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北街小學 吳 玲 閔 海
所謂“六個一”即在推進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讓教師、家長和孩子樹立一種正確的閱讀觀念;堅持一個先考慮“有趣”,后考慮“有用”的原則;開展一個“2變100”行動;做好一個課前展示;上好一堂閱讀指導;每月開展一次閱讀分享。通過“六個一”的推進,幫孩子樹立正確的閱讀觀,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在閱讀交流展示中體驗閱讀的快樂,在教師的引導下感受整本書閱讀的魅力;同時,“六個一”的策略也是提升教師素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方式,通過導讀課、提升課、推進課、延伸課四個層次的閱讀課,讓教師對整本書閱讀教學有更加深入的把握,幫助教師精準把握課堂,提升課堂教學水平,從而讓學校得到發展。
關于整本書的教育主張,最早見于1941年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的改訂》中提到“把整本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教學建議”部分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至此,整本書閱讀被提前至小學教育階段,這意味著“整本書閱讀”被正式列入小學階段的日常教學內容中,作為一項課程任務。雖然整本書閱讀在語文界提了這么多年,但依舊是呼聲高,實踐少,推動小學階段整本書閱讀也是當下語文學習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所以,筆者從小學階段整本書閱讀有效性策略入手,提出“六個一”的做法。
一種觀念,即正確的閱讀觀。教育改革走到今天,還有許多教師和家長認為閱讀會耽誤孩子的學習時間,分散孩子的精力,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在平時的教學中部分教師不支持、更不鼓勵孩子進行閱讀,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語文課本的教學上。家長們對教師的盲目信任和自己對閱讀的錯誤看法使“整本書閱讀”活動的進行異常艱難。目前,應加強教師和家長的培訓學習,推薦他們閱讀相關書籍,轉變思想認識,樹立正確的閱讀觀。讓教師和家長明白,整本書閱讀所帶來的價值不只是完成了145萬字的閱讀任務,不只是提高考試成績和閱讀中的享受,整本書閱讀將促進學生智力發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了學生的精神境界。
一個原則,即先考慮“有趣”,后考慮“有用”的選書原則。“樂”之不存,“教”從何來?要讀什么書,學生最有發言權。所以選書先考慮“有趣”,后考慮“有用”,目的是選書時要以學生的興趣為核心要素,不以“有用”為選擇標準。在給學生選擇閱讀書目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然后再給出建議,站在兒童的立場來選書。選書從內容上來說,要選雜一點,所謂“雜”就是書的種類要多,有經典名著、科普讀物、人物傳記、長篇小說等。知識與知識之間是有聯系的,閱讀了內容越豐富的孩子,會把自己的知識體系構建得更完善。選書采用學生自主選擇和教師推薦相結合的方式。
一個行動,即“2變100”讀書行動。每學期每位學生從閱讀推薦書單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書購買2本,一本自己隨身帶著看,另一本放在班級圖書架上。讀完后,同學們可隨時在班級書架上換閱書籍,也可與同學互換閱讀,這樣一來,每位同學可以有100本書來供自己選擇,豐富了同學們的課外自主閱讀。
“課前三分鐘”,即在語文課上,用前三分鐘進行演講。每節語文課的前三分種都有一位同學上臺進行演講,演講的內容可以是好書推薦、讀書分享、講故事等。形式不限,可以單人演講、也可多人合作;可配樂、也可制作PPT課件做演講背景。為了這三分鐘,同學們精心準備著,一遍遍練習著,家長們努力配合著,教師用心指導著。這三分鐘成了同學們展示自我和分享閱讀快樂的小舞臺;也是在這三分鐘中,同學們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書籍,讓好書在班級里漂流了起來。三分鐘雖短,卻為同學們的日常閱讀提供了一個交流展示的平臺。
一堂閱讀指導課:指導學生開展同讀一本書的閱讀教學課。其目的是讓學生產生閱讀的興趣,教給了他們閱讀整本書的方法,為學生課外的自主閱讀習得方法。
導讀課是學生剛拿到書進行的指導,目的是把新書推薦給學生,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同時掌握一些閱讀的方法。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所讀書目的主要內容,對作者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產生閱讀欲望。低年級學生的一般以繪本或短小而有趣的故事書作為閱讀內容,所以在上導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讀物精美的封面或插圖進行導入,也可根據故事情節設置有懸念的問題來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閱讀的興趣對低年級同學來說尤為重要,只有學生內心喜歡閱讀,他才可能在閱讀之路上走得更遠。中高年級的同學在上導讀課時,教師可以從封面導入,引導學生對書名、作者、封面圖片、相關介紹文字等進行瀏覽,讓學生捕捉閱讀信息,猜想讀本內容,激發閱讀興趣;可以根據故事情節,巧設謎題,故設懸念,讓學生欲罷不能;可以通過朗讀精彩的故事片段的方式導入,用聲情并茂的語言將學生帶入故事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導讀課的目的就是要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將閱讀要求無痕地融入教學中,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閱讀。
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搭建一個平臺,讓他們及時分享閱讀心得,吸收新觀念,激發新思考,激發閱讀興趣,這就是推進課。推進課的目的就是將學生的閱讀推向一個新的臺階,向深度閱讀發展。推進課所需的節數可根據學生閱讀書籍的長短和學生具體的閱讀情況來決定。在推進課上,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階段性的交流分享,對前一段的閱讀情況進行小結,對學生的閱讀方法進行指導,要讓閱讀在推進課中散發出迷人的魅力,進一步激發同學們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對于低年級而言,推進課主要是教師為學生讀故事,然后學生復述故事,或者讓學生講故事,做游戲等方式來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對于中高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可以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可以對書中的人物或某一件事進行探討,可以制作讀書小報,設計讀書卡,可以引導學生做批注等,在閱讀方法的指導上,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故事情節,品味優美的語言,領略巧妙的寫法,引導學生進入人物內心,體會人物內心感受。總之,推進課就是引領學生向深度閱讀進發。
提升課是同學們讀完整本書后開展的一堂課。教師根據整本書的主題思想,確定好討論主題,圍繞討論主題,有層次地拋出問題,讓同學們發表自己的見解,分享自己的感受,使學生的思想境界受到熏陶和提升的課型。提升課的目的是引領學生進行全面的總結,讓書中的思想感染學生的心靈,帶給學生思考和啟迪,深化學生認識,不斷提升自己。需要強調的是,在上提升課時,教師在設計討論話題時既要把握整本書的主題思想,還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點。教師需要精心設計討論話題,組織學生進行個性化的交流,大膽分享各自的思想感受,要將討論的話題引向深處,讓學生產生更豐富的人生體驗。
提升課結束并不是“整本書”閱讀的終止。此時,學生的閱讀體驗正在逐步加深,教師應該把握這一時機,順勢將閱讀引向更廣闊的天空。這便是延伸活動。目的在于豐富學生的閱讀,拓寬學生的視野。例如,共讀《夏洛的網》后可以延伸閱讀E.B.懷特的另外兩部童話名著《精靈鼠小弟》和《吹小號的天鵝》,也可以組織孩子們看電影;讀過《綠野仙蹤》后,可以鼓勵同學們把書中的故事排成好看的童話劇。這都是很好的延伸活動。
一次分享活動:每月進行一次讀書分享活動。這個讀書分享活動與提升課中的分享活動不同,分享內容不限于班級共讀書目,包括這一個月同學們自主閱讀的所有書籍。參與活動的人有教師、家長和學生。分享活動有兩種,一種是“親子閱讀”分享會。親子閱讀指父母和孩子在家中一起閱讀,既拉近了親子關系,又培養了孩子閱讀的興趣,同時對家長自身也是一種提升。一種是“師生閱讀”分享會。在學校,教師的“做”才是最好的教育。當學生看到教師手中捧著他所喜歡的《哈利·波特》時,他會開心地告訴你,這本書他也喜歡,他讀書的欲望會更加強烈。在分享會上,大家可以分享閱讀心得,吸收新的觀點,激發新的思考,從而不斷提升自己。分享會是對階段性讀書活動的總結,是對整本書閱讀的推進,它培養了大家的讀書興趣,讓大家體會到了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