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坎市中心小學 邱曉玲
在開展整本書閱讀的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從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習方法以及閱讀學習體驗等多個角度出發,對學生閱讀學習過程進行考慮,制定科學完善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閱讀學習活動。
教師在開展整本書閱讀中應當主動為學生閱讀素材的選擇進行把關,教師在為學生篩選閱讀書籍的過程中需要從兩個群體需求出發進行綜合的考量,一個是學生個人自身因素,另一個是社會群體因素。學生個人因素是影響閱讀學習質量的關鍵,教師需要從學生實際學習興趣和發展需求出發,為學生選擇適當的閱讀書籍,保障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性,奠定整本書閱讀學習的基礎。社會群體會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對學生相應的能力提出具體的要求,教師要從社會發展以及對人才需求的實際需要出發,為學生挑選適宜其長期發展需求的書籍,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基于這一實際教學需求,為了能夠最大程度上平衡兩個群體的實際需求和意見,教師在選擇書籍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在班級內展開相應的書籍討論會,在明確目標的指導下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進而挑選符合自身學習興趣的書籍,保障學生閱讀興趣,同時也符合時代發展的具體要求。例如,在閱讀教學過《開國大典》這部分內容之后,為了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愛國情懷,教師可以圍繞這一主題為學生推薦相應的代表性書籍,如《小兵張嘎》《我和我的祖國》以及《親愛的中國》等。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最終確定出《小兵張嘎》作為近期整本閱讀學習的對象。通過這種從學生角度出發的書籍選擇活動設計,提升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從而為整本書閱讀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整本書閱讀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具有閱讀方位跨度大、教學時間長的特點,如果教師未能及時介入學生的閱讀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在閱讀中受到一些錯誤思想的引導,對于小學生而言可能會存在一定的隱患。因此,在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的實踐中,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的閱讀過程,適時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學習活動,確保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基于這一實際教學需求,教師可以在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集體性閱讀,讓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活動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有序進行。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可以結合現代化教育的發展要求,整合有效教學資源,科學指導學生通過有效的閱讀學習活動適應新教材的改革。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的形式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疑惑進行充分交流,教師從中做好引導解惑工作,避免學生由于自己片面的理解對閱讀產生錯誤的判斷。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交流探討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困惑,避免教師一味地主導學生討論的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例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自由閱讀《魯迅文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感受談一談眼中的魯迅是什么樣的形象,然后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及問題,讓其他學生進行討論。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許多學生對魯迅先生的生平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時也豐富了閱讀學習的認知,使學生的閱讀學習過程始終處于良性的循環引導下,保障閱讀過程的有效性。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教學并不是單純地要求學生將一本書閱讀完,而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完成的基礎上,從自己真實的閱讀學習體驗出發,對文本內容進行全面的總結,將閱讀內容轉化為內在的知識能力和文化,從而逐步豐富自身的學習體驗,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為了有效保障語文整本書閱讀的學習效果,進一步提升發展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在學生完成整本書的閱讀學習過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班級內開展一個小型的閱讀分享會,讓學生將自己在閱讀中的困惑以及體驗進行分享和交流,從自己最真實的閱讀感受出發并進行總結,幫助學生逐步形成閱讀總結的學習習慣。值得注意的是,在組織學生進行閱讀總結和交流的過程中,組織形式不必過于拘謹,教師應對學生在發言中可能存在的緊張情緒進行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疑惑,主動分享自己在閱讀中的收獲。例如,在《伯牙鼓琴》的教學過程中,文中涉及許多朋友、知己方面的知識,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完成《螢火蟲小巷》書籍的閱讀活動。在結束整本書閱讀學習之后,要求學生在交流總結時分享自己對書籍中兩個小主人公的認識,并對其發生的故事進行簡單描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在無形中對書籍閱讀過程進行回顧,這對于學生內化閱讀知識和發展概括總結能力都有積極作用。
在日常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滿足學生獨立閱讀學習的需求,為學生預留出足夠的學習空間,充分發揮教師作為學生閱讀學習點撥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在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及時給予幫助,不斷滲透閱讀能力的教學指導。通過這樣的方式帶領學生一起探究閱讀整本書的樂趣,在有效的師生交流過程中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并促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除此之外,教師作為學生閱讀學習的組織者,在給學生推薦閱讀文本的設計環節應當立足閱讀材料,借助一些層次性的問題或者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和閱讀,保證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積極性,從而在逐步深入的問題引導下,構建完整的閱讀框架,助力學生全面提升閱讀質量。例如,在閱讀《西游記》這一經典名著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記錄本上列出兩張思維導圖:一張是人物圖,包括主要人物的姓名、使用武器等。另一張是事件圖,包含師徒四人取經的幾次遇險經歷。教師可通過這樣簡單的思維導圖設計,科學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學習,并逐步完善整個過程,提高閱讀質量。
新課程理念背景下,教師在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新閱讀教學理念,在傳統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結合學生實際學習興趣特征,以新課程教學標準為導向,為學生提供全程閱讀學習指導,避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受到錯誤觀念的影響;借助閱讀總結的活動,引導學生主動總結閱讀體驗,將閱讀學習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從而有效提升高年段整本書閱讀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