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山東科技大學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校體育的重要精神”,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法規,學校體育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指導思想中指出: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學生缺乏體育鍛煉已是不爭的事實,其體質令人堪憂。對于女大學生這一群體的體育鍛煉研究,一直以來是學者們關注的熱點問題。除了學習任務繁重、場地器材匱乏、缺少教師指導等常見因素之外,深入挖掘影響女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因素,是高校體育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社會性別理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以此為視角來分析女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狀況,可以深層次地解釋一些現象存在的原因,為促進女大學生體育鍛煉提供新思路,同時為相關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社會性別(gender)一詞來源于美國,是由美國人類學家蓋爾·盧賓(Gayle Rubin)提出的,而人們常說的性別(sex)指的是生理性別。社會性別與生理性別相對,指的是后天的、文化形塑的性別差異,有的以男性陽剛氣質與女性陰柔氣質來區分[1]。性別不僅僅是在生理上的構建,更是文化和社會實踐的構建,這就是性別的社會屬性[2]。關于社會性別的概念,學者們有著共同的觀點,即認為社會性別是由社會和文化構建而來的,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會隨之發生變化,并不是由生理性別先天決定。
性別角色是建立在生理因素基礎上的先賦角色,是后天由社會文化所建構的社會性別[3]。
性別角色包括性別角色期待和性別角色表現[4],前者指的是期待某一性別從事的活動內容,比如:傳統的社會文化期待女性從事操持家務、照顧孩子、服侍老人等活動內容;后者指的是為遵循社會期待表現出來的行為,比如:為了符合女子溫柔賢惠的社會規范,女性以所謂淑女的標準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從而獲得身份認同。
性別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對男性和女性在行為、個性特征等方面予以的歸納、概括和總結,而這種歸納、概括和總結是一種僵化、過度簡化或是類化的信念或假設[5]。從定義中可以看出,刻板印象由于過于簡單,形成的看法可能是錯誤的,會給人們帶來負面影響。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認為女性應該具有的特征有:善解人意、有愛心、容易溝通、溫柔賢惠、心思細膩等。自小人們就受到傳統性別刻板印象的約束,教導女孩子按照所謂的女性特征發展;如若相反,就被成為“女漢子”或“假小子”。
以山東科技大學的500 名女生為調查對象,對其體育鍛煉的狀況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調查結果顯示,有82%的女生除了規定的每周一次體育課之外,不再參加任何體育鍛煉,其中76%的女生表示知道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種因素沒有參加體育鍛煉,僅僅有8%的學生表示對體育鍛煉不感興趣。在女大學生選擇的體育項目中,選擇健美操、瑜伽、體育舞蹈等難美類項目的占76%,選擇羽毛球、乒乓球項目的占18%。這些數據表明女大學生喜歡展現身體柔美、沒有身體對抗、運動強度較小的體育項目。
在訪談過程中,學生A 表示:“我喜歡體育舞蹈,我認為女生應該選擇可以展現女子氣質的運動項目,那些對抗性強、刺激性大的項目適合男生參加”。其中也有個別女生在選擇體育項目時遇到了障礙,學生B 表示:“我很喜歡籃球,可是最終選擇了羽毛球,因為沒有女生選擇籃球,大家都覺得籃球是男生項目,怕同學們嘲笑我就放棄了。”可見女大學生在選擇運動項目的時候存在對項目的性別認知偏見,將運動項目分成了男子項目、女子項目,學生不自覺受到了傳統社會文化構建的社會性別影響,并遵循所謂的社會規范進行體育項目的選擇。
“社會性別”一詞源于西方,對于普通大眾來講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在中國幾千年封建思想影響下,傳統社會文化構建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根深蒂固。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文化對社會性別的構建悄然發生變化,女性逐漸走出家庭,社會地位不斷提高,在社會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實際上女性往往需要承擔家庭和社會的雙重責任,她們覺得自己應該承擔家務勞動、照顧孩子,最終進行體育鍛煉的休閑時間幾乎被占據了。
作為大學生還沒有走入社會,沒有面臨家庭責任問題。但是自小的成長環境中看到母親每日忙忙碌碌,沒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在這種影響下已經被動接受了傳統文化構建的社會性別觀念,這種觀念不斷被強化、被灌輸,讓她們認為照顧家庭是女性分內之事。當踏入大學校園,這種觀念依然是不會自行消失的。女大學生對社會性別的認知是被動接受的,是周圍的環境賦予的,她們沒有意識到社會性別是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而變化的。在體育領域也不例外,受到體育運動適合男性參與思想的影響,參加體育鍛煉的男性比例遠遠超過女性,而女性往往只是充當欣賞者的角色。
傳統性別觀念導致了男女不同的社會分工,認為女性應該富有所謂的女性氣質,即溫柔賢惠、大方得體、柔弱溫順等。在這樣一種社會壓力下,女性以社會的評判標準塑造自己,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即是對性別角色的認同。這種社會認同在體育運動中也產生了很大影響,訪談中C 學生表示:“學校每年舉行籃球賽,但是只是針對男生,而女生同時進行的是啦啦操比賽,名次靠前的啦啦操隊就可以在籃球賽中表演。女生都很喜歡參加,我們認為籃球賽對抗性太強適合男生,而啦啦操以舞蹈動作為主適合女生。”這種現象揭示出女性仍處于從屬地位,自主性缺失。女大學生D 表示:“自己很喜歡搏擊,參加了學校的搏擊社團,但是每次在訓練過程中總有異樣的眼光,有的同學還稱自己女漢子,讓我感覺很不舒服。”學生自小接受平等教育,在學校和家庭的引導下積極的參加到體育鍛煉中,但是在體育項目的選擇上存在明顯的性別偏見。在學生的體育課項目選擇上,男生大多數選擇籃球、足球、拳擊、武術等對抗性強的項目,而女生以選擇健美操、體育舞蹈、藝術體操、瑜伽課程為主。可見,校園里充斥著強烈的傳統性別角色認同,制約著學生體育鍛煉項目的選擇。
傳統的社會文化以“身材苗條即是美”的標準評判女性,讓追求“以瘦為美”成為了女性的目標。女大學生E 表示:“我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就是減肥,夏天快到了,瘦了穿衣服會好看一些,就會自信。”有些女生也會因為自己的身材原因而拒絕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女大學生F 表示:“我很喜歡肚皮舞,可是太胖了,不敢穿肚皮舞的服裝,不好意思參加。”而在每年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女大學生體重偏輕的人數越來越多。這種對身材的追求事實上是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控制,形成了固化的性別刻板印象。現代女性追求苗條身材與歐洲歷史社會上女性的束腰、我國古代婦女的裹腳,實際上都是屈從于父權制社會文化的表現,以男性的評判標準約束自己的行為。
社會性別一詞在社會學中是非常重要的理論,而對于普通學生來講是一個陌生的詞匯,甚至不知道社會性別理論的存在。學校應該加大宣傳社會性別理論知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可以通過定期召開專題講座、利用學校的網絡平臺、報刊宣傳欄等途徑。
在體育課程項目的設置上,要遵循男女平等,不能剝奪學生自主選擇項目的權力。鼓勵女生選擇運動強度大、競爭性強的項目,培養她們的意志和精神。
學校召開的體育競賽活動,不能帶有性別特征,不能以女生賽事觀賞性不強而取消女生的比賽,體育競賽同樣可以培養女生具有頑強拼搏的精神,女生同樣應該具有堅強、勇敢、獨立、拼搏的品質。
基于社會性別理論視角研究影響女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因素,從社會性別認知、性別角色認同、性別刻板印象固化三個方面,可以深入了解女大學生體育鍛煉受到傳統社會性別文化構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