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勤為學校 高 婷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參與習慣,是為了讓學生盡快適應語文課堂的生活,使學生能夠由畏懼語文變為語文課堂的主人,享受語文探索的樂趣,發展學生的潛力,幫助學生形成語文學習的習慣。教師借助生活實物,可以為學生構建語文與生活的橋梁,讓學生知道知識是來源于生活的,不能脫離于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的生活意識;教師借助幻燈片課件,使學生在幻燈片課件中看到了知識的豐富內容,了解了語文身上凝聚的絢麗色彩,有了眼前一亮的學習感受;教師借助課堂問題,引導學生走近了課本閱讀,讓學生隨著問題的深入,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發展了學生的語文思維。
小學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形成參與習慣,可以借助生活實物來幫助學生構建語文與生活的橋梁。學生在生活實物的幫助下,能夠發現語文知識的具體體現,了解語文是怎樣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的,又是怎樣通過描述生活中的事物來展示自己的魅力的。學習《我要的是葫蘆》,筆者為了使學生知道葫蘆的生長過程,促使學生在課文中懂得做事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價值,在教學中為學生準備了葫蘆工藝品,讓學生對其進行觀察,感受葫蘆的形狀特點。學生觀察葫蘆工藝品后,被葫蘆獨特的形狀打動,想要知道葫蘆是怎么長成這個樣子,又是怎樣受到人們的追捧的。筆者便將學生帶入課文中,組織學生閱讀,讓學生了解課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樣對待葫蘆的。學生閱讀課文后,知道了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人種葫蘆,每天都盯著葫蘆看,想要得到漂亮的葫蘆,但是對葫蘆葉子上長出的蚜蟲不聞不問,表示自己想要的只是葫蘆,不是葉子。久而久之,蚜蟲越來越多,將葫蘆葉子吃掉了,葫蘆也慢慢變黃,逐漸脫落了。這個人不僅沒能得到葫蘆,還失去了葫蘆藤。為了方便學生理解,筆者立足現實生活,為學生介紹了植物生長的過程,使學生知道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是植物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每一個環節對植物來說都十分重要。學生了解了這一生活基礎后,很快就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錯在了哪里,認為他只看到了葫蘆,卻沒有看到葫蘆與葫蘆葉子是一體的,葉子生病了,葫蘆也會生病。學生表示以后看待事物會從整體出發,避免一葉障目。這樣,學生在生活實物的引導下,形成了觀察生活的意識。
小學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形成參與習慣,可以借助幻燈片課件幫助學生集中學習的注意力。學生在幻燈片課件的幫助下,對語文知識進行了觀察,了解了語文知識豐富多彩的一面,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享受到了互聯網的便利。學習《小蝌蚪找媽媽》,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小蝌蚪的特點,知道蝌蚪會長成青蛙這一事實,幫助學生抓住語文學習的樂趣,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了幻燈片課件,讓學生跟隨課件來一探究竟。學生觀察第一張幻燈片課件后,發現了一只綠色的青蛙和一只黑色的蝌蚪。筆者讓學生對比青蛙和蝌蚪,說一說它們有什么形態特征上的共同點。學生對比青蛙和蝌蚪的形狀后,認為二者沒有相似的地方,是不同的。接著,筆者繼續為學生播放第二張幻燈片,揭示了青蛙是由蝌蚪發展而來的這一事實。
學生觀看第二張幻燈片后都表示不可思議,對蝌蚪是如何成長為青蛙的過程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筆者便帶領學生對課文進行了閱讀,讓學生了解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又發生了怎樣的身體變化。學生對課文展開閱讀后,知道了課文主要記錄了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描述了小蝌蚪與鯉魚、烏龜的對話,揭示了小蝌蚪在對話過程中發生的身體變化,指出了小蝌蚪最終會變成青蛙這一事實。學生在分析課文內容的時候,知道了蝌蚪的身體是會一點一點發生變化的,直到變成青蛙的樣子。筆者在第三張幻燈片中為學生展示了蝌蚪演變成青蛙的過程,讓學生清晰了解了青蛙與蝌蚪的關系。學生觀看幻燈片后,了解了蝌蚪的變化過程,理解了蝌蚪的媽媽是青蛙這一生活常識。這樣,學生在幻燈片中,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集中了學習注意力,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感受到了語文世界的多姿多彩。
小學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形成參與習慣,可以借助課堂問題來刺激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學生在課堂問題中,對語文知識進行了系統的思考,梳理了課文的結構,熟悉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懂得了怎樣發散自己的思維,尋找問題的答案,完成對知識的剖析。學習《青蛙賣泥塘》,筆者為了使學生完成對課文的梳理,促使學生開動腦筋,在教學中啟發學生思考問題:文中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童話故事?青蛙最后賣掉泥塘了嗎?學生圍繞問題對課文進行了閱讀和分析,知道了課文講述了青蛙感覺自己所在的泥塘不好,想要賣掉它,去一個更好的地方。青蛙在賣泥塘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同的小動物,它們都給青蛙提了不同的建議。青蛙在它們的建議下,對泥塘進行了改造,想要符合小動物的購買預期。但是隨著改造的增多,青蛙重新發現了泥塘的美,反而不舍得賣掉了。學生被故事的內容吸引,感受到了青蛙賣泥塘的波折,體會到了童話故事結局的圓滿,順利給出了問題的答案。這樣,學生在思考課堂問題的過程中開動腦筋,自主總結了問題的答案,熟悉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形成了積極分析的習慣。
總之,本文通過借助生活實物、借助幻燈片課件、借助課堂問題,構建了語文與生活的橋梁,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刺激了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引導學生養成積極參與課堂的習慣。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知道了語文并不僅是基礎的生字學習和拼音學習,還有閱讀中的點滴樂趣,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對人們的表達和思想提升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學生不再逃避語文學習,而是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語文課堂中,與教師進行良好的溝通,分享自己在語文學習中的感悟,方便教師靈活教學,共同促進語文課堂的優化。小學語文教師在調動學生參與的時候,對學生在課堂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了解了學生的現實需要,能夠在滿足學生的基礎上對課堂進行優化,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