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沂河源學校 李曉慶
觀察式作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某個事物引導學生進行系統觀察,掌握觀察“五感法”,即人的五種感官能力: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通過掌握觀察技巧,可以讓小學生對周圍事物產生濃厚興趣,找到寫作的切入點,挖掘出更多的詞匯,提升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和對事物的分析能力,進而提升寫作綜合水平和興趣,對其他類型的作文實現融會貫通。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小學生開始涉獵小練筆和作文的寫作,短短二三百字的小文章,讓小學生倍感煩惱,總感覺詞匯不夠用,不知道寫什么內容,寫人、事、景、物都顯得干巴巴。綜合來看,小學生寫作存在的問題,都與“觀察”能力不足有密切的內在聯系,主要問題呈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乏觀察的意識,作文話題無法展開。這是典型的缺乏寫作思維,拿到題目后不知道應該寫什么,這樣的學生普遍粗枝大葉,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缺少對生活的觀察。初學寫作時,作文題目普遍圍繞人和事,但由于缺少觀察的習慣,導致小學生在寫作時,腦中雖然浮現出了一些身邊的人和事,卻都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二是缺乏觀察的技巧,三言兩語便無話可說?!拔甯蟹ā笔怯^察身邊事物的重要技巧,但小學生在觀察時,主要采用“看”的方式,寫作時集中在看到了什么,缺少各種感官的綜合運用,失去了立體感覺,內容不夠豐富,導致作文失色不少。三是缺乏觀察的細致,難以實現最佳的描述。小學生在觀察式作文中,觀察能力的不足導致描述語句缺乏細節的細膩感,能夠表現事物本質的內容往往被忽略,作文內容十分單薄,這是方法的問題,也是小學生缺乏良好觀察習慣所導致的。
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動力,學生對觀察事物具備了濃厚興趣,才會產生表達的欲望,寫出表達充滿趣味、內容豐富多彩的觀察式作文。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特點,圍繞學生群體及個別特殊學生的喜好,并結合季節、地域和環境特點,有選擇性地布置觀察作業,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比如,學生都特別喜歡小動物,于是在一次作文課前,提前布置了觀察身邊動物的作業。學生可以自由發揮,觀察身邊一種小動物,記錄它們的外貌、叫聲、行動、進食等細節。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除了常見的貓、狗、金魚等家養寵物外,還有小學生跟著父母到了寵物市場,拿著本子觀察記錄鸚鵡、蝎子、烏龜、蟈蟈等動物。在課堂寫作時,有的學生寫出“彩色的小鸚鵡在籠子里嘰嘰喳喳地叫,好像是在學我說話,可是我聽不懂它在說什么?!边@種充滿童真的句子,能夠反映出學生在觀察小動物時的認真狀態。還有學生寫“小貓每天躲在小區的花叢中,看著我上學、放學,有時還會‘喵’一聲,打一個可愛的招呼。”這些生動、優美且充滿童趣的句子,都是細致觀察的結果,達到了既定的教學效果。
觀察身邊的事物不能漫無目的,而是要遵循科學的觀察邏輯,教師在教導學生通過觀察寫作文時,需要將從簡單到復雜、從局部到整體的觀察邏輯傳授給學生,形成基本的觀察習慣。在觀察能力養成的小學階段,這樣觀察出來的效果,既能滿足觀察式作文的寫作要求,也能幫助小學生學會如何循序漸進地探索,發現更多未知的細節,收獲觀察的樂趣。比如,在秋游活動中指導小學生觀察大自然時,學生的關注點五花八門,公園中的樹、花、健身設備、鳥類、昆蟲、草地等都吸引了許多人,但對個體學生而言,觀察過程大多數是無序的,看到什么就記錄什么,缺少整體的規劃和邏輯順序。此時,筆者引導學生以“總——分——分”的邏輯順序觀察大自然:首先是“總”,要宏觀欣賞大自然的景象,獲得一個粗略的印象和感覺,做出一個整體描述;其次是“分”,在整體的景象中選擇一個具體的觀察對象,松樹或梧桐等,定向地觀察一種事物,對其進行一個整體的觀察,做出對樹的整體描述;最后還是“分”,確定了觀察對象之后,要對觀察對象進行細節的觀察,比如樹干、樹葉是什么樣子,包括顏色、形狀、觸感等。此外,“總——分——分”也可以有另一種使用方式,即先觀察大自然整體,再分開去觀察不同的事物,比如將樹木、動物、花草等進行并列觀察表述,也符合正常的觀察和邏輯思維?!翱偂帧帧钡挠^察邏輯,從本質上來說是從大到小,也是從簡單到復雜的觀察邏輯,不僅適用于大場景的觀察,對更加具體的事物也十分適用,這種觀察邏輯也是觀察式作文的一種寫作思路,以從大到小的描述過程來展現大自然的特點。掌握這種觀察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觀察思維,養成尋找細節的良好習慣。
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側面,為學生講述“盲人摸象”故事的時候,筆者就側重講述這一規律,觸覺能夠發現大象的不同特點,那么以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的不同角度觀察事物,結果更是大相徑庭。在觀察式作文教學中,以“五感法”切換觀察角度,形成更加清晰的觀察結果,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手段?!拔甯蟹ā钡挠^察方式,面對不同事物要有所取舍。比如在觀察蘋果時,大多數學生都會用“又大又圓”“紅彤彤”等詞匯,但觀察方法大多集中在一個角度,以視覺觀察為主。不同的觀察角度下,學生應該發揮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和味覺的綜合功能,一步步解析蘋果的多重特點。除了外部特征,學生還要觸摸感受、嘗味道、觀察蘋果核、榨蘋果汁,甚至還要去查一查蘋果樹的樣子,這才是對蘋果的全方位觀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蘋果的了解不僅僅是“好吃”“好看”那么簡單,更了解了蘋果的更多特征。通過引導學生使用多種感官方式去觀察,學生記錄下了觀察對象的多種特點,豐富了學生對事物的了解范圍,發現了平時遺漏的許多事物特征。之后學生對同一事物的觀察進行討論,進一步促進了觀察能力的提升,觀察式作文的寫作也更加得心應手。
泛泛的觀察是觀察式作文的基礎,但并不是核心。對事物進行描寫時,面面俱到的描寫固然不可少,但卻無法成為優秀的作文,只有發現并抓住事物的獨特性,才能顯示出觀察與寫作的成功。泛泛的描寫是學生作文的通病,一寫天氣就離不開“晴朗”“燦爛”,一寫動物就難免“毛茸茸”“大眼睛”,缺乏獨特性的描寫讓學生作文顯得千篇一律,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是觀察不夠深刻的原因。引導學生去觀察事物的亮點,本質上是尋找最吸引人的特征,或者學生要主動選擇一個特征進行更加細致的觀察。獨特性往往存在于細節中,筆者在引導學生寫觀察式作文時,最初會引導學生去觀察事物的某幾個方面,比如小貓的毛、爪子、尾巴、眼睛和動作,告訴學生應該如何觀察和描寫不同位置,并側重自己的觀察點。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便讓學生自己判斷,尋找事物的亮點特征,然后再去做觀察,在觀察式作文中寫出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