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河北省河間市人民醫院,河北 河間)
近年來,隨著人文主義在護理理念中逐漸深入,臨床對生產疼痛的重視度日益提高。初產婦沒有生產經驗,相較于經產婦,其產程更長,在生產過程中更易產生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影響生產[1]。分娩鎮痛在發達國家的應用十分廣泛,而在我國,分娩鎮痛率目前雖處于較低水平,但經臨床工作者的努力,無痛分娩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為探究減痛分娩法在初產婦分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本次研究將近期于我院進行生產的初產婦納入研究樣本中,分別應用常規護理與減痛分娩法,以對比兩組臨床效果及分娩結局,現做如下報道。
將2019 年4 月至2020 年4 月于我院婦產科進行分娩的初產婦80 例納入本次研究樣本中,按照隨機分組法,將所有產婦分為對照組(n=40)與觀察組(n=40)。對照組中,產婦年齡20~24 歲,平均(22.63±1.25)歲;孕周38~41 周,平均(40.66±0.25)周。觀察組中,產婦年齡20~25 歲,平均(23.25±1.25)歲;孕 周37~42 周,平 均(39.15±0.24)周。兩組產婦上述一般資料經統計學檢驗提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內容與程序符合醫學倫理學,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后實施。
納入標準:①所有產婦(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②所有產婦均為初次生產;③產婦無語言和認知障礙,可配合研究相關量表填制[2]。
排除標準:①合并妊高癥、妊娠糖尿病及其他妊娠合并癥者;②巨大胎兒或早產兒;③胎膜早破者。
對照組接受常規產房護理,在此不進行贅述。觀察組在其基礎上進行減痛分娩法,具體如下。
①分娩前:從妊娠28~30 周開始,產婦在家屬陪同下進行拉瑪澤減痛法訓練,學習關于減痛分娩法相關知識,以“一對一”形式對產婦進行減痛方法訓練指導,包括神經肌肉控制及呼吸技巧兩大板塊,該訓練能夠在分娩時幫助產婦保持肌肉放松,保存體力,順利生產[3-4]。
②第一產程:初產婦對生產易產生焦慮和恐懼,此時需要對產婦進行一對一全程陪護,為產婦講解分娩相關知識,鼓勵產婦采取陰道分娩方式,密切關注產程進程,主動關心產婦,與產婦加強溝通,及時給予安慰和鼓勵,減輕產婦焦慮感。
③第二產程:根據產婦實際情況選擇合理分娩體位,指導產婦正確吸氣、屏氣、呼氣,協助其進行飲食飲水,給予必要的能量支持以保持體力,并主動和產婦進行交流,通過輕撫手背、握手等方式給予安慰,轉移產婦注意力,同時可通過按摩減緩產婦疼痛[5]。
④第三產程:用左手掌尺側對產婦子宮進行輕壓固定,在宮縮時右手牽拉臍帶,促進分娩,當胎盤從子宮壁脫落后,指導產婦向下用力,當胎盤位置處于會陰時抬高臍帶,并用一手觸摸宮底,進行節律性按摩,促進宮縮。
⑤產后護理:當胎兒娩出后,應當對產婦進行鼓勵和贊揚,使產婦保持良好精神狀態,并告知家屬產后多關心產婦,以免產婦情緒出現斷崖式落差,給予科學飲食指導,以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為主,促進產后體力恢復[6]。
記錄兩組產程時間、分娩結果及疼痛程度。疼痛分級標準:0 級:腰腹部酸脹、有輕微不適;Ⅰ級:腰腹部有酸脹,可耐受,有輕微出汗;Ⅱ級:腰腹酸痛感顯著,呼吸急促,出汗量大,但仍能耐受;Ⅲ級:腰腹部劇烈疼痛,可伴有哭喊、輾轉難安、大量出汗,難以耐受[7]。
采用zung 式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對護理前后產婦心理狀態進行評價,SAS 以50 分劃界,>50分為焦慮,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SDS 以53 分劃界,>53 分為抑郁,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 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第一產程與總產程較對照組明顯更短(P<0.05),在二、三產程時間的對比上,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產程時間對比(±s,min)

表1 產程時間對比(±s,min)
觀察組產婦疼痛0 級與Ⅰ級占比較對照組更高,Ⅱ級、Ⅲ級占比較對照組更低(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分娩疼痛對比[n(%)]
護理前,兩組產婦有明顯的焦慮、抑郁情緒,兩組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護理,觀察組負性情緒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護理前后兩組SDS、SAS 評分變化(±s,分)

表3 護理前后兩組SDS、SAS 評分變化(±s,分)
觀察組中共32 例自然分娩,8 例剖宮產,自然分娩率為80.00%,對照組中共26 例自然分娩,14 例剖宮產,自然分娩率為65.00%,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43,P=0.018)。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剖宮產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我國剖宮產率相對較高,加上國家生育政策的調整,二胎出生率上升,而瘢痕子宮發生率也明顯增高。相較于自然分娩,剖宮產胎兒對外界適應力更弱,發生并發癥的概率也明顯更高,產婦術后恢復也更慢,因此臨床不推薦無手術指征行剖宮產術。由于初產婦無生產經驗,生產相關知識認知不足,加上部分媒體對自然分娩的負性渲染,加重了產婦對生產的恐懼心理,甚至要求無指征行剖宮產[8]。
為了減輕產婦的生產疼痛,增強產婦自然分娩的信心,本次研究在初產婦中應用了拉瑪澤減痛分娩法,該護理方法由法國產科專家拉瑪澤提出,是一種新興產婦分娩預備和分娩訓練的方法,也被稱為心理預防法,主要是通過對產婦實施一系列科學的產前健康教育以及指導其進行減輕分娩疼痛的技巧訓練,使其在產前做好心理準備以及學會必要的呼吸、用力技巧,以確保生產順利,該方法作為精神無痛分娩法,安全性高,能夠降低產婦心理壓力,給予心理暗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生產疼痛,本次研究結果提示,對初產婦進行減痛分娩法護理能夠有效提升護理效果,觀察組疼痛程度、產程時間、負性心理評分以及分娩結局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證實了減痛分娩法在初產婦分娩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