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葉 王良優

摘 要:為探索實用性較強的校外實習信息化管理手段,進一步加強實習管理,提高實習質量,筆者對中職院校學生校外實習管理現狀進行調研,結合學生校外實習管理普遍存在的問題和產生原因,分析信息化管理手段應用程度和效果,梳理總結校外實習管理難點,為下一步形成一套將學校、企業、學生、家長有機結合,多位一體高效解決管理難題的信息管理模式與實用流程奠定研究基礎。
關鍵詞:職業院校? ? 學生校外實習管理? ? App平臺? ? 開發與應用
課? 題:本文系廣西技工教育“十三五”期間第二批立項科研課題“職業院校學生校外實習管理 App平臺開發與應用研究”(課題編號2019JGZ06)的研究成果。
校外實習是職業教育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內實習教學的延伸和實習教學體系的完善,是學生鞏固發展專業理論與技能的有效途徑,在職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對學生實習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標準。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聯合人社廳等五部門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針對近年來職業學校學生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對實習的組織、管理、考核和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具體、更明確的要求。《實施細則》要求校企共同制訂實習計劃,雙方共同參與管理,企業派師傅、技術員給予指導,學校派教師進行跟蹤管理和實習指導,實習結束由企業對實習學生進行實習評價,并鼓勵職業學校構建實習信息化管理平臺,與實習單位共同加強教育及實習過程管理。在深化產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背景下,構建一個切實可行的校外實習管理平臺已迫在眉睫。
一、調研的基本情況
通過走出去的方式,以問題為導向,對校外實習學生、企業、院校等進行訪談調研,面向桂林技師學院學生、校外學生、企業以及兄弟院校發放調查問卷,對職業院校學生校外實習管理現狀與App平臺應用情況進行調研。通過調研掌握了學生實習情況、學校實習管理情況、企業實習管理情況、實習管理App使用反饋與建議等第一手材料,并對實習管理平臺App進行需求分析,確定功能模塊。本次調研對象包含22家企業、22家學校、本校802名學生以及外校190名學生,涵蓋近20個專業。
二、校外學生實習管理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建議
通過對企業、職業院校、實習學生進行訪談與調研,總結梳理出校外學生實習管理存在的幾個問題。
(一)實習指導與監督缺位,應進一步加強適時指導與實習過程實時監督
從調研情況來看,各院校均能貫徹落實《實施細則》要求,按照規定組織開展實習,如開設就業指導課程,考察實習單位并編制實習單位考察報告,組織實習單位、學生和學校三方簽訂實習協議;制定實習教學方案并讓學生知曉,向上級主管部門提交實習相關材料備案;外出實習前召開動員大會,開展實習崗前安全教育培訓,為學生購買學生實習責任險;安排實習指導教師進入超過30人的實習單位進行現場指導和管理。
經過調研筆者發現,企業雖然均對實習生開展了入職前培訓以及員工業務提升培訓,但僅有72.73%的企業會與學校共同制定實習教學方案。學生在企業實習的工作時間正常班占40.91%,兩班倒占59.09%。學生每月報酬為2000~3000元的占45.45%,有22.73%的學生月報酬為1000~2000元。86.36%的企業為學生購買了意外傷害保險,其余企業則為學生購買了工傷保險等其他險種。
本次調研有14家企業實習生少于30人,最少的企業實習人數是10人。與此同時,43.39%的學生在學校所在市實習,廣西區內占25.56%,廣西區外占31.05%。學生實習單位比較分散。
在實習期間,班主任每月通過QQ、微信、電話聯系或親自看望學生的次數:43.02%的學生選擇1~2次;28.8%的學生選擇次數為0;選擇3~4次的學生有12.34%,選擇4次以上的有15.84%。學生能安心實習的主要原因:第一項是實習單位領導關心,占42.64%;第二項是班主任經常耐心教育,強調實習紀律,占40.15%;第三項是帶隊教師能夠認真管理,占21.45%。
在安排實習前,各學校要盡可能通過集中定點實習、合理安排實習點人數、不定期派駐教師指導、班主任密切聯系學生等措施保障實習管理效果,但分散式的學生實習存在校、企、生三方溝通不及時、聯系不到位、效率低等問題,實習指導與管理難度很大。因此,解決學生實習管理的實時性與及時性尤為重要,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平臺,加強實習過程的適時指導與實時監督,通過院校、企業、班主任、學校就業指導辦公室等多部門合作聯動,緩解管理及安全隱患的壓力,進一步解決學生工作紀律渙散、情緒不穩定的問題,保證實習質量。
(二)實習管理方式相對落后,需要進一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學生從學校到企業實習,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校、教師對于學生的管理由直接變為間接,聯系方式只有電話或QQ、微信,不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實習狀況,也不利于校內指導教師與企業溝通,使教師無法客觀評價與考核學生的實習過程。
調研結果顯示,使用App對學生進行實習管理的企業僅占27.27%,學校占40.91%,72.73%的企業和59.09%的學校未使用信息化手段進行管理。而使用或尚未使用App的企業認為目前的實習管理平臺功能模塊完全可以滿足管理需求的有3家,占13.64%;希望使用實習管理App進行實習管理的企業達19家、學校有18家,總占比81.82%。顯而易見,校企都希望通過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能,信息化手段對于實習管理有著推動作用。
在《實施細則》的具體指導下,學生實習管理信息化有待探索與實踐,特別是在實習指導、考核評價、信息化管理方面。梳理學生實習過程中的工作、監控體系及出現的問題,借助信息化手段,從實習方式、實習組織、實習管理、實習考核、實習安全五個方面構建學生實習管理平臺,進而完善團隊、制度、信息化平臺、資源及評價體系建設。此外,還可增加定位管理功能,把學生實習信息接入學院數據共享中心,以改進平臺評價體系。
(三)校企同責培養,加快推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進程
企業最看重的是實習生的職業素養,占所調研企業的81.82%。企業考核評價實習生的首要因素是工作態度,占所調研企業的81.82%。企業認為實習管理最難的是學生盲目離職,占所調研企業的72.73%;其次是工作紀律,占所調研企業的27.27%。通過分析可知,面對新的環境與角色,學生多會出現不適應、產生工作壓力的情況,而學校指導教師又不能及時有效進行心理疏導和指導幫助,這也是造成學生離職的原因之一。
學校與企業的溝通交流不充分,不能深度解析企業的用人需求與管理標準,在人才培養上無法做到無縫鏈接,放松了實習過程的指導教育與思政工作,進而導致校企合作脫節。各院校使用的學生校外實習管理平臺多為學校單方或聯合第三方技術公司開發構建,設置信息發布、資料上傳、定位簽到、數據收集匯總、總結評價等基本功能,因構建過程中缺少企業的主動參與,存在校企合作深度不夠、系統框架看似全面卻不實用、評價機制不完善且滯后等不足,沒有真正做到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與有效管理。因此,要實現校企協同管理,雙方首先要加強聯系,借助“互聯網+教育”的信息技術優勢,共同構建實習管理平臺,為校企協同、產教融合架起橋梁。此外,還要注重產業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強化校企協同育人,將學校與企業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模式融入產業經濟發展與生產建設過程中,參與實習過程指導、實習考核評價;學校要充分結合企業生產、管理與發展的實際開展教育教學、實習指導與管理工作,加強與企業的聯系與深度合作。
(四)實習管理App平臺的架構功能要實用好用
用人企業認為使用App進行實習管理較傳統方式有優勢的前三個為:一是交流互動方便,占72.73%;二是預警監控到位,占63.64%;三是操作使用便捷與查詢統計功能完善,占59.09%。
目前,很多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還處于初步階段,使用的系統平臺存在缺乏理性系統設計、不能較好滿足校企雙方對學生實習管理需求的問題。企業希望實現的功能為管理監控(實習管理、上傳下載、數據維護、考勤簽到、GPS定位),占90.91%;交流反饋(通知公告、咨詢回復、即時通信、在線交流、工資查詢),占81.82%;指導培訓(崗前培訓、上崗培訓、安全教育、心理輔導),占77.27%;評價鑒定(實習評分、實習考核評價),占59.09%。由此可見,學生安全問題永遠是校企雙方最重視的環節,其次是信息反饋的及時性。
學校對實習管理App的功能要求為:系統穩定,界面簡單易操作,功能實用,便于監控安全、溝通指導、實習管理、匯集資料;要有學生每日安全日報項(可以定位)、每月自評項;考核評價方面要有學生自評項、企業評價項、實習管理教師或班主任評價項,以及職業指導、思想教育項。學生可以在平臺考勤簽到,上傳實習日志、實習周報、實習總結,校企、教師與家長可以在平臺實現密切聯系,時刻關注學生實習狀態。
校企合作管理實習、教師實習指導與教育、實習質量監督與考核都需要科學、有效的管理方式與平臺。因此,實習管理App平臺的業務流程需要包括:基礎信息管理、實習計劃管理、實習課程管理、實習過程管理、考核評價管理和系統數據管理,平臺使用對象要涵蓋學生、校內指導教師、企業指導教師、實習管理人員、系統管理人員和家長。只有具備以上要素的實習管理平臺才能促進校企合作深度發展,有效培養技能人才。
(五)以校企為主,多元模式協同管理,合力實現實習管理目標
現有的信息管理平臺使用角色有雙方(學校、企業)共管、三方(學校、企業、學生)合作、五位(學校、教師、企業、學生、家長)一體等管理模式。經調查,使用或尚未使用App的企業認為目前的實習管理平臺功能模塊完全可以滿足管理需求的僅占13.64%。如何才能使實習管理得到進一步優化?這就需要根據實習管理的業務需要、工作流程及工作職責進行角色劃分,科學設置使用對象。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職業院校實際情況,初步確定系統的總體需求及運行模式。
第一,安全需求。這是信息管理平臺架構設計要滿足的第一要素。學生安全涉及交互溝通的順暢度、解決問題的時效性,因此,基于大數據的診斷與預警需求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功能需求。要求總體架構設計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方向。對學生的實習管理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化校企協同育人,將職業精神養成教育貫穿于學生實習全過程,做到將實習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全面落實到位。
第三,業務需求。要明確角色劃分,學校管理部門可細分出系統技術管理員和實習工作管理員,系統技術管理員權限最大,對平臺進行統一操作、維護、管理;實習工作管理員對師生實習過程進行統一管理,也可將此兩種角色合二為一;實習主要參與對象有校內指導教師(班主任或實習駐廠教師)、企業指導教師(企業指派人員)、實習學生及學生家長。根據職業院校實習流程,結合校企合作實際,最終確定“七位一體”角色劃分與對應關聯(見圖1),使實習管理平臺的系統角色劃分與學生校外實習管理規定相符合、相適應。
第四,設計需求。根據實際情況,可采用漸增型開發方法分階段實現設計開發目標,降低開發成本,優化軟件生存周期。首先完成軟件結構的設計,其次確定系統的模塊及模塊之間的關系,并主動尋求與軟件公司的合作,共同推進技術開發進程,以滿足關鍵需求和實現核心功能為基礎,根據設計目標,分兩個階段逐步完成軟件開發與應用。
綜上所述,通過實習管理平臺可以實現對學生全方位、全過程的管理,從實習前的企業宣講,到實習過程中日志、周記、月報的提交到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再到實習結束的總結提交,在學生實習過程中實行個性化實習指導,運用集中化過程監控,幫助學校、企業共同管理學生,家長參與指導學生,實現全員化立德樹人,有效解決實習目標不清晰、實習指導不得力、實習內容缺乏有效載體、監控手段滯后及實習過程思政工作缺位等問題,實現學校實習管理模式全程信息化與多元化,形成實習管理多贏局面。
參考文獻:
[1]周巧軍,徐嘯濤.基于“互聯網+”的學生頂崗實習管理平臺的開發與應用[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7(6).
[2]任薇.中職學校學生頂崗實習管理研究——以昆明市財經商貿學校為例[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8.
[3]鐘修仁,鄭超文.中職生實習指導信息化管理平臺構建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2019(12).
(作者單位:桂林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