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開元小學 張 麗
在新時期教學變革背景下,小學階段教育對學生整個人生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需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并借助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生活性常識,讓學生在生活化體驗中擁有良好道德品質,養成遵紀守法的行為意識。然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未能充分發揮該學科的教學作用。只有提升小學道德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讓學生在人生成長道路上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習慣照本宣科式講解課文內容,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因為該學科教材是嚴格遵循新課程要求所編寫的教學內容,是全國小學階段通用教材。教師在授課之前,應依照本校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然而,許多教師在教學講解過程中,只是淺顯地依照教材內容講解教學知識,并沒有對教學材料予以深入挖掘,致使教學形式單一,未能以多樣化教學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
灌輸式教學模式作為應試教育的傳統模式,在諸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中仍沿用至今。其主要原因是該學科教師未能遵循新時代發展需求,未能有效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設備,為學生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并習慣性用大道理講述該學科內容,致使學生在聽講過程中容易產生厭煩心理,不利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順利開展實施。另外,該課程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教師需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選擇適合學生體驗的教學方法。然而,許多教師在實際授課中仍采用硬性課堂要求,致使整個課堂死氣沉沉、毫無生機,未能將當前新興的情境教學法與小組合作教學法應用其中,該種教學形式與新課改要求背道而馳,剝奪學生課堂參與主體地位。
教師要想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就要通過有效性教學引導,讓學生在參與體驗過程中擁有較高的綜合素養。這就要求教師需在日常授課中,注重學生課堂引導作用,使其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體驗,在豐富道德理論知識的同時,在實踐中擁有法治意識。自我國新課改深入推進以后,越來越多的小學教師注重課堂教學形式,以此增加小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雖然課堂教學看似熱鬧非凡,但因為缺少教師正確引導,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與其他學科相比,小學道德與法治更加貼近學生熟知的現實生活,教學內容大多以現實生活為來源,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化教學體驗,使學生在體驗中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為此,教師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時,需以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為基礎,并對學生熟知的現實生活進行模擬教學,通過真實生活場景再現,強化學生規則行為意識,使學生將課堂中所學習到道德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從而提高自身道德品質。在此期間,教師應與學生多溝通交流,準確掌握學生認知水平,依照學生身心發展需求設置課堂教學內容,將新時代教學理念與課堂教學模式優化組合,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在生活中予以靈活應用。例如,在學習“我們小點兒聲”一課時,由于該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明確何種場合不能大聲喧嘩。教師需將本課教學內容與學生熟知的現實生活優化組合,并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隨后借助多媒體教學為學生播放有關班級大聲喧嘩、醫院大聲叫嚷、公共場所大聲打電話等視頻內容,隨后向學生提出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的感受,并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使視頻中的情景予以再現,以便學生在親自參與實踐過程中,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使學生明白在公共場合遵守文明禮貌的重要性。
由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屬于活動性較強的教學科目,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倘若采用單一式教學方法,以小學生思維認知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無法深入理解該學科所講述的理論知識以及行為規范。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敢于創新教學方法,根據本校學生實際情況,采用學生容易理解的新型教學方式,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所講述的知識內容予以正確認知。為了保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給予學生個性發揮空間,注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例如,在學習“選擇合適的游戲”一課時,教師便可以圍繞本課教學,以課堂游戲形式展開教學,通過生動有趣的游戲活動,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懂得遵守游戲規則。在此期間,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本課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設置多個游戲活動項目。對于參與過程中遵守游戲規則的學生,頒發進入下一游戲環節的活動獎章;對于在參與過程中未能遵守游戲規則的學生,則將其淘汰出局,不能與其他同學進行下個游戲活動。這樣學生便可以通過游戲實踐活動意識到規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要求學生在學習時需擁有良好的學習能力以及豐富的知識儲備。開放式教學模式作為新型教學模式,符合新時代課堂教學需求。與其他教學模式相比,開放式教學課堂主要通過開放式教學氛圍與開放式教學內容,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在參與體驗過程中擁有良好的道德行為,約束自己的行為規范,嚴格遵循我國法律法規,做一個知法懂法的小公民。為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除了深挖教學內容,還要對教學資源予以拓展延伸,既要尋找符合學生思維認知的社會教學資源,又要準備具有價值的自然教學資源,解放學生天性,打破原有教學結構束縛,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熟知的現實生活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提高道德認知水準。例如,在學習“我愛家鄉山水”一課時,倘若教師在授課時采用傳統應試教學方法,以當前小學生思想認知而論,無疑是對牛彈琴,學生無法在學習中升華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采用開放式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加真實客觀地了解家鄉的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在授課之前,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帶領學生尋找、調查有關家鄉的歷史故事與人文知識,并讓學生用腳步丈量家鄉的山山水水,以便學生在親自實踐參與過程中,感受家鄉的風土人情以及風景如畫的自然景色,讓學生更加了解家鄉,熱愛家鄉。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意識到該學科教學的重要性,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道德水準,讓學生在生活中擁有良好道德品質,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我國基本法律常識。為此,教師需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大膽應用新型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將學生熟知的現實生活與課堂教學內容相結合,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成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使其成為符合新時代發展需求的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