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聰聰,張鵬
(1.山東省淄博職業學院醫學技術學院,山東 淄博;2.解放軍第960 醫院淄博院區 急診科/重癥醫學科,山東 淄博)
患者孫某某,男,21 歲,主因“訓練時突發暈倒、呼之不應約7 h”于2018 年7 月19 日,00:50 入院。患者于2018 年7 月18 日18 時左右體能訓練跑步過程中時突發暈倒、呼之不應,伴有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伴有體溫>42 ℃。部隊軍醫立即給予積極降溫、吸痰、建立靜脈通路補液治療;隨即救護車送至解放軍148 醫院(現更名為解放軍960 醫院淄博院區)搶救。接診查體見:血壓76/34 mmHg,血氧飽和度74%,患者昏迷,高熱,T>42 ℃,呼吸淺快,約36 次/min,心率147 次/min,雙肺可聞及明顯痰鳴音。立即給予高流量吸氧、吸痰后氧合有所上升,給予積極物理降溫、冰水擦浴、輸注低溫復方氯化鈉注射液、補液抗休克等治療。實驗室檢查結果示:纖維蛋白原<0.6 g/L ↓、凝血酶原時間>120S ↑、凝血酶時間128.0S ↑、國際標準化比值(PT)>17.3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180S ↑、血紅蛋白46.00g/L ↓、紅細胞壓積0.14 ↓、血小板容積0.098 ↓、淋巴細胞數7.12×109/L ↑、淋巴細胞比率58.90%↑、中性細胞比率35.70%↓、血小板103.00×109/L ↓、紅細胞1.46 ↓、白細胞12.08×109/L ↑、嗜酸性粒細胞比率0.30%↓、鈉137 mmol/L、乳酸脫氫酶>938 U/L ↑、肌酸激酶同工酶73 U/L ↑、肌酸激酶599 U/L ↑、谷草轉氨酶270 U/L ↑、氯99 mmol/L、鉀3.60 mmol/L、總二氧化碳25.0 mmol/L。19:25患者出現氧合降低,給予緊急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呼吸,給予深靜脈置管、導尿,輸注紅細胞、血漿等治療。患者病情為重,為行進一步治療,急診以“①熱射病;②多臟器衰竭、呼吸衰竭、ARDS、急性腎衰、急性循環衰竭、消化道出血;③電解質紊亂;④凝血功能紊亂”收住急診科住院治療。入院后繼續給予積極搶救治療,并請90 醫院崔云亮教授、401 醫院李海玲教授、301 醫院宋青教授會診,協助指導診療。患者于2018 年7月20 日15:45 心電監護示心率40 次/min,查體:大動脈搏動消失,心音消失,考慮心跳停止,立即給予胸外心臟按壓,腎上腺素1 mg iv,15:48 心電圖示直線,持續胸外心臟按壓,呼吸機輔助呼吸,腎上腺素1 mg iv 1/3 min。16:30 心電圖仍示直線,宣布死亡。最終診斷:①熱射病;②多臟器衰竭、呼吸衰竭、ARDS、急性腎衰、急性循環衰竭、消化道出血;③電解質紊亂;④凝血功能紊亂。
(1)了解戰士駐訓環境,指出患者現駐地與原駐地東北地區氣溫環境差異大,本地區該季節氣溫明顯高于原地區,而受傷戰士缺少熱習服訓練,身體條件未能較好適應現駐地訓練環境。
(2)患者所在部隊采取野外扎營駐訓,以帳篷為休息場所。而該訓練場太陽直射,無遮擋物,少風,環境氣溫高,降溫保障條件相對簡陋,戰士休息不好難以適應高強度訓練[1]。
(3)熱射病是由于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導致機體核心溫度迅速升高,超過40 ℃,伴有皮膚灼熱、意識障礙的多器官系統損傷的嚴重臨床綜合征[2]。勞力性熱射病,是熱射病的主要類型。其原因是高強度的勞作或運動,軍人、運動員及戶外重體力勞作的青年均是高發人群,該病的病死率高,預后較差[3-4]。該戰士為健康年輕人,屬于勞力型熱射病的高發人群,該病主要指高溫高濕環境下高強度的鍛煉及勞作,迅速出現全身不適、發熱、頭痛、頭暈、反應遲鈍,繼而出現意識障礙,伴有惡心、嘔吐、呼吸急促等,體溫迅速上升,開始大汗、冷汗,繼而無汗,心動過速、休克等[5]。
(4)發現戰士病情之后現場反應迅速,軍醫給予降溫處理并立即車輛后送至后方救護所,隨后繼續給予降溫、吸痰、輸入冰鹽水等治療。患者病情持續加重,救護車即轉入我院行進一步治療,但路途遙遠,患者體溫持續上升。
患者到達我院時出現生命體征不穩定,入科時體溫>42 ℃,脈搏:147 次/min,呼吸:26 次/min,血壓:76/43 mmHg。入院立即組織積極搶救,嚴格遵循“九早一禁”(早降溫、早擴容、早血液凈化、早鎮靜、早氣管插管、早糾正凝血功能、早抗感染、早營養支持、早調節免疫,禁做手術),并在醫務處協調下積極組織臨床科室及檢驗科、藥房、血庫等相關各科室積極參與搶救,各科室反應速度快,搶救及時。在掌握患者情況后立即上報全軍熱射病防治專家小組,先后請90 醫院崔云亮教授、401 醫院李海玲教授、301 醫院宋青教授會診,迅速擬定相關治療方案,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床旁CRRT 治療[6]。但該患者迅速出現嚴重的凝血功能紊亂,導致凝血因子、血小板急劇消耗,雖然給予積極輸入紅細胞、血漿、冷沉淀凝血因子、血小板等治療,但患者凝血和抗凝的平衡打破,引發DIC[7-8]。伴隨進一步加重多臟器功能衰竭而難以糾正,為導致該患者的最終死亡原因。
(1)概念:中暑有明顯季節性和環境特點,通常在高溫高濕環境中產生,以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丟失過多造成熱平衡紊亂而發生的一種急癥[9]。熱射病是其中最嚴重的類型。機體核心溫度迅速提高,一般>40 ℃,伴有皮膚灼熱、無汗、意識障礙,急性凝血功能障礙、急性肝腎功能障礙等多器官功能障礙[10]。
(2)個人體質:該戰士年輕力強,體力活動較重,是勞力性熱射病的高發人群。耐熱能力差、運動強度和體能不匹配、缺乏熱習服、睡眠休息不足因素等共同促進病情加重。而機體自身免疫能力不同,免疫激發劇烈,不排除自身免疫損傷的嚴重后果。
(3)部隊保障因素:夏季野外駐訓環境艱苦,很難維持舒適的休息、訓練環境。但要積極建立預警機制,軍醫和衛生員要提高認識中暑的敏感,發現早期即積極介入,病情嚴重者立即終止訓練,并介入治療。
(4)轉運車輛準備:空調、冰塊、低溫輸入液體、監護設備、搶救藥物、氣管插管等。盡早建立靜脈通路,轉運途中不得中斷治療,盡可能早期降低核心體溫。
(5)醫院多宣講,普及救治知識。重視戰士資料收集,并實時分析、總結,各種記錄清晰準確,通過該類患者救治以后遇到類似病人提出了更嚴格、細致的指導方案,提高救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