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英才小學 謝海芳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培養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學生為目標的活動性綜合課程。這門課程遵循學生的生活邏輯,以學生的需求和問題為出發點,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主要內容,以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學生生活,以促進學生在生活發展為課程的基本追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教材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在課程氛圍上追求趣味性,在內容上追求充實,在方法上尋求簡單、高效,從而使課堂教學具有探索性、探究性、情境化、生活化的特點。
學生是祖國發展的未來,是社會建設的潛在力量和關鍵因素,其品德教育關系到國民的整體素質和法治水平。實施新課程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比重不斷上升,其原因是實施道德教育是一種重要媒介,它能促進學生人格的形成,規范其社會行為,增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但由于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習慣尚未成熟,面對是非不能作出正確判斷,教師應優化教育措施,創造生活情境,使之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把教材中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減少學生的理解難度,使學生在認知社會的基礎上約束自己的行為。心理研究表明,最易為學生所接受的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熟悉的學習內容,相似的學習對象更易為學生所感知,并且能促進學生的知識轉移。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應積極創造生活化情境,將學生引入熟悉的生活環境,讓學生有話可說、有問可提、有情可感。如教師可讓學生看父母的照片,這里有醫生、教師、警察、收銀員、廚師等。請學生介紹家長的職業:學生自己認為父母的工作如何?從而引入勞動者的概念,使學生認識到學校的勞動者是誰,學生身邊有怎樣的勞動者,然后再向學生介紹周圍的勞動者,圍繞學生生活,逐步擴展范圍,讓學生初步了解勞動者的情況,理解勞動者勞動的艱辛,這樣有助于引導學生尊重勞動者。
小學政治課三維目標具有很強的教學指導意義,能促進學生核心素質的提高。教育的目的是尊重學生的主體權利,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樹立法律的威信,促使學生了解和理解法律的權威。例如在上“心中的110”一課時,課程目標是讓學生感受生活的艱難,珍愛自己的身體與健康,加強他們的安全常識,提高學生的信息辨別能力;在人際關系中進行自我保護與自我構建。教師可利用電子產品播報小學生動畫視頻,同時利用角色體驗受騙過程與自我保護的現場實踐,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珍愛自己的身體與生命。
在道德與法治背景下,學生獲得知識的最重要途徑是參與實踐活動,而非直接向教師學習。因此,教師在創造生活情境時,應避免空洞的說教,要發揮合作者和引導者的作用,積極地引導學生不斷思考。例如在教學“我的家鄉”課程時,教師可進行教學情境創設,在上課時引導學生通過向家人尋求幫助或者上網搜索信息,展現自己家鄉的產品。學生可以分組討論,流程可以為:先向小組成員介紹家鄉產品,然后小組選出代表在臺上演講。學生可以通過文字介紹、實物展示、現場營銷等形式,講述自己喜歡某項家鄉產品的理由,激發出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這樣觸手可及的教學情境,能有效鍛煉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離不開課前教師的細致指導。
情境教學是一種動態的師生互動過程,其過程十分復雜。教師應及時收集并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信息,以適應課程的要求。如果學生有不良的學習行為時,教師應及時對其提供幫助,并且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程內容。教師也可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創設教學情境,比如,在上完“愛心的傳遞者”一課后,教師可在課后教學生如何伸出自己的愛心之手:在教室里播放幾張殘疾人的照片,向學生介紹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促使學生對殘疾人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幾組,引導他們感受殘疾人的世界,如用一只手系上紅領巾,用眼罩微笑,說一句安靜的話。要求學生結束體驗后互相交流感情。再比如在課間十分鐘,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任務引導學生認識到時間觀念的重要性,要求學生在課間十分鐘做四件事:上廁所,玩游戲,喝水,準備上課,學生可自由安排順序。當學生結束安排過后,教師可引導他們按順序說明,并解釋為什么要這樣安排,表演和交流環節的安排如下:備戰休息、上廁所、喝水、玩游戲、準備上課,看看誰的用時最快,時間安排最合理。生活化情境教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重要環節,教師要不斷向學生傳遞正能量觀念,幫助學生內化課堂知識。
在現實生活中,教師應靈活選用教學材料,對當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拓展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的思維,喚醒學生的興趣,逐步提高學習課程的難度,全面構建知識系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本質是讓學生學會看待和正確分析生活問題,并且能夠運用已有經驗解決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實踐中,例如在上“互聯網新世界”一課時,教師要利用用互聯網進行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搜集更多課外資料,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讓不同的思維在課堂中得以碰撞,活躍課堂氣氛,使課堂更具有內容感和形式感,使學生獲得自我認知。其次,善于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將素材整合于聲、光、影展示形式中,將學習內容更生動化、具體化地呈現出來。比如,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改革開放時局下我國社會建設的盛況,從經濟、科技、國防等多個方面,保證學生的視野不再局限于某一教材范疇,而是把握現狀,放眼未來。通過主題訪談活動,創設主題版塊等,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走進生活,發現身邊的變化,體驗社會發展我們帶來的便利。
總而言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制訂三維目標培訓計劃,明確教學結構;其次,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教材,拓展教學內容;最后,結合信息技術,豐富生活化教學手段,以提高教學效果、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