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畜牧獸醫技術推廣中心 710089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努力,我國的奶牛養殖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在規模和機械化方面都有了顯著的進步,尤其是乳品質量實現了提高。調查研究顯示,在2019 年我國奶牛養殖戶100 頭以上規模養殖比例已達到55%左右,同時實現了機械化擠奶,并且能夠采取TMR全混合日糧飼喂方式。但是調查研究也顯示,奶牛養殖的成本比較高,而且競爭力大,在一段時間內奶牛產業比較低迷,影響了奶牛養殖的發展。為了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收入,減少成本支出,選擇中小規模奶牛養殖是比較好的選擇。
2.1 規模化水平較低一般情況下,奶牛養殖的成本投入較高,同時對技術人員有一定的要求,市場競爭壓力比較大。在實際的奶牛生產中,更多因為受到資金、技術和場地等因素的限制,規模化水平比較低,尤其是許多養殖戶的奶牛數量不超過10 頭,因此在養殖的過程中較多采用玉米秸稈和雜草等作為主飼料,很少用精飼料和蛋白質含量比較高的飼料,也很少使用青貯飼料,直接影響了牛奶的質量,造成產奶量下降,制約了中小規模養殖場規模的擴大。
2.2 銷售渠道狹窄一般情況下,奶牛養殖產生的牛奶主要用于乳制品的加工,很少自己進行加工和銷售,沒有形成一體化的產業鏈發展體系。尤其在中小規模奶牛養殖發展的過程中,奶價基本由收購企業決定,而中小規模養殖場處于被動的地位。其次,奶牛養殖企業不重視和乳品加工企業之間的合作,導致利益分配不均衡,分配機制不科學,從而造成資源大量浪費的問題,影響了奶業市場的變化,影響了相關企業的發展,造成利潤下降甚至破產。
2.3 養殖成本較高因為受到市場環境因素的影響,奶牛市場整體比較低迷,而奶價持續降低,直接影響奶制品的銷售。此外,隨著人力成本和飼料成本的不斷增加,影響了奶牛養殖的經濟效益,造成利潤空間縮小,經常出現頻繁殺牛的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奶牛養殖規模的擴大,不利于養殖戶積極性的提高。
2.4 受進口乳制品的沖擊,價格低迷因為養殖成本的不斷增高,加之大量的外國奶制品的進口,直接影響了我國奶制品的市場競爭力,造成養殖利潤下降,中小規模養殖場的優勢不明顯,造成奶牛養殖規模的減少。
2.5 中小養殖場管理經營不善在中小規模養殖場發展的過程中,缺乏專業的技術管理人才,主要是家庭自主經營為主,養殖戶的文化素質水平比較低,沒有采取先進的飼養技術和智能化的設備,影響了奶牛產業的機械化發展,不利于奶牛的繁殖率的提升,造成犢牛的成活率下降,養殖成本升高,影響了奶牛養殖戶的積極性,不利于奶牛養殖業的發展。
3.1 實現規模化和多元化發展對于中小規模養殖場來說,必須要采取規模化的養殖方式,不斷創新養殖方式,只有適度規模養殖才能帶來規模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經濟效益,實現資源和利益的最大化,也能提高原料奶的產品和質量,提高養殖戶抵抗風險的能力。其次,應該推動散養和小規模養殖戶向著中小規模的方向發展,推動中小規模養殖戶向著規模化的方向發展,采取多元化的養殖方式,真正提高奶制品的產量和質量。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養殖場的實際情況促進奶業的轉型,并且科學的布局,建立規模化的養殖場。引進新的奶牛品種,不局限于單一的奶牛品種,并且將不同的奶牛品種進行繁育和雜交,培育出更多優質的奶牛品種。在培育優質奶牛品種的過程中,還應該考慮單一品種的養殖風險,做好具體的應對風險措施,一旦出現問題及時解決。
3.2 發展科學養殖應該利用地區的資源優勢,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適合本地區的奶牛養殖方式。首先,不斷更替奶牛,直到淘汰產量低和年齡大的奶牛,對患病和體質弱的奶牛及時淘汰,并且引進生產性狀和抵抗力性能比較強的奶牛,保證引進優質的奶牛品種,提高奶量和產量。還應該采取信息化的管理體系模式,實現智能管理。應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拓展銷售渠道,形成特色的產品。
3.3 建立一體化經營模式在中小規模奶牛養殖發展中,養殖企業應該重視和乳品加工企業之間的合作,能夠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在奶業發展的過程中,乳品加工是企業的核心,需要強化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經營效益,加強對中小規模奶牛養殖場的監督管理,政府出臺政策對中小規模奶牛養殖場進行適當的扶持,重視對奶牛養殖先進技術的宣傳,培養高素質的畜牧養殖管理人員,適當的增加奶牛養殖的資金補貼,保證中小規模奶牛養殖場有更多的銷售渠道。還應該協調好企業和中小規模奶牛養殖場之間的關系,提高中小規模奶牛養殖場的抗風險的能力和意識,能夠結合市場的變化情況科學的選擇奶牛養殖的方式,可以和乳產品加工企業簽訂長期的供銷合同,保證中小規模奶牛養殖場的經濟收入,分擔風險,實現利益的共享。
3.4 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可以借鑒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不斷完善社會服務體系,改善中小規模奶牛養殖場中的養殖效率低和競爭力差的問題,可以采取整合和托管的管理模式,養殖戶只負責奶牛的喂養,而糞污的處理和防疫由專業化的組織提供,并且采取統一的飼料供應和統一的原料奶收購的方式,采取科學的疫病防控手段,促進中小規模養殖場的科學化管理,從而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3.5 利用本地的飼料資源可以有效的利用本地的奶牛飼料資源,彌補飼草料特別是優質粗飼料不足的問題,可以采取同類飼料替代的方式,適當增加青貯玉米的飼喂量,彌補燕麥等飼料不足的問題。可以適當的提升低產母牛的淘汰率,降低飼草料的消耗量,從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飼草的成本。重視對奶牛養殖環境的管理,保證養殖環境的干凈衛生,也能提高牛奶的產量和質量。在規劃奶牛養殖場的過程中,應該合理布局和規范建設,不僅需要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同時還應該考慮奶牛養殖是否會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有些奶牛雖然產奶量高,但是抵御疾病的能力比較差,很難飼養,養殖戶可以引進抗病能力比較強的奶牛品種,同時和當地的奶牛品種進行雜交,更好的繁育優質品種。
奶牛養殖業是我國奶牛養殖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奶牛養殖業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奶牛養殖業也應該向著規模化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為此,中小規模奶牛養殖場應該采取科學的養殖模式,建立一體化經營模式,重視對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和管理,政府部門增加對奶牛養殖業的扶持,加強對中小規模奶牛養殖場的培養,促進我國奶牛養殖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