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中學校 謝 靜
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是希望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思想政治學習,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生在思想政治課堂上積極表現自己,可以挖掘自身的潛力,找到思想政治學習的樂趣。
時事熱點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喚起學生參與的興趣。教師為學生創設時事熱點話題,組織學生參與課堂討論中,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適應思想政治課堂,深化學生對知識的思考,培養學生的生活意識。學生討論時事熱點,能有效建立生活與思想政治之間的橋梁,將二者連接起來,打通學習的關竅,產生聯想的意識。由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可以結合時事熱點組織學生討論,促使學生聯系生活。
在學習《堅持新發展理念》時,筆者為了使學生理解新發展理念的內容,形成創新、協調等發展理念,在教學中圍繞共享這一發展理念,為學生提供了國家精準脫貧的新聞案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現實生活說一說自己對共享的認識。為了方便學生討論,筆者將學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組,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學生在小組討論中,認為扶貧從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入手,關心人民的利益問題,結合當地條件為人民引進資源,保障當地百姓的民生,增加公共服務,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普及等,都是共享這一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是值得大家支持和學習的。
信息技術,能將學生課堂學習中所需的資源展示給學生看,消除傳統課堂教學對師生的限制。教師使用信息技術,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的氛圍,讓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起來,并拓寬學生學習知識的渠道,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學生在信息技術輔助下,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產生進一步探索的動力。由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激發學生探索挖掘的參與意識。
在學習《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歷史,明確中國共產黨的地位和執政方針,堅決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材料,將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歷史以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使學生能獲得直觀的認識。學生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對中國共產黨有了系統的學習,知道了中國共產黨具有與時俱進的執政能力,一直在發展中進步,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學生認同新中國發展過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堅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理解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現實意義,深化了對課堂內容的理解。
思想政治的學習,離不開學生的參與。但是,部分學生在思想政治課堂上,喜歡依賴教師,認為遇到學習上的困難,只要等待教師提供幫助就行了,不需要自己花費力氣。學生錯誤的學習理念,導致學生產生了依賴心理。教師要想端正學生的學習思想,就要重視學生自主性的培養,可以在課堂上設置問題,激發學生動腦思考的意識,使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探索中找到問題的答案。
在學習《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認識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和先進性,在教學中結合課本知識內容對學生進行了提問:“在處理民族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遵循怎樣的制度?什么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國哪些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其正確性和優越性體現在哪里?自治機關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思考,結合課本知識,樹立知識內容,構建學習框架,找出問題的答案,最終形成動腦分析的習慣。
學生是課堂的探索者,是知識的發現者。教師要及時挖掘學生的潛力,發展學生的學習功能,促使學生在實踐中成長。但是,部分教師在學生實踐的時候認為學生不按照教師制訂的計劃學習,就是不對的,限制了學生實踐的空間。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創造讓學生實踐的機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力,讓學生找到自己在課堂中的位置。學生在實踐中,對自己會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然后正確評價自己,找出進一步發展的探究方向,提升自己的學習水平。
在學習《政治與法治》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法治社會的內涵、基本特征,總結建設法治社會的意義和要求,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了實踐任務,讓學生在面對不同的社會糾紛時,提出依法解決的途徑,理解法治社會的內容。學生在實踐中,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對社會中的糾紛案例展開了分析,利用憲法和相關法律進行了解釋,認識到解決社會問題時,使用武力、謾罵等方式是不妥的,侵犯他人利益是違法的,只有合理使用法律武器,才能推動法治社會的形成,才能享受法治社會穩定運行所帶來的便利。筆者點評了學生的實踐行為,指出了學生敢于應用、靈活敏捷的優點,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感,讓學生有了主動探究的動力。
總之,本文通過結合時事熱點組織學生討論、利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堂、在課堂上設置問題、創造學生實踐的機會四種方式,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了解了思想政治學習的主要內容,認識到了學習思想政治知識的積極意義,產生了學習的興趣,活躍了思想政治課堂。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了解了學生在學習中的優勢和不足,對教學計劃進行了優化調整,改善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創設了優質課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