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閆曉前(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化學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當前,全面推進各類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已經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各級各類院校要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1-2]。因此,在該背景下,就要求高職院校的專業課教師在專業授課過程中,盡可能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學活動中不但“授業”“解惑”,更要“傳道”[3],肩負起立德樹人的職責,引導學生實現專業技能和人文道德情操的全面提升。
高職化工類專業,超過80%課程為專業課,思政類相關課程占比非常少,而學生目前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階段,現有的思政類課程因其占比少,對于大學生的思想引領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在專業課程中引入課程思政迫在眉睫。
化工類專業課程主要是揭示事物的客觀規律,展示自然的客觀知識,雖然涉及到思政相關內容較少,但同樣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課程思政是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必經之路[4]。在化工類專業中,超過80%的課程都是相關課程,只有不到10%左右的課程是涉及到人文類內容,其中思政課程的比例更少,這就導致該專業的學生獲得思政指導的機會少之又少。當前,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僅僅利用非常有限的思政類課程,其作用杯水車薪,而應當充分利各專業課程,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來塑造他們正確的價值取向。在專業課程講授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培養學生過硬的專業技能,還應該以課程為紐帶,培養具備優良的品質,對社會有積極貢獻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而要實現這些,課程思政是必不可少的。
當前,課程思政已逐漸滲透到高職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越來越引起廣大師生的重視。但對于專業課程的教學,尤其是化工類專業課程的教學,如何將育人融入到專業授課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必將大大影響化工類專業教學的整體水平。研究表明[5-6],上述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專業的思政教師人才,專業教師隊伍和思政教師隊伍存在明顯脫節現象。高職院校的教師大多具備較強的專業教學能力,思政教學能力較為欠缺,由于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足、研究不夠,從而導致相當一部分教師參與相關思政培訓活動積極性不高,使得課程思政指引下的育人工作較難融入到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二是絕大多數專業課教師將重心放在了專業知識教學上,教育教學理念較為落后,不能正確認識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引入課程思政的內涵,忽視了學生德育的提升,進而使得育人工作與專業教學的融合成效不顯著。三是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銜接,沒有將課程思政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相結合,往往生搬硬套,沒有碰撞出應有火花,大大降低了學生對思政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進而導致高職院校無法將技術技能培養和立德樹人教育目標進行有機的融合[7-8],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出現瓶頸。
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過程中,思政課程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為更好地突出思政元素在學生職業技能培養中的作用,在化工類各專業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應科學全面優化課程體系,可在思政課程中巧妙融入專業知識,尤其是要契合學生的職業發展特點,針對性的融入相應的職業素養內容。比如:針對化工行業操作精細的特點,在思政教育中可以融入工匠精神;針對化工企業大多在較為偏僻的地方,可以融入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等方面的內容,以此來更好地充實和完善思政課程教學體系。在培育學生職業素養的過程中,除依托于思政課程外,更要發揮專業課程的載體作用。較之于思政課程,專業課程所包含的內容更加廣泛,不同的課程內容都具有顯著的特色。因此,應該引導各個專業教師,在夯實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注重深入挖掘內在的思政元素,真正實現思政元素與專業教學的高效融合。一方面,應該制定完善的教學大綱,應該主動積極的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專業教育之中,并且全面優化課程體系,更好的提升課程開展成效;另一方面,在課程的實踐教學中,也要將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實現思政教育的全面覆蓋。
高等職業教育應該將立德樹人始終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中。因此,在化工類課程教學設計中可以將與化工有關系的如侯德榜、王進喜、侯祥麟等名人的家國情懷和無私奉獻高尚品德融入到課程的相關章節中,培養化工類專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同時,也應該認識到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入應該是潛移默化的,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并不是簡單化的“1+1=2”。若教師不注重學生的專業發展方向,不注重課程內容特點,盲目進行思政內容的灌輸,無疑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專業教師應該立足于專業課程本身的特點,巧妙把握滲透的切入點,進行必要的教學設計,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比如:在烴類熱裂解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創設任務情境,鼓勵和引導學生先進行探究以及實驗,不要懼怕失敗,要在失敗中總結經驗,科學滲透“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思政內容。
通過一系列研究表明[9],強化課堂提問、討論等師生互動環節,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某一化工產品的生產路線有多種途徑,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學生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每一組選出代表闡述理論上可行的生產路線、生產成本的高低、工業化量產的難易程度、三廢的治理等。實踐表明,采取以上做法,學生都能夠開動腦筋并積極活躍地參與討論,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并結合相關參考文獻及時地給出反饋,提出個人的見解。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再對產品的生產工藝、生產路線進行詳細地講解,比較不同組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法的優缺點。這樣學生對同一種化工產品不同合成路線,以及各路線的優缺點、難易程度理解得更為透徹,同時記憶也更加深刻。教師也可以在互動與交流中,了解以及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可以充分全面地分析以及判斷學生的思政素養,繼而快速調整教學方向以及教學任務,更好地把握思政教育的方向以及核心。
當前化工類專業課程教學大多采用項目化教學,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但是教師講授依然占比較大,授課媒介依然采用ppt教學為主,無法做到教學網絡化,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興趣還沒有充分調動出來,學生的學習過程還無法做到全程監控,學生平時成績的獲得還無法準確反映現實情況,成績的考核還是以期末考試為主。在課程思政的引領下,行之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應該是以培養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為目的,積極創設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一改過去只注重考試成績的單一評價方式,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始終將立德樹人放在第一位,既要兼顧考慮學生的專業成績。同時也要將實踐能力、情感認知、道德素養、職業素質等內容納入其中,以此來更好地激發和鼓勵學生注重自身職業綜合素養的提升。
一個好的課程團隊應該由專業課教師、思政教師、企業教師等多學科背景人員組成,化工類課程團隊要求專業教師能夠熟練掌握化工原料特性、化工工藝及安全、產品分析檢測等技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來自企業生產一線、能夠承擔實踐教學任務的企業教師較為欠缺,導致課程理論性較強,而實踐性不足,無法將企業的文化、價值觀念、發展理念、工作態度、工作作風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學生。因此,為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應該深入開展校企合作,積極引入企業人員參與到專業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實踐平臺以及實習場所,引導和鼓勵學生在校期間深入一線企業、一線崗位來進行錘煉,切實發現自身職業素養方面的不足,及時調整自身的成長以及發展目標。
在高等職業教育持續發展和不斷變化的背景下,要通過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創新教學設計、強化課堂互動、完善評價體系和加強校企合作,將“課程思政”融入到高職化工類各專業教學過程中,才能不斷推動教學改革,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提供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