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露,韓雪娟,史麗嬋
民辦博物館教育功能實現路徑研究——以觀復博物館為例
徐 露,韓雪娟,史麗嬋
(唐山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與法學系,河北 唐山 063000)
觀復博物館以多樣的文化教育模式展現出自身特色,以專業機構+博物館的運作模式在擴大知名度、吸引游客、增加訪問以及維持自身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表現顯著。分析總結其活動特色,可為其他民辦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實現提供有效的途徑,進而促進民辦博物館的健康發展。
觀復博物館;教育功能;教育活動;分眾化設計
民辦博物館是我國博物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博物館大發展的趨勢下,抓住時代機遇,利用館藏優勢,社會教育將是一個新的突破口。隨著博物館教育理念的深入,博物館教育正發生著從“被動灌輸”到“主動引導”再到“探索發現”的轉變。
博物館發展至今,主要有收藏、展示、研究、教育四大功能。最初博物館的功能主要是收藏和研究,而教育功能一直被忽視[1]。19世紀開始,很多西方博物館開始重視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并逐漸摸索出了一些基于博物館更好地發揮和實現教育功能的理念和方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國內博物館也開啟了博物館教育領域的探索,聚焦點逐漸從“物”轉向“人”,在社會教育方面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一般來說,博物館教育是指博物館運用館藏文物,幫助觀眾“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社會教育[2]。20世紀60年代以前,博物館教育基本上被定位為輔助學校教育;60年代以后,它開始變成了一種職業,但它在當時是隊伍很小的職業;到今天,博物館教育已經成為一個專門的工作領域,并在博物館界和教育界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位置[3]。相較于其他的一些教育門類,博物館教育除了需要遵循教育學與教學法的一般規律外,還具有其本身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當代博物館教育理念有三:其一是“以人為本”的理念。今天博物館的聚焦點已經轉移,從“與物有關”轉變成“為了人”,博物館教育也越來越被視為對人的服務和關懷,以人為本設計各種教育活動,給予觀眾更多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其二是“寓教于樂”理念。近些年,博物館除了可以供人研究、學習,也逐漸變成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寓教于樂”也成為博物館教育的其中一種理念。通過增加一些具有互動性、參與性的設計激發觀眾的學習興趣,讓觀眾在探索學習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其三是“第二課堂”理念。獨立于學校之外的博物館被人們認為是輔助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可以為學校教育增加特別價值,但并不是指單純的教育活動,而是像學校一樣的有機整體[4]。
由于博物館更新了理念和實踐,它們開始扮演一個更加重要的社會角色,這可以視為“文化轉向”的一部分。新世紀以來,很多歐美博物館開始實踐從“以藏品為中心”向“以觀眾為中心”,從“以研究為中心”向“以教育為中心”的轉向。這種轉向首先在“以人為本”以及“以教育為中心”的觀念上體現出來,而后逐漸顯現在具體的實踐和工作流程上。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博物館界逐漸與國際接軌,吸收借鑒了國外先進博物館的很多經驗。在博物館教育方面,我國博物館的接受度并不落后,但實踐上卻弱很多。雖然接受了博物館教育的相關理念,但國內博物館的教育活動仍然沒有明確“博物館教育”的地位。在理念上雖日益清晰,但實踐方面隨意性太大,需要有更強的實踐探索精神,一步步穩扎穩打地往“專業化”“職業化”的方向發展[5]。
當博物館的關注點從“物”轉移到“人”之后,博物館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開始逐漸顯現出來。當代民辦博物館作為我國博物館事業的重要力量,也在吸收借鑒國內外博物館發展的經驗以及接受著相同的博物館教育理念。相較于公辦博物館來說,民辦博物館在其教育功能的發揮上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在聯系社會公眾方面也更具優勢。雖然由于資金、政策等問題民辦博物館部分功能的發揮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一些民辦博物館在自身的探索實踐中也尋找到了博物館教育功能發揮的途徑和方法,其經驗值得其他博物館參考借鑒。
觀復博物館開啟了中國民辦博物館注冊的歷史。隨著它的發展,現在已成為民辦博物館領域的標桿,特別是在社會教育領域的成功探索有著重大的意義。
觀復博物館由收藏家、作家馬未都先生創辦,1996年10月30日獲政府批準正式成立,1997年正式開館。博物館最初選址在北京琉璃廠,后幾經搬遷,于2004年遷至朝陽區大山子張萬墳金南路18號,總占地8畝,展覽區及會員活動區2 800平方米;設有陶瓷館、家具館、工藝館、門窗館和油畫館,常年舉辦各類展覽;實行會員制,定期策劃組織專題展覽,不定期開展館藏文化交流講座,并提供文物鑒定、業務咨詢等服務。現在上海設有地方分館,位于上海中心大廈的37層,設有4個固定展廳:瓷器館、東西館、金器館、造像館和一個臨時展廳[6]。在我國大多數民辦博物館面臨生存難的當下,觀復博物館已經存在了22年,是中國5 000家博物館里唯一繳納企業所得稅的博物館[7]。觀復博物館的主要有4個來源:傳統門票收入、贊助與會員費、服務類型收入(如人工解說、社會教育)和品牌收入(如文創產品收入),其中贊助與會員費、服務類型收入和品牌收入都對博物館起到了一定的反哺作用,使博物館能夠良性運轉。
觀復博物館自成立以來,除了基本的陳列展覽,在社會教育方面也進行了很多探索。其中“觀復學堂”是觀復博物館在2016年創立的社會教育品牌,旨在傳播傳統文化,提供公共文化教育服務。觀復學堂利用館藏器物等館內文化資源,將其再開發為不同主題的教育課程,自創“點式教育”,面對親子家庭、成人及學生等不同人群,以講座、工作坊、快閃等形式開展教育活動。學堂開展的課程大部分為收費課程,同時也會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公益講座、公益活動等。觀復學堂提倡人與歷史的交流溝通,著眼于傳統文化教育與當下價值觀結合,教學理念著眼于潛移默化的感染與館內文物藏品的熏陶,通過讓觀眾近距離接觸文物和生動、有趣味性的講解,提升觀者藝術品位,培養審美趣味。
觀復學堂依托觀復博物館豐富的館藏優勢,策劃有關黃金、家具、瓷器等不同主題的教育項目,面向社會自主招生。觀復博物館在其官網“社會教育”版塊和官方微信公眾號里發布觀復學堂寒暑假、節假日及周末時間的招生報名信息,目前在上海和北京分別舉辦了幾十場教育課程。學堂課程大致會有5個環節:專題講解、互動交流、溫故知新、文物展示、參觀學習,大多以“講座”或“講座+工作坊”的形式開展。課程設計基于博物館館藏文物,策劃出不同主題的教育活動項目,面向社會不同人群。
除了自主向社會招生,觀復博物館還主動開展與中小學的合作互動,通過與學校合作開展系列教育活動,進行“館校合作”的探索實踐。與學校合作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主要分為兩大項:觀復走進校園和師生進入觀復學習。2021年已經是觀復博物館與中小學合作的第6年,在這5年間,觀復博物館已與朝陽師范附屬小學、人大附中實驗小學、上海市平和雙語學校等多所學校進行了合作,獨創“點式教育”模式,通過博物館豐富的文化藏品和扎實的教育團隊,以實踐育人為出發點,多年來一直開展探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主題教育等文化活動,現已成為與學校教育協同發力的博物館專業文化課堂[8]。
此外,觀復博物館還與周邊其他社會組織積極尋求合作。近些年,觀復博物館已先后與陸家嘴金領驛站、浦東電視臺、陸管局、陸家嘴圖書館等社會組織合作舉辦觀復學堂活動。如上海觀復博物館與陸家嘴金領驛站于2019年3月合作開展的“女神節”特別專題活動《黃金的故事》,活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講座講解,分享藏品與相關傳統文化知識;第二部分是手工坊時間,自己動手用金箔制作賀卡,整個活動通過“講座+工作坊”的形式帶大家一起了解黃金的起源和特征。像這樣的合作觀復博物館一直在積極地開展,既能產生社會效益,同時也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促進了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
2.3.1 活動主題豐富,形式多樣
觀復學堂根據自身館藏資源開發了30余個主題教育活動,這些主題活動蘊藏著觀復博物館珍藏文物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內涵。活動多以講座和工作坊的形式開展,除了語言文字講解之外,觀復學堂每期課程中都會有文物展示環節,每期課程都會請出一件與本期內容相關的文物,學生們不但能近距離觀看,還可以用手觸摸,讓學生通過近距離接觸文物來感受真實的歷史。根據不同主題,觀復課堂也會設計相應的動手活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鍛煉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相較于傳統博物館的櫥窗式展示和嚴肅的講解氣氛,觀復學堂提倡一種寓教于樂的博物館教育理念,開展的活動更加活潑和多元化。為了突出傳統文化的親和力,館內布展側重開放形式,此外,開展的活動中有視聽教具、游戲、積分獎勵、快閃、寫生等具有參與性和互動性的設計。如視聽欣賞、積分獎勵、互動游戲、益智問答、示范表演等,循序漸進地引導觀眾參與其中,以期經由感官的體驗,賦予觀眾愉快的學習經驗和更寬廣的想象空間。
2.3.2 教育活動的分眾化設計
觀復學堂借鑒分眾教育的理念設計各教育活動,針對不同的群體、不同的觀眾有區別地設計和開展不同的教育項目,提供相應的教育服務。觀復學堂的課程在其官網“社會教育”的版塊下發布,每條招生動態都會附有課程的時間、地點、主題、流程安排以及報名相關的說明,與報名相關的說明中會標注該課程適合的年齡段或人群,通過對觀眾的細分,觀復學堂已經設計有親子家庭式教育項目、成人教育項目與學生教育項目等等。像《清心也可以——細品茶文化》課程針對的是親子家庭,《幻盞無盡藏》課程針對的是18歲以上的成年人等。“親子式”課程大多限一位家長和一位兒童,部分課程對兒童的年齡也有一定的要求。分眾化教育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結合各類人群和各年齡段的興趣,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同類型的教育活動,為觀眾提供特色化的服務。
2.3.3 以觀復貓為媒,形成觀復獨有特色
自2003年馬未都館長在觀復博物館園內收養第一只棄貓以來,這些貓在觀復博物館的照料下,已經成為了博物館重要的成員和一景,也成了觀眾與博物館之間一個很好地溝通媒介[9]。這些貓后來被賦予“觀復貓”這一新標簽,并且每只貓都有屬于自己的姓氏和名字。有時根據課程需要,學堂也會提供條件讓學生與觀復貓親密接觸。作為博物館的文化大使,觀復貓已經是觀復博物館的一個“大IP”。觀復學堂圍繞觀復貓開發了一系列相關的課程,比如《觀復貓陪你過暑假》《觀復貓與節氣之小暑》《喵星人說愛你——貓與中國古代文化》等。此外,還有以它們為原型的書籍、漫畫和動畫等一系列作品,都深受眾多參觀者的喜愛。有很多觀眾表示“觀復貓是他們前往博物館的動力之一,有時甚至會為了觀復貓而來”,足以看出觀復貓在整個博物館起到的重要作用。
2.3.4“館校合作”的長期性、系統性
與一般館校合作的短期、零散獨立的課程不同,觀復博物館與學校建立的是長期的合作,并為學校打造系統性的課程。觀復博物館前兩季是與朝陽師范附屬小學的合作,第一季共持續了8周,每周1節課,每節課會有一個特定的主題,包括“古人的起居文化”“貓與中國古代文化”“五彩斑斕瓷之色”“千年不朽的漆器”等,授課內容豐富有趣。這樣長期的系統的合作方式于博物館、于學校學生都有好處。對于博物館來說,可以在與學生的磨合調整的過程中,打造精品課程,并不斷推陳出新為接下來的合作提供更高品質的體驗。對于學校學生來說,能夠系統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也是一種特別的體驗。
民辦博物館作為靈活性很強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與社會公眾的聯系非常緊密,教育職能的社會服務性和參與性更強。但由于資金、館藏、社會影響力等多方面的因素,民辦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實現面臨著更多的困難。本文試圖通過觀復博物館的教育活動實踐經驗,給國內民辦博物館同行提供有價值的實際借鑒經驗與啟發。
在當今時代,博物館正在從傳統的重視文物展覽改變為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從物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傳統的知識的單向傳播形式如講座、講解等已經不適合新時代的受眾,與之相契合的是更加多元、更加開放、更多互動、更多引導和對話的雙向教育交流模式。
以觀復學堂開展的《喵星人說愛你——貓與中國古代文化》這一課程為例,開課前,觀復學堂的老師會首先播放一段觀復貓的小動畫片,以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對學習產生興趣。之后將學習內容擴展到與貓有關的藏品和文物知識上,讓同學們賞析與貓有關的古詩、古畫,通過展示文物、講解文物知識、提問等環節,讓同學們了解更多的傳統歷史文化,并且制作觀復貓積分獎勵卡發放給積極參與課程互動的同學。期間還設有溫故知新環節,通過溫習前面學到的知識使同學們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課后,老師會帶領同學們做觀復貓版的“蘿卜蹲”小游戲。最后,帶領同學們參觀“觀復貓辦公室”,學習了解貓窩中的壺門設計,并對貓壓石和館里的文物進行寫生,讓他們在動手實踐中體驗中國歷史文化。在整個過程中,學堂老師僅僅擔負著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學生們也始終保持著很高的學習熱情,相互之間合作默契,整個氣氛可謂活躍而融洽。
當然,在探索有趣、有吸引力的博物館教育活動時,也要避免過度“娛樂化”。民辦博物館應該聚焦于如何引導公眾探索發現有價值的知識,鼓勵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通過探究式的學習增強對博物館儀式感的體驗,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同時也讓博物館樹立起有品質的文化形象。
館內外的教育合作可以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形成良好的社會教育網絡,建立長效的教育體系。設置專門的教育部門,加強與學校、公立博物館、各社會機構的交流合作,最大范圍、最大限度地惠及青少年與全民,讓教育長期發揮作用,使社會效益不斷提高。
首先,博物館需要加強各成員之間、各部門之間的交流溝通,實現更高效的共享與合作。民辦博物館可以與一些地方性質的公立博物館進行合作,增加民辦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使其教育功能體現出更大的價值。博物館也需要將館內的藏品進行深度解讀和開發,把博物館打造成學校外的“第二課堂”。其次,是與學校等教育機構加強合作,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擴大博物館教育的受眾面和影響力。但是對于民辦博物館來說,中層和頂層的建設還需要更加完善,需要給予民辦博物館一定的政策支持來切實維護民辦博物館的合法權益。通過政策的鼓勵、社會的有序引導,館校之間的合作與配合,三方聯動合力搭建一個完善的公共教育服務體系,這套運作體制之下,才可以使得民辦博物館的公共教育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從而促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新時代的觀眾特征不一、需求各樣,不能僅按照一個標準或只依照某一類觀眾的喜好設計和開展博物館教育活動,最好對觀眾進行細分,明確各目標人群的特點、需求以及興趣所在,實施分眾化教育。以觀復博物館為例,觀復學堂教育活動種類豐富,并且對于不同群體都有所區分,如學生教育活動、成人教育活動、親子家庭式教育活動,但這種區分不只是簡單地按照年齡劃分,而是按照受眾的興趣愛好、藝術偏好,開設手工制作、寫生等現場體驗活動,也會邀請業界大師來進行小眾授課。
從“大眾”教育過渡到“分眾”教育,博物館應該首先找到自身特色、亮點部分,打造能夠吸引公眾的教育服務產品,豐富博物館教育活動的主題,探索多元的活動開展形式,以公眾更愿意和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設計,服務態度本著以人為中心,根據觀眾需求的變化進行擴展和延伸,不斷地調整、打磨和適應,打造更有針對性、更有學習價值的公共教育產品,有效地服務各類目標觀眾。通過以點帶面,關注差異化需求,逐步針對不同人群形成教育策略,從而使我國民辦博物館在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實踐上實現由粗放隨意式向精細化轉變,最終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多層次的博物館教育體系。
博物館在自身教育職能潛力的開發時,往往會發現制約其教育功能持續發展的最關鍵因素是人。他們是在博物館的特定環境中幫助學習者學習的人,是博物館落實教育功能的關鍵。雖然博物館從業人員數量逐年增加,但博物館教育人才仍然相對匱乏,這也是我國民辦博物館在教育功能發揮上普遍面臨的一個困境。專業博物館教育人員的配備對于民辦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實現起著關鍵的作用,博物館應該在博物館教育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重視起來。
為了使民辦博物館走出人才匱乏的困境,一方面,提高準入門檻來保證人員的教育素養水平,不僅要在學歷上有所要求,而且也要審核其專業水平;另一方面,博物館有必要對館內教育人員開展一系列博物館學、教育學等方面專業的培訓,尤其需要加大相關教育人員綜合能力的培養,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體系,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壯大博物館專業化的教育工作者隊伍。
觀復博物館通過多樣的教育活動,以豐富的主題吸引和拓展觀眾,用寓教于樂的方式,帶領公眾走近博物館、愛上博物館,在一定程度上給當代民辦博物館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1] 高汀楊.論博物館教育功能優化[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 2015:35-37.
[2] 宋向光.博物館教育:促進觀眾“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學習[J].中國博物館,1995,12(2):40-48.
[3] 安來順.當代博物館教育理念辨析[C]//北京博物館學會第四屆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53- 60.
[4] 張蕙蘭.理念·特色·方法——實現博物館教育功能最大化的探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0(8):90-91.
[5] 許中云.當代博物館教育的轉向[N].中國文化報,2018-01- 21(3).
[6] 程露潁.觀復博物館經營模式探討[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6:15-19.
[7] 王怡婷,馬未都.我的博物館你沒來不能想象,來了不能復述[J].公關世界,2019,27(14):80-83.
[8] 上海新聞網.觀復將博物館教育創出新花樣:跨界講座點式教育[EB/OL].(2019-01-03)[2020-03-10].http://www.sh. chinanews.com/wenhua/2019-01-03/50703.shtml.
[9] 謝子涵.觀復博物館的社會化道路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 2018,39(21):177-178.
The Study on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Private Museum’s Educational Function by Taking Guanfu Museum as an Example
XU Lu, HAN Xue-juan, SHI Li-chan
(Department of History, Culture and Law,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Guanfu Museum show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ith a variety of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modes. With the operation mode of professional institutions and museums, it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expanding popularity, attracting tourists, increasing visits and maintaining its ow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its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other private museums, and then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rivate museums
Guanfu Museum; educational functio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customization design
G775
A
1009-9115(2021)06-0156-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6.036
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和旅游研究項目(HB21-QN035)
2021-08-29
2021-10-06
徐露(1987-),女,河北唐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文化資源開發。
(責任編輯、校對:任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