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征 錢長浩 李青 崔彥達 天津體育學院
2019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時指出,“發展體育事業不僅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還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凝心聚氣的強大精神力量。”體育強國建設離不開強大的體育精神的支撐,女性體育精神作為體育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發掘和弘揚好女性體育精神的價值,是發展人民體育事業,滿足人民精神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體育精神是體育運動的靈魂與核心,它反映著人類的價值追求,是人類優秀品格和崇高理想的生動映現,是人類社會珍貴的精神財富。[1]
女性體育精神是指以女性為主體的,以女性體育活動為主要載體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群體性文化。女性體育精神自然是以女性為主體,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女性泛指雌性人類,與雄性人類形成對比。女性這個名詞是用來表示生物學上的性別劃分或文化上的性別角色,能在體內產生卵細胞。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女性是社會的“半邊天”,應當具有與男性平等的社會地位。女性體育精神是體育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內涵于體育精神之中,同時又具有鮮明的自身特點。
對于女性體育精神的理解可以從兩個維度展開,一方面,從體育的維度來說,女性體育精神包涵體育精神所呈現出的人文主義精神、公平競爭精神、合作意識、科學主義、體育家風范等等體育精神。它是人們進行社會體育、競技體育等活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從女性的維度來說,女性體育精神是只有女性群體獨有的一種群體性文化,它為體育精神增添了女性獨有的魅力,例如柔美、愛、韌性等等。女性體育不僅有助于廣大女性同胞增強體質,對于女性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給與精神鼓舞。為女性健康成長和發展提供幫助。而女性體育精神正是脫胎于女性體育并作用于女性體育的發展。
近代以來,縱觀我國女性體育發展的歷史,是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從“婦女解放”到追求“男女平等”,再到以“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為精神內涵的女排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早在清朝末年,就有維新派主張興辦女學,設立“體操課”主張男女平等。梁啟超就曾指出,“女學最盛者,其國最強,美(國)是也;女學次盛者,其國次強,日(本)是也;中國之婦女深居闈閣,足不出產。此風一日不改,則中國一日不強。”[2]可見當時倡導女性體育精神是以救亡圖存為目的的。新中國成立后,從根本上確立了女性人民當家做主的平等地位,以當時女性題材的體育電影為例,《女籃5 號》、《冰上姐妹》、《女跳水隊員》等電影中宣揚的女性體育精神都強調熱愛祖國、集體主義、舍己為人等良好道德風尚與高貴品質。改革開放以來,女性體育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女足精神”、“女排精神”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女性體育精神。目前,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新時代面臨新的任務和挑戰,黨和國家提出建設“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的戰略目標,這一切都離不開體育精神的支撐。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日益接近國際舞臺的中央,偉大復興離不開綜合國力的支撐。不論在哪個時期,女性體育精神都強調愛國家、愛民族、愛生活,都激勵著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基本理念,社會的平等、公正一直都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女性體育精神從產生的那一刻起,就天然的包含著平等、公正的精神。女性體育精神鼓勵女性走出家門參與體育活動,將體育精神帶到工作和生活之中,為女性處理個人社會關系提供精神力量。同時,女性體育參與能使女性進一步將體育領域的優越感轉向其他社會領域,以此取得更多的社會權利,抵抗男性為主導的社會構建。[3]女性與男性之間天然存在差異,在體育運動中同樣如此,女性應當充分發揮優勢項目,培育出具有鮮明特點的女性體育精神。相比男性,女性在體育舞蹈、花滑、冰舞、花樣游泳、藝術體操等等體育項目中更具有優勢,以這些項目為突破口,培育女性體育精神,提升女性自信。
女性體育精神作為作為一種意志品質,具有指導實踐的作用,影響著女性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于女性個人的發展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女性體育精神有助于提升女性的自信。通過參加體育活動,對于人體的骨骼發育、肌肉生長,對于改善身體機能狀況,增強抵抗力均有諸多益處,這有助于女性同胞提升自我意識,增強自信心,有助于女性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意愿。女性體育精神鼓勵女性追求運動的權利,有助于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實現個人價值。另一方面,女性體育精神女性體育的發展提高了女性的眼界胸襟。參加體育活動,可以讓女性走出家門,擺脫束縛,參與和接觸更多的社會活動,開闊眼界。尤其是國際體育活動,通過參與體育活動,可以和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進行交流,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健康是奮斗的基礎,女性體育精神對于個體身心健康和個人抗壓能力、抗挫折能力都有非常積極地意義。女性在家庭、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與男性有很大不同。以家庭為例,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往往承受著更大的負擔,在撫養子女、家務上都比男性花費更多的精力,因此,女性身體健康與否關系著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
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十四五’時期,要科學研判體育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創新,不斷開創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4]女性體育精神的弘揚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一般來說,體育精神產生于體育活動,以體育賽事為例,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要考慮到男女性別差異,制定合理公平的政策。不論是允許女性參加體育賽事,還是針對女性自身特點制定賽事規則,拋棄以男性為主導的賽事制度,這些都需要政府從政策制定方面加以引導。
此外,女性體育精神與女性體育產業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體育產業的繁榮能夠極大地促進女性體育精神的傳播和發展。體育電影產業就是一個很好地例子,女性體育題材的電影以藝術化的手段和形式展現女性體育精神,更加有利于女性體育精神的傳播。女性體育產業的繁榮,諸如健身、健心、健美、娛樂、醫療等等領域的發展,都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導支持。
目前我國正處于“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各個地方規劃綱要或建議均提出體育產業未來發展布局,以期更好發揮體育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都有助于弘揚女性體育精神。總之,在女性體育精神的弘揚是上,政府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策引導、產業保護,資金支持,精神保護方面都大有可為。
大眾傳媒作為社會信息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媒介,在女性體育精神的弘揚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女性體育資訊的報道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報道中性別比例失衡,對于女性的報道偏少,過于注重女性的外表,對于體育本身的關注不夠等等。這些都不利于傳播女性體育精神。這一方面是由于體育新聞行業女性從業者較少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說明媒體行業對于女性體育的重視程度不高,在新聞報道數量和質量上,女性體育都與男性體育存在不小差距。因此,傳播和弘揚女性體育精神需要媒體行業提高對于女性體育新聞的重視程度,增加女性體育新聞從業人員,報道內容要更加專業化,減少對于女性私生活,個人感情的關注,更多的把聚焦點放在體育內容本身。另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也要注重報道方式方法的創新,提升新聞產品質量。
另外,婦女社會組織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婦聯、工會、婦女體育協會等社會組織,宣傳女性體育精神。這些婦女社會組織在女性體育精神的宣傳中,更具有親和力,不僅可以更好地傳播女性體育精神,同時對宣傳者本身就是一個教育的過程。同時,利用“3·8”婦女節、母親節等節日契機,將女性體育精神融入宣傳教育活動,利用各種形式將女性體育精神講述好、宣傳好、利用好。
體育課是學校培育和弘揚女性體育精神重要途徑。自從體育作為一門課程第一次納入我國近代學校教育之中,已經有100 多年的歷史了,期間體育課經歷過改名、改制,不斷完善,成為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弘揚女性體育精神離不開體育課,將體育精神教學融入體育課堂教學之中,將女性體育精神傳承下去。體育精神的弘揚離不開實踐,體育活動天然就具有實踐性,傳播女性體育精神就是要將女性體育精神運用到實踐中,指導女性在體育鍛煉、競技比賽、學業生活上追求進步。女性體育精神也可以與校園文化進行融合互補,例如,大學精神與體育精神。從內涵上來看,大學精神和體育精神存在著諸多內在一致性。體育精神對促進大學精神的形成與凝聚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5]反過來學校精神也可以用來弘揚和傳承女性體育精神。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與女性體育精神具有類似的屬性,運用各級學校的校園文化,借助其特點和優勢弘揚傳承女性體育精神是一條可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