語水平較高的學者也會因為長期受母語的影響,無法將英語被動語態進行靈活的應用。想要提高學生這方面的應用能力,在日常的教學中,老師應向學生講解這兩種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盡量減少母語潛移默化的影響。
被動語態在英語口語表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僅可以充分體現表達者想要表達的意圖,而且還能在文章中起到銜接和串聯上下文的作用,重點強調重要信息。為了提高學生英語被動語態的應用能力,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英語老師可以給學生多創設一些應用被動語態的語境,為學生帶來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語境當中,然后以表達人的視角,根據對事件的認知,選擇合理的表達方式,讓英語語言表達更具感染力和震懾力,而不是在半知半解的狀況下進行機械般的語態練習。語境創設的主要目的除了給學生提供英語被動語態練習的環境之外,還可以使其在選擇語態的過程中,關注段落篇章的連貫性,關注焦點信息是否突出表達,同時更能站在表達人的視角充分體會其表達意圖,進而增強學生對英語被動語態綜合運用的能力。
英語語句中,主動語態的應用遠遠多于被動語態的應用。即便如此,被動語態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寵兒,這是因為它在一些語體中具有無法比擬的應用優勢。為此,被動語態在知識性文章中應用最為廣泛,特別是在科學文獻和新聞報道等客觀性非常強的非人稱語體中,具有顯赫的地位,但是在小說、會話體等非正式語體中應用得比較少,在日常的應用教學中,英語老師也應向學生講述這一方面的區別,使其能夠將英語被動語態更好地應用到適合的場合中[10]。
綜上所述,英漢兩種語言有著不同的語系,且兩者語系之間的差異性非常大,由于大學生長期受母語的影響,經常存在英語被動語態的應用誤區。為此,在日常的教學中,英語老師應在教學課堂中向學生著重講述兩種語言表達的區別,盡量減少母語對英語使用的影響。英語語言分為被動語態和主動語態兩種,但是關于主動語態可以轉變為被動語態的說法是不夠完整的,在特定語句之中,這兩者之間不能相互互換,因此,為了加強學生對英語被動語態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英語老師在教學中還應向學生講述這兩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以免學生將兩者的應用方式搞混亂,從而促進學生英語被動語態應用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