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
支持非洲國家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實現發展繁榮,是中國對非外交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對非援助以南南合作為起點、以促進共同發展為終極目標,在理論層面上突破了西方主導的發展援助知識體系建構。中國對非援助不附加政治條件、尊重受援國自主發展道路的選擇,根本上有別于以實現援助國利益為出發點的附帶政治改革條件和采購條件的“捆綁性”援助,不僅有助于提升非洲國家的自主發展能力,而且正在成為推動全球發展治理變革的積極力量。
相比之下,中國作為一個從半殖民地真正獲得獨立的國家,出于同樣或相近歷史記憶對發展中國家主權高度尊重,這是中國發展對外關系的基礎和根本出發點。在處理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上,中國格外強調絕不通過任何形式和渠道干預別國內政。特別是在提供對外援助的過程中,中國政府尤其注意尊重受援國的自尊心,絕對不將自己的發展模式和理念強加于人。
1983年,中國領導人在訪非期間宣布了“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對外援助四項原則,但仍以之前的《對外經濟技術援助八項原則》為基礎。這與同期世界銀行主導的對廣大亞非拉受援國進行的大規模“結構調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附帶經濟體制改革條件的軟貸款協議造成的災難性后果在上世紀90年代逐漸顯現。1995年,為了運用市場化手段擴大對外援助資金規模,中國開始通過政府貼息形式向受援國提供贈與成分高于25%的優惠性質貸款。但是有別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本協力銀行等機構,中國提供的優惠貸款從未附加過任何政治條件。21世紀中國與非洲關系進入全面機制化時期,中國在“中非合作論壇”上多次宣布一攬子援助計劃,并始終堅持不附加政治條件這一基本原則。2011年中國政府首次公布《中國的對外援助》白皮書,再次重申中國對外援助“堅持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絕不把提供援助作為干涉他國內政、謀求政治特權的手段。”
十八大以來,中國領導人將中非關系推向了共建“命運共同體”的高度,與非洲國家領導人積極分享治國理政經驗,共同探討解決自身發展及全球治理難題。中國對非援助成為治國理政交流的重要載體,通過官員培訓、政黨交流以及技術培訓等多種方式,中國積極幫助非洲國家解決現代化發展中的難題,而不附加政治條件這一原則一以貫之,成為中非關系的精神內核。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坦桑尼亞期間,再次向非洲國家以及國際社會宣示:“中國將繼續為非洲發展提供應有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幫助。”《中國的對外援助(2014)》白皮書中,中國重申對外援助“堅持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不干涉受援國內政”的原則。
中國不附帶政治條件、尊重受援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援助理念,既符合非洲受援國基本國情和發展訴求,又改變了西方傳統援助體系的權力結構。中國對非援助通過為受援國提供更多選擇的機會,不僅客觀上降低了西方傳統援助國的議價能力,而且為受援國提供了更符合其自身發展的參考借鑒模式,受到了非洲國家的廣泛認可。▲(作者是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