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芹
作為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最頭疼的就是偶發事件,偶發事件無法預估,處理時也需要耗費大量額外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某些偶發事件因其高關注度,極易引起家長或家校間的矛盾,也影響家、校各方對老師的評價。但是,作為一個有經驗的班主任,應該看到偶發事件中蘊含著無限的德育契機。巧用偶發事件,滲透德育教育,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守住教育的底線,妥善處理偶發事件
妥善處理好偶發事件是發掘偶發事件中的德育教育功能的前提。如果沒有處理好偶發事件,使家長之間、師生之間或家校之間矛盾叢生,老師便會非常被動,那也就談不上發掘偶發事件中的德育教育功能了。
那么,怎樣妥善處理好偶發事件呢?首先,班主任要穩定情緒,沉著冷靜。靜能生慧,沉著冷靜是妥善處理好偶發事件的前提條件。急躁、緊張乃至怒火中燒的心態,都會降低判斷力,導致簡單粗暴地處理偶發事件。其次,班主任要對事件的性質作出判斷,做到迅速而準確。第三,針對學生的某些違紀及惡作劇行為可以退為進,幽默以對。此外,還要巧用班集體、校內外等各種力量來幫助解決偶發事件。在老師解決偶發事件的過程中,保持公正無私、理解包容的態度也非常重要。
總之,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把學生犯錯誤視為其生命成長的必然,才能以退為進,真正地幫助、教育他們。
二、保持教育的敏感,發掘偶發事件中的德育契機
15年前,接手四(2)班的班主任后,班上的學生三番五次地提出開生日會的請求,于是我便同意了,并放手讓學生組織準備。生日會前,我向班長了解準備情況,班長說:“11月份共有兩位同學過生日,兩人合伙買了一個兩層蛋糕,共花了230元,小羅還給大家買了許多大瓶的飲料,大概花了69元。”一合計,我發現兩個學生的生日會花了300多元,不禁心里一咯噔:這兩位學生這樣做,是不是以后每位學生都要這樣操辦?這兩位學生家境好,家長樂意花錢,是不是每位家長都愿意花錢?一個火花在心中一閃,何不利用這次生日會,給孩子們上一堂別開生面的“體諒父母,勤儉節約”的班會課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不斷想著老師在課上說的那句話——‘父母賺錢多么不容易呀’,于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會攢錢,再也不大手大腳花錢了。”上完班會課后,有孩子在作文中這樣寫。
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真實而鮮活,近在咫尺,觸手可及,對學生的觸動特別大。作為一個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的教師,只要保持對教育教學活動高度的敏感性,總能不斷捕捉到貼近學生生活的鮮活的教育資源。
三、把握教育的分寸,實施偶發事件中的點面教育
六(3)班的數學課堂上,老師繳獲了一張學生上課時寫的紙條,轉給了班主任。展開紙條一看,我頓時又尷尬又震驚。紙條的內容居然是以兩位異性學生為主角,仿照網絡上的淫穢讀物進行了大量色情描寫,而且還配了圖。
我很快冷靜下來,開始思考對策。經過與6位涉事學生的家長深入溝通和商討以后,決定分兩步教育學生。
6位涉事學生在兩性世界里誤打誤撞,涉入較深,就以座談會的方式與他們探討,讓他們理解提前做成年后的事情對身體的危害、前途的影響和不可承受的責任之重。
對于班上大多數未涉事但聽聞此事的單純懵懂的學生則不宜過于直白。在青春期性教育課上,班主任用詩化的語言告訴他們:我們的身體開始發育了,這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這說明我們已經開始長大了,我們的身體開始變得成熟了,這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愛情是美好的。但它是屬于成人世界的……接著,還以座談會的方式與家長們探討,在家該如何分別針對男、女生進行青春期的引導、保護和管理。
在處理偶發事件時,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策略,做到處理時有點有面,尺度深淺恰當,才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四、深刻領悟教育的價值,做好偶發事件的正面引導
“叮鈴鈴”,下課鈴響了。六年級畢業班的最后一次期末考試的最后一門學科終于考完了。我封完監考班級的卷子,剛走進辦公室,就有一個學生慌張地跑進辦公室:“不好了,彭老師,好多同學在瘋狂地撕書,教室里都堆滿了。”急忙趕到教室,眼前的一幕令我目瞪口呆:教室的地上、墻上、風扇上、窗簾上到處是被撕碎的書本、作業本,還有學生不斷地把撕碎的書本拋灑向半空中……我強忍怒火,果斷地發出了簡短的指令:住手!
接著,請全班學生每人拿出一張紙,寫上這次事件的參與者及目的。讀了紙條,我才知道這次事件的嚴重性:原以為只有一部分調皮的學生參與了這次撕書本事件,沒想到幾乎是全班(只有幾個當時有事不在場的學生除外)參與了,包括那些優秀學生。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有些孩子是因為畢業了,很興奮,想放縱一下自己;有些孩子是看到別人撕書很痛快,也隨大流;還有一些孩子是因為前一陣畢業考試的復習工作太累了,想放松一下……
我立馬指出為什么不能用這種摧殘書本、摧殘文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畢業的興奮之情的原因。然后,還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出了表達畢業之情的可行的合理方式,希望他們在以后的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的畢業時刻,不要再用這種野蠻的方式——摧殘書本和文化,表達自己的畢業之情。“我們要對知識懷有敬畏之心,要知道知識帶給我們的是智慧、進步、文化。我們該有的態度是珍惜、敬畏、熱愛,而不應該是摧殘和毀滅。”
雖然臨近畢業,我大有理由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一名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我意識到:教育永遠不畢業。特別是作為一名班主任,處理偶發事件的應急能力和發掘偶發事件中的正面教育因素,更是十分考驗教育智慧和教育擔當。
責任編輯? ?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