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欒灣學校 谷 華
在進行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史料教學法是現代歷史教學的首要選擇,但是若想進行高效教學,就要遵從相關的原則,并依據原則進行教學,在教學時選擇合適的史料,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綜合歷史事件,培養學生愛國精神,了解民族內涵。本文對此進行了相關討論。
在利用史料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知曉歷史史料教學法的應用原則。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的史料講述細節,結合教材的知識重點進行適當拓展,不僅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還可以讓學生發現其中的隱含信息。在課堂上,教師還應對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掌握,結合相關史料提出相應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在教學時還應該意識到教材只有結論,這對學生理解知識造成了障礙,所以堅持以史證論的原則,培養學生正確史觀,同時結合史料培養學生民族精神。
在進行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由于教材缺乏對相關事件過程的講述,所以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時會逐漸喪失學習興趣。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綜合歷史史料進行事件過程的講解,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辯證思維。例如,教授“戊戌變法”的相關內容,教師首先可以向學生講述戊戌變法又叫百日維新,因為這次變法只實行了103天。同時教師還可以綜合戊戌變法失敗的直接原因,同時告知學生:一開始慈禧太后是支持變法的。教師還可以結合相關的史料講述:在維新變法期間,慈禧太后將一二品以下的官員任免權交給了維新派。由此可以看出慈禧一開始是支持變法的。隨后教師還可以詢問學生:為什么后來不支持?教師可以借助相關史料進行講述:“以譚嗣同為代表的維新派主張賣掉西藏、新疆引伊特博文入駐中國主持變法(語出夏孫桐在《書孫文正公事》)。”通過相關的史料,使學生對戊戌變法的過程有一個直觀的了解,隨后借助信息技術展示相應的紀錄片,對學生進行直觀的培養,同時告知學生歷史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但也要用辯證的思維去思考,由此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學習觀念。
教師教學時還應該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監督,可以結合相關史料進行提問,也可以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史料,鼓勵學生進行查閱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適當結合信息技術綜合歷史地圖,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在拓寬學生思路的同時,提升學生對歷史的學習效率。例如,教授“安史之亂和唐朝滅亡”的相關內容,教師可以借助相關史料,講述安史之亂的危害:“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涂炭,無所控訴,凡二百年(語出《資治通鑒》)。”同時教師還可以詢問學生安史之亂的影響是什么?學生回答:“是唐朝有盛轉衰,同時對文化、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教師可以結合相關史料進行講述,安史之亂時,“殺人如刈,焚廬若薙”(語出李庾《東都賦》),同時教師還可以詢問學生:“安史之亂為什么會爆發?”可以向學生展示相關史料,結合相應的歷史地圖進行講解,學生經過史料知曉:在安史之亂之前,安祿山兼任河朔三鎮節度使,唐朝兵馬大概有60萬人,而當時安祿山手中有18萬人,同時唐玄宗已經年老,以楊國忠為首的大臣排擠安祿山,同時還得罪了太子李亨,安祿山孤注一擲。最后學生進行總結,安史之亂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唐玄宗以及安祿山雙方錯誤估計了對方,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同時教師還可以講述功臣郭子儀的事跡,借助“權傾朝野朝不忌,功高蓋主主不疑”,通過相關的歷史史料,提出相應的問題,使學生知曉安史之亂和唐朝滅亡對后世的影響。教師還可以詢問學生:“假設我們可以告訴唐玄宗安史之亂會爆發,可以避免嗎?”由此開展辯論會,學生通過相關的史料進行辯論,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史料觀念。
在進行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意識到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相關的知識以興趣接收為主,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結合相關史料講述相應的歷史故事,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鼓勵學生自由發言,并詢問學生相關故事的出處,培養學生由此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例如,教授“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的相關內容,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講述相關的小故事進行講解,在西晉時期,瑯琊王氏還不是特別出名,當時瑯琊王氏的王敦(后來發動王敦之亂),在和公主談論的時候想去如廁,公主的婢女給了他兩顆香棗,王敦在如廁時給吃了,在場都在笑他(語出《世說新語》)。同時教師可以告知學生,在西晉時期,最著名的就是王愷和石崇斗富,王愷做了四十里的紫絲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錦繡步障;王愷用赤石脂涂壁,石崇便用花椒糊墻(語出《晉書》)。通過相關的故事,詢問學生:大家認為西晉滅亡的原因有哪些?同時教師還可以告知學生:“晉朝也有一些豪杰,比如東晉的晉明帝司馬紹,他在聽到王導告訴他司馬懿發動兵變奪權之后,以面覆床泣之曰:若如公言,晉祚安得長久(語出《晉書·宣帝紀》)。”同時講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的故事,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講述相關的小故事,激發學生興趣,比如有的學生講解“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出處,使學生知曉草木皆兵發生在淝水之戰開始前,風聲鶴唳發生在前秦兵敗之時,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教師在教學時還應意識到進行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我國的文化,傳承和發揚民族精神,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內涵,所以在利用相關史料進行相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史料講述我中華民族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國家自豪感以及文化認同感,為接下來的初中歷史教學創造一定的便利條件。例如,教授“抗日戰爭”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的史料講述相應的事件,教師可以告知學生所有參加過抗日戰爭的人都是民族英雄,教師可以講述1942年東瓜保衛戰,戴安瀾將軍在參戰前寫下遺書:“為國戰死,事極光榮!”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可以借助《記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講》:“我的中心思想是救國,我的政治主張是富國,為此我可以轉變我的立場。”同時,教師還可以播放《少年中國說》的音頻,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感受民族內涵,為接下來的歷史教學創造一定的便利條件。
綜上所述,在進行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時,借助相關史料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首先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史料,并提出有效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同時教師還可以講述歷史事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綜合相關史料,培養學生愛國精神,為接下來的教學創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