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宇,張曉麗
論近代中國小學科學教育及啟示
楊正宇,張曉麗
(安徽醫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2)
在西學傳播背景下,近代中國出現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思潮,中小學科學教育受到重視。清末民國政府頒布教育學制,確立科學教育的目標,加強自然科學科目課程的比重,采取先進的教育方法,從幼童開始教授科學知識,培養科學興趣,增進理解科學與社會生活、人與自然間的關系,使兒童樹立正確的科學觀,這對當下科學教育及人才培育觀具有重要啟示。
近代中國;小學教育;科學教育;學會學習;探究自然
小學教育作為我國基礎性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2017年,我國頒布《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了小學教育的重要作用,即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以及公民科學素養中影響最大的學段[1]。近代中國飽受列強的欺凌與侮辱,伴隨西方堅船利炮的打擊,西學傳入我國,有識之士提出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挽救民族危亡,其中重視中小學的基礎科學教育,對于改善國民素質,促進近代科學傳輸及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近代中國隨著西方科學知識的傳入,形成“科學救國”思潮,建立新式學堂,科學通過學校與社會的教育,豐富和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知識觀與人生觀,科學教育促使國人對西方近代科學產生由淺到深、從“技”到“學”的發展。1895年甲午戰敗后,清政府實行“新政”,把“教育救國”作為重要政策,廢除科舉興辦新學,廣泛開展自然科學知識教育,科學教育在學校得到重視和發展,建立科學教育的制度環境,促進教育的科學化。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留學科學家群體產生后,科學與民主成為主題號召,打破封建專制思想的禁錮,倡導探究、懷疑與實驗的科學精神,《新青年》雜志刊登大量科學類文章,在青年群體中產生很大影響。任鴻雋提出“崇實、貴確、察微、慎斷、存疑”的五種精神特質[2],是科學家應有的態度。隨著科學教育的傳播,近代科學觀開始確立,教育工作者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開始關注并貫徹實施科學教育的內涵及方法,注重學生探究習慣和科學精神的養成,科學教育成為培養人才的重要方面。
中國傳統的兒童教育,主要囿于儒家經典與科舉教育,比較輕視術說器物方面。清末洋務時期的“中體西用”宗旨,設立技術學堂,培養應用技術人才,應用型科技教育得到一定重視。康有為等人提倡科學教育,認為“西藝”不僅是技術,還包括基礎科學知識,西方之富強,不在器物軍械,而是注重教育與科技,康有為在上清帝奏折中提出“開設學校,在鄉村設立小學,7歲以上兒童入學,學制8年,學習文史、數學、物理、地理、歌樂等課程,在州縣設立中學,兒童14歲入學”[3],注重實用學科。科學教育在中小學的重要地位,與救亡圖存的政治意蘊、啟迪民眾的文化自覺、傳播西學的科學觀念相結合,在普及近代科學、培養民眾科學素養、培育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民國時期頒布教育法令,中小學科學教育學制、課程及教育實施得以完善,提高了基礎科學教育水平,促進了科學家的培養。
近代教育的學制改革對科學教育影響甚大,清末新政時期把科學納入學校教育。1902年《壬寅學制》頒布,鼓勵實施新式教育。1906年《癸卯學制》將近代科學明確規定為學習內容,小學堂規定要設立算術、地理、格致等課程,中學堂設立算學、物理、化學、博物等課程,初步確立科學教育的制度。民國《壬子癸丑學制》將格致改為理科,增加自然科學課時比重,重視科學教育,學制有明顯變化。1922年頒布《新學制》,完善中小學科學教育制度,確立科學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學制改革及修訂章程的頒行,使中小學的科學教育開始規范化,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舊稱“博物”)、地理(舊稱“輿地”)等課程成為中小學教學必備內容。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科學的思潮引領教育改革,科學家參與指導中小學的科學教育,領銜編寫科學教材,培訓中小學科學教師,創辦有關科學教育的刊物。民國時期的科學教育深受英美的影響,設計教學法與道爾頓制法等傳到中國,進一步推進了教育改革。
近代小學作為兒童啟蒙性基礎教育,在科學教育方面處于重要階段,清末民國的學制及學校教育對小學科學教育的內容方法都有明確規定,實踐成效突出。
小學的科學課程設置,在不同的學制階段有不同的規定,理論知識基本科目在清末小學堂主要是設立算學(數學)、博物、物理、化學,科目類別分為算學(數學)與理科(自然課),理科包括博物與理化課。民國時期擴展新學制的小學科學課程,理科改為自然,開設算術、衛生、自然、園藝等科學課程,分類更加合理,內容更加豐富。從清末到民國時期,小學科學教育的課程設置比例不斷增加,清末《壬寅學制》小學堂科學類課程算學、格致占總課時比例為24.1%,《癸卯學制》中小學科學課程占比為13.9%,民國初年1912年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通令,科學類課程占比達20%。民國中期1922年的“新學制”規定,算學與自然科目占總比仍為20%,其中動、植物自然園藝的分量有所加重。抗戰時期中小學的課程標準,自然、算術科目在小學占比最高達到21.56%,與新學制相比有所提高,并且從小學低年級到高年級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增加趨勢,從18.42%到20.45%、21.56%[4],體量上更加科學,符合小學生的發展實際。從清末到民國時期,小學的科學課程科目學時逐漸增大,占總學時比重的五分之一以上,課程科目更豐富,類別劃分更合理,從小學生接受能力的實際出發,課程比例進行階段性劃分,符合小學生發展實際。在小學科學教育課程設置中,算學(數學)成為獨立學科科目,內容不斷豐富,所占的比例有不斷加大的趨勢,清末學制改革,高等小學堂的算學占總學時的13.0%,民國時期高等小學堂算術科占總學時的13.3%,20世紀30年代根據《小學正式課程標準》算術占總學時比達13.46%,可見算術(數學)這一傳統科目,在近代小學教育中深受重視,培養了學生的數理思維能力,理科包括理化、生物、衛生等,所占比重不斷提高,當時的科學課程總體受到重視,并呈現出不斷發展豐富的趨勢。
近代小學科學教育,學制課程設置從宏觀上規定教育的課程科目,具體教授的內容則根據時代的變化、學制規定的范圍要求,經歷從傳統到近代、從中式到西化、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豐富的發展過程,體現了中國基礎科學教育的發展變化圖景,對近代學生得到科學的知識、思維及方法的熏陶,具有開創性意義。
2.2.1 算術(數學)
近代學校小學階段普遍設立算學或算術科目,清末《壬寅學制》《癸卯學制》都規定,小學設立算術科,主要教授數目、計數,加減乘除、珠算,分數、小數,比例、百分數,代數、幾何,簿記、度量衡等,詳盡傳授數學知識及應用。民國時期新學制頒布《小學算術科課程綱要》,強調用游戲法解決數量認識問題,注重小數、分數、整數的四則運算應用,注重數量的觀念、用語和數目符號的教學。此后教育部頒布的《小學算術正式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強調從兒童心理接受程度出發,內容注重以計算為中心,明確基本的概念,將難度大的教學內容適當后移,如四、五位數與分數的認識計算等。1933年在各界人士的呼吁下,教育部批準不舉行小學會考,減輕小學生負擔。
2.2.2 格致(理科、自然)
清末學制規定小學堂設立“格致”科,后改為理科,民國時期稱自然科,名稱雖不同,內容都是理化和生物、生理等科學知識及實際應用,包括動植物、礦物及日用品知識介紹,生理衛生及人體結構,一般物理化學知識及簡單器具構造,元素及化合物基本知識,動植物自然與人生關系等。民國時期小學改理科為自然科,除理化知識外,擴展了動植物、自然界現象、人體生理衛生知識,內容包括自然與園藝,認識自然現象如氣候寒暑變化與四季晝夜更替,自然利用如衣食住行的來源及處理,器具構造原理等,動植物的形態、生活習性及生育繁衍等,大都采取兒童日常接觸的自然界材料,注重田間作業與實驗過程教育,指導學生正確認識自然,研究并學習如何支配自然,培養科學思維方法和理性精神。
近代小學科學教育的方法,在西方教育影響下,同時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重視實驗觀察,聯系社會與自然,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清末民初的學制對中小學科學課程教育方法都有明確的規定,《癸卯學制》規定“凡教理化者,在本諸實驗,得真確之知識,使適于日用生計及實業之用”[5]14,實驗課結合日常生活與社會實業的應用,設立專門講堂和器具室,教師組織學生實地觀察,結合標本模型,開展簡單的實驗課程。在教育中注重兒童的實驗觀察、動手操作,倡導師生共同參與科學實驗和實地觀察,培養兒童的興趣、觀察力與思考力。
民國時期科學教育方法有所變化,美國克伯屈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教育界開始推廣,主要在一些教育文化發達城市中心小學,如南京高等師范附屬小學,把各科目按照性質分為觀察、故事、運動、游戲、練習等,編制輔助教材讀本《自然研究》《食物研究》《動物故事》等20余種,這種教學法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和社會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源于美國的道爾頓制是當時流行的教學法。它打破傳統教學形式,每科課程設置實驗室或作業室,陳列有關參考書、儀器、圖表等,設置教師做指導員,編制教育計劃及進度表,師生訂立學習公約,學生自主學習,完成一個階段學習任務后經過考核合格,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道爾頓法促進中小學科學教育科目實驗室及器材的設置建設,促進中小學科學教育的設施保障,在一些學校進行試點,分成不同單元進行學習,具有一定成效[5]132。大多數學校的科學教育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增加一些科學實驗與觀察活動。此外,自然科目教學有實物教學法、修學旅行法等,將自然、地理、歷史等知識有機結合,如參觀電燈廠、鐵路等。中小學科學課延請科學界人士作講座,舉行實驗科學競賽,激發社會與學生的關注。小學科學教育方法提出根據兒童心理、適合生活實際、符合科學的原則,重點是環境與生活的關系,采取實物教育,觀察自然現象,考察社會生活,指導科學實驗,促進近代中國基礎科學教育的發展。在小學科學科目教育中仍存在問題,如實驗設施器具不足,師資質量水平欠缺,缺乏有效的經費及場所、設施保障等,同時,長期戰亂極大地影響了小學基礎科學教育的發展。
作為近代發端的基礎科學教育,清末民國時期的小學科學教育,在當時具有重要的地位。近代學制的中小學科學教育目標,主要圍繞科學思維訓練、思慮精確,了解科學與社會知識、增長生活與謀生的必備知識,認識自然形態的變化規律,領悟自然法則與人生的關系,理解物與物、物與人的關系等,體現了科學教育的作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教育界倡導科學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獨立人格,發展個性,崇尚熱愛自然。當時中小學科學課程教育目標,指導學生認識欣賞、研究自然,合理運用、支配自然,培養理性精神,掌握科學方法與態度,明確自然與人類發展關系,掌握自然與社會知識,使兒童具有獨創性思維能力與高尚的德性,發展兒童身心智識,體現了先進的科學教育理念。
近代科學教育的理念方法對于當今教育方式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小學科學教育質量和實踐情況不僅事關學生科學素養的基礎,也關乎公民科學素養的發展。小學作為傳播科學知識、技能及觀念的重要基礎階段,指導兒童了解科學知識,探究科學現象的方法,用科學改進生活,對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獨立思維能力,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科學觀念。學生的科學素養涵蓋了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以及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的關系等方面,小學科學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感悟自然的好奇心,激發探究科學的愛好和興趣,并獲取科學知識、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科學精神,掌握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加強對學生科學態度、方法及精神的教育,為人才的長期良性發展打好基礎。其次,加強小學科學改革實踐及教學研究。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路徑既需要轉變科學課堂的教學方式,同時也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采取實驗與觀察相結合,通過設計教學法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活動,立足社會與生活實際,培養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及實踐能力,這是科學教育的精髓所在。再次,循序漸進地開展科學教育。遵循兒童心理發展規律,把握低年級與高年級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區別,研究科學教育的規律,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地開展符合學生實際的科學教育,使學生能夠并善于接受,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緊密聯系科學知識與自然、社會、人生的關系,探究自然環境與社會、自然與人的關系良性發展,使學生具備能夠簡要分析自然與人、社會的辯證關系的能力,培養其合理正常的科學觀與宇宙觀。發展科技,培養科學人才,應從基礎抓起,重視發展中小學科學教育,培養兒童實踐能力,訓練科學創新思維,對今后培育科技人才,發展我國現代科技事業具有重要作用。
[1] 林長春.新時代小學科學教育的著力點[J].科教導刊,2021, 13(6):6-8.
[2] 樊洪業,張久春.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56-57.
[3] 璩鑫圭.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教育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78-79.
[4] 王倫信,樊冬梅,陳洪杰.中國近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史[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7:31.
[5] 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On Scienc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in Modern China and its Enlightenment
YANG Zheng-yu, ZHANG Xiao-li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2, China)
In the spreading context of western learning, the trend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to save the country emerged in modern China, and science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was valued.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government promulgated the educational system, established the goal of science education, strengthened the proportion of natural science subjects, and adopted advanced education methods to teach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young children, to cultivate scientific interest, and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social life, man and nature. Thus, the children could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science, which has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the current science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rn China; primary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learn to study; exploration of nature
G529
A
1009-9115(2021)06-0139-04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6.032
2021-07-15
2021-10-10
楊正宇(1993-),男,安徽宿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科技政策與科技管理。
(責任編輯、校對:韓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