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武欽/廣西鐘山縣珊瑚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 542611
董克亮/廣西鐘山縣同古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 542606
豬肺疫通常被稱之為“鎖喉風”,是由于病原感染后造成的咽喉腫大,呼吸不暢,是一種急性熱性、細菌性傳染病。本病不僅能夠影響到豬群的生長發育和生產性能,甚至會導致豬群出現大批量的死亡,給養豬業以嚴重的打擊。在所以在養殖過程中要注意對本病的防范。
本病的發生是由于豬群受到巴氏桿菌感染所引起的。但是其環境因素和飼養管理對本病的發生也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由于在本地區氣候悶熱、潮濕,尤其是在夏秋季節更是多雨,這種氣候條件下容易而引起豬群的免疫力下降,引發本病原菌的侵襲而引發本病。在飼養管理方面,如果飼料中的營養不全或者是飲水不清潔衛生容易導致病豬的感染,此外豬群長期受到應激因素的影響也會對本病的發生具有推動性的作用,如果在飼養管理過程中沒有注重對環境的清掃和消毒,造成環境中病原滋生。消毒不徹底、消毒留有死角也容易造成本病的發生。本病是一種條件性致病菌,其本身就已經存在于豬的體內,當豬群受到應激因素的影響會導致體體質下降,這樣造成的巴氏桿菌就容易將這種病原與宿主的長期形成的動態平衡打破,從而導致豬群發生豬肺疫。
本病的病原為多殺性巴氏桿菌,其屬于一種陰性的桿菌,菌體短小,兩端濃染。本菌通常不產生芽孢,但可以形成莢膜,沒有鞭毛,不能運動。本菌對常規消毒劑敏感,尤其是應用1%的漂白粉可以將本菌殺滅。
本病的傳染源為發病豬或者是長期帶菌豬。本病通常是經過飛沫進行傳播,在打噴嚏或咳嗽時將病原排出體外,當健康豬接觸到時就容易受到感染。病豬也可以通過排泄物將體內的病原排出體外。這些排出體外的病源容易引起飼料、飲水以及其他一些用具和周圍環境的污染,被病原污染的物質接觸到時就容易對健康豬形成感染。此外在天氣炎熱的季節,如蚊蟲的叮咬也能夠進行傳播本病。本病的易感動物有很多種,但豬的易感性較高,不同年齡和性別的豬對本病均有易感性,仔豬和育成豬易感性最高。
本病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尤其是在夏、秋等高溫、高濕的季節容易發生本病,但其他兩季也可以發生本病。本病多發生于氣候突變,環境中濕度過大或者溫度變化過大時。
本病的臨床癥狀根據其發病的快慢可以將其分為3 種類型,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行。
4.1 最急性型本型的病豬常常不表現出任何的臨床癥狀就會突然出現死亡。病程稍長的病豬可見有體溫升高,常常突然升高至41℃以上,而后在咽喉部位出現不同程度的腫脹,對腫脹進行觸摸,表現僵硬,而后腫脹部位還會不斷向周圍蔓延擴散,甚至可以擴散到耳后和胸腔。病豬呼吸困難、張口呼吸甚至無法呼吸,不愿站立或倒地后站不起來,精神極度委頓,食欲廢絕,黏膜多發紺。有時病豬表現為犬坐姿勢,從口中流出泡沫樣的液體。隨著病程發展在頸部、耳根及身體的其他部位的皮膚均出現藍紫色,出現窒息癥狀后死亡,本型的病豬程通常為2d 以內死亡,而且本型的死亡率可以高達100%,病豬發生該型癥狀后無法不能夠自行康復。
4.2 急性型急性型是豬發生肺疫時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病毒表現為纖維素性胸膜肺炎,在發病初期病豬的體溫上升,甚至可以達到41℃,此時病豬還出現咳嗽、呼吸不暢。隨著病程的延長,病豬咳嗽加重,可見其出現痙攣性的咳嗽。在口角和鼻腔內流出漿液性或粘液性的分泌物。觀察病豬的可視黏膜可見有發紺癥狀。周身皮膚均出現有紅色的斑點,通常在發病后1 周左右出現死亡。死亡多是由于呼吸不暢發生窒息而死,病豬初期會出現便秘情況,在其排出的糞便表面會附著有大量的粘液,甚至可以見到新鮮的血液,隨著病程的逐漸發展,病豬由便秘轉變為腹瀉,或者交替出現便秘和腹瀉的情況。出現該型癥狀耐過的病豬會逐漸轉變為慢性型病例。
4.3 慢性型慢性型多是由于急性型轉變而來,本行多見于本病的流行后期病豬以咳嗽和呼吸困難為主要癥狀,有時還會出現間歇性的腹瀉。時間較長的病豬逐漸消瘦。有病豬出現關節腫脹。病豬體溫不恒定,出現忽高忽低的情況,精神不振。病豬的病程可持續2周以上,如果沒有進行治療,病豬最終會因衰竭而死亡。耐過的病豬會變成僵豬,影響生長發育,可生產性能,病死率通常能夠達到65%左右。
對病死豬進行剖檢可以發現皮下組織、黏膜以及咽喉部位均出現有大量的出血點。將其胸腔打開可見大量纖維素性物質在胸膜上附著,并且胸腔內有黃色或淡黃色的積液。肺臟腫大充血。肝臟有紅色的病變區域。將病豬的呼吸道切開,可見在其氣管內和支氣管內均有大量的黏液,黏液呈現出泡沫狀。
本病由于發病情況與其他一些疾病較為相似,因此對本病的診斷僅靠對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的觀察,難以作出確診。確診需要通過實驗室方法。在實驗室通常采用病原的分離鑒定、血清學試驗和分子生物學試驗等,均可以確診本病。
7.1 預防措施本病的預防可以通過疫苗接種。本病的疫苗通常是在春、秋兩季進行集中免疫接種。在疫苗接種后的2 周即可產生抗體。疫苗接種后的保護力可持續6 個月。疫苗接種的途徑通常是肌肉注射或口服。口服疫苗在使用后7d 產生免疫力,免疫保護期達10 個月。在做好疫苗接種工作的同時,需要加強飼養管理。由于本菌是條件性致病菌,因此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可以減少本病的發病率,這就要求在飼養過程中要給豬群提供清潔衛生的環境,并且豬舍內應當保持相對恒定的溫度和濕度以及良好的通風條件,能夠及時將豬舍內的有害氣體排出。豬場還應制定消毒計劃,定期對豬舍進內外環境進行消毒。消毒液應交替使用,避免出現耐藥性。在養殖過程中要給豬群提供營養豐富且搭配合理的飼料和清潔的飲水,可提升豬群的免疫力。豬場避免在飼養的過程中出現各種應急因素,一旦出現應激,豬群的免疫力將會下降,導致豬群發病。盡量避免從場外引種,確實需要引種,則需要購買已經免疫接種過本病疫苗的種豬,并在引入種豬進入養殖場后進行隔離飼養1 個月,沒有出現發病才可混群飼養。
7.2 治療措施治療通常應用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鏈霉素和四環素,尤其是在發病的初期,應用這些藥物可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此外還可以應用磺胺嘧啶進行治療,使用濃度為20%,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給藥。還可以通過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射泰勒菌素等藥物,能夠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