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賽雯/湖北省孝感市生態環境局孝南區分局 432000
隨著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不斷轉變,農業現代化發展離不開農業產業化。針對生豬生產的扶持,2010 年中央一號文就指出支持建設生豬規模養殖場(小區)。2019 年,農業農村部強調“當前首先是把生豬生產抓上去,確保各項既定目標如期實現”。在此背景下,兼顧生豬的生產需求和生態環境建設,發展生態生豬養殖非常重要。本文以某生態養殖場項目為例,分析研究生豬生態養殖場運營期的環境影響,對于在提高畜禽生產力的情況下保護生態環境有長遠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1.1 工藝流程生豬生態養殖采用集約化養豬工藝,且采用干清糞工藝,建立工廠化養豬生產體系,加強生產管理,利用現代科學環保措施、設施,以達到生產的高水平和經營的高效益。
種豬繁育生產流程包括配種—妊娠—產仔哺乳—斷奶仔豬培育—生長育肥等環節。
1.1.1 配種階段種公豬長期飼養于公豬舍中,空懷母豬配種約需1 周,然后觀察4 周,確定妊娠后轉入懷孕舍,沒有妊娠的繼續參加下批配種。種豬繁育性能下降后,被淘汰后出售。
1.1.2 妊娠階段配種成功后,母豬進入妊娠期,該階段約需114d,妊娠后期母豬提前1 周進入分娩舍待分娩??梢娔肛i在懷孕舍需17 周左右。
1.1.3 產仔哺乳階段母豬在產仔、哺乳階段完成分娩和對小仔豬的哺乳,哺乳約需25d,母豬在哺乳舍約需飼養5 周。在母豬進入分娩舍前需對分娩舍的產欄、飼料槽進行全面的清洗、消毒,確保分娩舍生產安全。母豬則需進行體表清洗、消毒與驅蟲。
1.1.4 斷奶仔豬培育階段仔豬經哺乳階段斷奶后轉入仔豬培育階段,進入保育舍,該階段約需6 周,體重可達8kg 左右后外售養殖戶。每間保育舍鋪設有地暖,以便在寒冷的冬天為小日齡的保育豬提供溫暖。仔豬留種進入育肥舍飼養。
1.1.5 育肥階段部分斷奶仔豬在培育舍飼養5~6周,體重達5~10kg 后轉入育肥階段,待體重達到50~60kg 后外售。
1.2 主要污染物養殖過程的廢氣主要來自豬舍、堆肥場、污水處理站,產生污染物為NH3、H2S、臭氣等,均以無組織形式排放。廢水主要來自養殖過程中豬尿、豬舍豬體沖洗廢水產生、辦公生活廢水;固廢主要為豬糞、分娩廢物、病死豬、醫療廢物、污水處理站污泥等;噪聲來自豬場生產過程中豬只叫聲、豬舍排氣扇、風機、水泵等設備噪聲。
2.1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生豬生態養殖大氣污染物排放源均為無組織排放,主要為豬舍、堆糞場、污水處理站等產生的氨、硫化氫等惡臭物質。對惡臭的控制主要是通過管理措施和治理措施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從而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包括:源頭控制、技術處理措施、管理措施、綠化措施及其他措施。本次選擇硫化氫、氨作為評價因子,利用AERSCREEN 模型,采用估算模式計算,最終可得最大濃度占標率為8.7%,該生豬生態養殖大氣評價工作等級為二級,根據2018 版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導則要求,二級評價無需進行進一步預測與評價,僅需核算污染物排放量,根據預測結果,廠界預測濃度占標率小于100%,故不用設置大氣環境防護距離??梢婍椖拷ǔ珊髮χ車h境影響較小。
2.2 水環境影響評價項目廢水主要來自養殖過程的豬尿、養殖圈舍沖洗水和職工生活污水、初期雨水等。生豬生態養殖采取雨污分流,暫存于初雨收集池后緩慢進入污水處理站處理,后期雨水經雨水管網收集后就近排入場區周邊農灌渠。污水收集渠道均設置為暗渠,自流進入污水處理站。養殖廢水水質特點是具有較高的COD、BOD5和氨氮,生豬生態養殖場采用了干清糞工藝,較大的降低了廢水中污染物的濃度。污水處理站處理工藝為“預處理+厭氧生物處理+好氧生物處理+氧化塘”,廢水經污水處理站與生物塘處理后其COD、BOD5和氨氮濃度滿足(GB18596-2001)《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相關標準要求和《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2005)中水作類水質要求后用于廠區及周邊農灌,該生態養殖場已與周邊農戶簽訂農灌協議,農灌農田約2000 畝,通過農田灌溉,養殖過程產生廢水可以全部消納,可實現資源化利用,不會對周邊地標水體造成不利影響。
2.3 噪聲環境影響評價根據2009版聲環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中的預測模式對該項目監 測后的廠界的聲環境進行預測。經預測,本項目建成實施后廠界四周噪聲維持本底水平,廠界噪聲增高值小于3dB(A)。通過減少豬叫持續時長、科學的喂養、限制進出車輛車速、禁止鳴笛等措施后廠界噪聲預測值均能夠滿足相關標準要求限制。
2.4 固體廢物環境影響分析生豬生態養殖場投產后,固體廢棄物主要來自豬糞、廢水處理污泥、病死豬尸體以及職工生活垃圾等。生豬生態養殖生產過程中豬場豬糞采用干法清糞工藝將豬糞單獨清出,場內刮糞暫存經堆肥符合相關要求后外運至周邊水稻田、麥田、苗木基地與蓮藕基地作為農用肥,實現了資源合理化綜合利用,同時降低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生豬生態養殖產生的病死豬及分娩廢物、醫療垃圾等均屬于危險廢物(HW01),若不按相關要求收集、貯存、轉運,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嚴重影響。項目營運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均得到妥善處理,處理率達到100%,并充分回收利用有價值的物質,做到減量化、無害化,對環境無影響。
2.5 地下水、土壤環境影響分析正常情況下,生態養殖場運營只要在對堆肥區、污水處理站、危廢暫存等重點防滲區做好相關防滲工作,對地下水環境較小。但在污水處理站事故狀態下的大規模泄漏溢出、堆肥區防滲層破裂或防滲不能滿足相關要求情況下,污染物首先會達到地面,再通過垂直滲透作用進入包氣帶。直接到達土壤和地下水潛水面,將會對土壤及地下水造成污染。經采用一維模型預測275d 后,COD、氨氮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超標。
本文通過對生豬生態養殖工藝過程大氣、水、噪聲和固體廢物的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經分析,該養殖場建成后排放的污染物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不會降低區域環境功能類別。項目可實現在提高畜禽生產力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