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1月7日文章,原題:拜登計劃建立大型聯盟對抗中國,但并非易事隨著美中關系在許多方面日益緊張,美國候任總統拜登上任后打算聯合西方國家向北京廣泛施壓,這與特朗普單干的做法明顯不同。
拜登的高級顧問們在總統競選期間和之后接受采訪時表示,拜登對華政策的核心是他所稱的“民主國家峰會”,該峰會將尋求建立一個明確的針對北京的替代方案。美國還將嘗試組織較小的國家團體來應對在先進通信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具體問題。
對拜登來說,重新制定美國的對華政策意味著否定現任政府的做法。特朗普一方面挑起了與中國的爭端,另一方面在貿易和安全問題上與盟友們摩擦不斷。特朗普還推動在國會和公眾當中形成日益增強的共識,即中國不僅是競爭對手,也是對美國全球領導力的威脅。
但鑒于中國龐大市場所具有的吸引力,拜登可能很難說服盟友團結起來一致對抗中國。例如,中國和歐盟最近剛完成了一項投資協定談判。美國的盟友們表示,鑒于美國過去4年來的單邊做法,他們不能相信美國對于成立一個國際聯盟做出的長期承諾。
前墨西哥駐華大使瓜哈爾多稱:“要求各國放棄在中國這個全球唯一正在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市場中的機會,這樣做是為了什么呢?與美國結盟?事實證明美國不是一個可靠的合作伙伴。”
印度金德爾全球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喬利亞稱,印度不會接受美國為了聯手對抗中國而提出的條件或條款。
一些西方國家并不想疏遠北京及中國市場。經過7年的談判,歐盟在去年12月底完成了與中國的雙邊投資協議談判。這讓中國面對美國新一屆政府時處于更有利的地位,并提醒美國政府不能把歐洲的支持視為理所當然。
中國政府正推行自己的多邊議程,進一步將美國的盟友拉入自身經濟勢力范圍。中國政府曾更傾向于與貿易伙伴一對一打交道,但與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戰已促使中國重新思考。
中國加大了通過世界貿易組織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開展工作的力度。中國還提出與非洲國家分享新冠疫苗,以維護自身作為友善的世界大國的形象。
去年11月,中國與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等14個國家簽訂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特朗普政府的每一次貿易制裁,都讓北京方面達成該協定的意愿更加強烈。一位參與談判的亞洲國家外交官表示,中國官員會告訴日本同行,他們的貿易協定給東京提供了替代市場,從而給他們帶來了制衡美國的籌碼。即使美國繼續削弱與中國的經濟聯系,該協定也將促進中國與其他簽署國之間的貿易。▲(作者鮑勃·戴維斯、LinglingWei)
環球時報202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