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福玲,盧向彬,李冬梅
(淄博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山東 淄博)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是由肺內、外原因引起的頑固性低氧血癥綜合征。此病發病急、有較高病死率,屬于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類型。由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病理特點,給臨床治療和護理也帶來了很大挑戰[1-2]。而新型護理模式(循證護理)可通過有限資源,結合實際問題,制定具有可行性、規范性、實用性的護理方案,完善護理質量。
將180 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90 例)和參照組(90 例),研究時間為2017 年11 月至2019 年11 月。其中參照組中男50 例,女40 例,年齡在60~80 歲,平均(74.62±5.13)歲;研究組男49 例,女41 例,年齡在60~80 歲,平均(74.20±5.24)歲。
參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依據必要護理措施控制病情,給予純氧吸入或營養支持等護理措施。
研究組實行循證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1)組建循證護理知識充足、護理經驗豐富、護理能力強的循證小組;(2)提出循證問題,分析急性呼吸窘迫患者的生理需求和病情變化特征等,根據臨床需求,將改善呼吸功能,促進恢復效率作為循證問題[3-4];(3)探尋實證,根據文獻檢索篩選改善呼吸功能的護理措施、并發癥控制等,找尋實證依據,制定循證護理方案。(4)循證護理內容:①病情觀察,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和呼吸功能恢復情況,控制高危因素引發并發癥的可能性;②濕化氣道,合理控制并維持濕化溫度(32~35 ℃),排出分泌物,溫度升高時,可加大氣道壓力,溫度降低會出現氣道痙攣的狀況;③預防肺水腫,實時記錄一天內的液體出入量,癥狀早期時便嚴格控制液體輸入量,改善肺水腫(或采用40~60 mg/d 的呋塞米);④肺外器官檢測,神經系統:觀察患者神志狀態(每小時1 次),循環系統:24 h心電檢測,觀察血壓、心率等,評估血容量[5-6];⑤生活護理,保持口腔清潔、鼻飼護理、會陰清洗、預防肺炎等,做好管道護理和管理工作。
①臨床效果依據療效水平劃分為顯效、有效、無效,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呼吸功能:P(O2)/FiO2(氧合指數)、SaO2(血氧飽和度)、PEEP(呼氣末正壓通氣)。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 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和參照組護理后的呼吸功能指標對比,其P(O2)/FiO2、SaO2、PEEP 等指標高的一組明顯是研究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對比結果見表1。
表1 呼吸功能指標(±s)

表1 呼吸功能指標(±s)
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研究組顯效率及有效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具體對比結果見表2。

表2 臨床效果(n,%)
研究組多器官功能障礙評分和肺損傷評分在干預后評分明顯降低,其住院時間短的一組也是研究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對比如表3。
表3 多器官功能障礙和肺損傷評分、住院時間(±s)

表3 多器官功能障礙和肺損傷評分、住院時間(±s)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屬于常見危急重癥,其臨床表現包括呼吸急促、口唇發紺等,也伴有咳嗽、胸悶、血痰等癥狀。此病不能采用常規氧療方式緩解呼吸窘迫,需采用機械通氣治療或非機械通氣治療(藥物治療)[7-8]。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起病急,一般短期在24~28 h 發病,長期在5~7 d 發病,針對此病最直接的控制手段便是早期預防劑治療,并積極改善預后,舒緩不良情緒或不適癥狀。本次研究將循證護理和常規護理模式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依據對比結果可知,研究組和參照組護理后的呼吸功能指標對比,其P(O2)/FiO2、SaO2、PEEP 等指標高的一組明顯是研究組,與參照組形成鮮明對比,P<0.05,有統計學意義;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治療有效率高的一組明顯是研究組,兩組有效率數據差異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肺損傷和器官功能在干預前后的對比情況顯示,研究組多器官功能障礙評分和肺損傷評分在干預后明顯降低,其住院時間短的一組也是研究組,兩組評分數據對比鮮明,P<0.05,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采用循證護理干預,能顯著提升護理效果,加快后期恢復速度和質量,積極改善器官和呼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