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乾 侯霍 玉 路煒峰
關鍵詞:新媒體數字藝術;博物館;展陳設計
中圖分類號:G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1)12-0110-02
博物館是面向大眾開放的機構,是國家對自然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平臺,也是大眾認知國家歷史脈絡的重要平臺。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下,傳統博物館如果要繼續實現歷史文化的傳遞和普及教育的目的,就需要突破傳統的博物館思想。
1新媒體數字藝術概述
新媒體數字藝術在博物館展陳設計中的應用,必定需要新媒體數字藝術的理論框架支撐,所以對新媒體數字藝術理論的理解必不可少。宮林曾在《新媒體藝術》指出,“新媒體藝術是以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為基礎,以數字化為傳播媒介,以數字電子設備為創作和展示媒介,運用視覺語言表達藝術家思想和觀念的當代藝術”[1]。孫楚格、周越的論文《新媒體藝術影響下的博物館展陳設計研究》指出,“新媒體數字藝術是在全新的媒介基礎上產生的新的藝術形式,由互聯網等網絡電子設備創作出來的虛擬藝術”[2]。新媒體數字藝術打破了傳統與現代、藝術與科技的界限,其中包含了交互性、科技性、體驗性、綜合性。梁辰浩的論文《新媒體背景下博物館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與變革》指出,“新媒體數字藝術是一種人機交互式的媒體”[3]。新媒體數字藝術的優勢是能夠在同一時間對不同的信息進行獲取、儲存、組織及合成,新媒體數字藝術可以綜合處理控制不同的信息,按照受眾的要求以新媒體數字形式展現出來,同時激發受眾的不同感官。通過對上述文獻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新媒體數字藝術的媒介形態包含數字媒體藝術、交互藝術、網絡藝術、虛擬現實藝術等。同時對上述媒介形態運用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形式服從內容”的原則,達到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統一。
2博物館展陳設計的現狀
博物館是傳承和保護自然與人類文明重要的公共機構,是歷史與現在銜接的重要橋梁。傳統博物館以人文研究、教育、保護、收藏等方面體現博物館價值,以文物欣賞、文化傳承作為使命與職責。傳統的模式致使展品單一、形式古板、缺乏趣味性,不能真實有效地滿足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岳娜的《智慧博物館讓文物資源“活”起來》提出,“在博物館建設和展陳上面要突出特色,不要‘千館一面’”[4]。相對于我國而言,文物資源眾多,但相當一部分文物資源位于偏遠地區,文物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整理,造成文物資源缺乏保護的困境。于麗娜、董連元《淺談“互聯網+”模式下的虛擬博物館建設》指出,傳統博物館具有陳列展覽、教育等多種社會功能,但傳統博物館對于文物展示模式較為單一,在展示空間上面也存在一定的限制[5]。劉夢的《高校博物館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探索實踐》指出,“一是傳統博物館在展陳上面中規中矩,缺乏趣味性;二是缺乏創新的文化輸出,文物展示呈現的方式較為單一,缺少觀眾與文物的互動,使觀眾對文物產生距離感;三是博物館的宣傳推廣難度大,由于博物館的特殊性,采取商業化的推廣手段進行宣傳是不可取的,同時由于博物館本身的特殊性,其受眾相對較少,使得博物館在推廣與宣傳中產生了一定的困難”。通過上述文章可以看出,博物館有別于其他商業性機構,作為社會公共機構,是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就目前博物館現狀而言,其達到了研究、保護的目的,但并未真正地滿足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人們應該立足于當下,深入研究在博物館中如何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如何創新博物館展陳設計的方式,讓沉睡的博物館資源“活”起來,讓傳統文化與文物資源在新時代的發展中獲得新生。
3新媒體數字藝術在博物館展陳設計中的應用意義
隨著新媒體數字藝術的發展,博物館展陳方式變得多樣化。李睿的《數字交互展示技術在博物館的應用研究》指出,“新媒體數字技術是一種綜合性的展示媒介,通過對文物信息的收集與整合,可以更加直觀、形象的傳達文物的詳細信息”[6]。林丹的《數字媒體技術在展覽展示空間中的應用――以上海世博會沙特館為例》指出,“數字媒體技術利用自身多種技術優勢創造出豐富的展覽展示空間、沉浸式體驗空間,并改善傳統空間中展覽場地的局限、展品展示的單調”[7];溫京博、馬寶霞的《數字時代的博物館情景體驗》指出,“新媒體數字技術通過對動態影像與實體展品巧妙融合,以及逼真的現場情景設計,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受”[8]。因此,新媒體數字藝術在博物館中的運用打破了博物館展陳缺乏趣味性的僵局,以情景化的方式配合展品的呈現,讓沉睡的文物藏品活起來、動起來,使展覽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同時,新媒體數字藝術打造的虛實結合的展示情景,不僅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也更有利于觀眾對知識的吸收和轉化。
4新媒體數字藝術在博物館展陳設計中的應用思路
4.1展陳思維的多元化――“觀念性”
新媒體數字藝術發展速度迅猛,是因為受眾角色的轉變,由原本的欣賞者轉變成參與者,這種觀念上的巨大變化帶動了觀眾對于新媒體數字藝術的熱忱。新媒體數字藝術基于信息技術可以跨越時間、空間上的界限,具有極高的自由度,為新媒體數字藝術的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博物館中傳統的、單一的展陳方式由于數字媒體的加入變得多元,信息交互下的觀念轉變為現實中的展陳空間綜合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靈感。因此,將新媒體數字藝術引入博物館展陳空間,不僅可以活躍空間氛圍,豐富空間屬性,也影響著觀眾的藝術觀念。博物館展陳設計應將目光轉向時代性與藝術性,選用對應的數字媒體技術,以豐富展出空間,提高觀者體驗。
4.2展陳方式的多樣化——“科技性”
“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Reality)主要通過VR、AI、數字繪畫等線上展覽作為表達陣地,隨著科技的發展,形成了全新的表達形式,為創新帶來前所未有的‘解放’”[9]。展陳空間不再拘泥于實體空間,虛擬環境中所構造的物體可以伴隨位置的變化而變化,形成虛擬現實的靈境之地。虛擬現實技術最早應用在科幻電影與游戲中,形成了“VR”與“互動”兩者間的連接,完美的沖擊著受眾的視覺感官。近幾年,虛擬現實技術逐漸走向各大旅游空間、博物館空間及商業空間,不僅能擴大受眾面,也能更好地展示出產品信息。更能為受眾營造出“一人一廳”的既視感,可隨時隨地與展品進行深入“互動”。
4.3展陳方式的多元化藝術視覺表達―——“交互性”
在梁辰浩的《新媒體背景下博物館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與變革》指出,“隨著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利用視頻、網絡等多媒體方式展現展品內容,以及模擬歷史事件發生時的場景。利用三維建模技術(MAYA、3DSMAX、MUDBOX)模擬文物的面貌、光效、顏色等一系列變化”[3],在相對應的展陳空間利用觸摸投屏技術將文物的360度全景模型呈現在觀眾面前,觀者可以使用觸摸屏與文物實現互動,在屏幕上展示出相應的歷史資料與問答板塊,可以讓觀者更深刻地了解展品,實現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可以提升觀眾對博物館文化和內涵的體驗與理解。孫楚格、周越的《新媒體藝術影響下的博物館展示陳列設計研究》指出,“博物館數字展示陳列不只是文物的展示,同時也是數字圖像、多媒體、全息投影等數字應用技術的發展”[2]。數字技術是表現手法,不能脫離適當的語境,直切主題適當的表達,應讓觀眾多維度、立體化地了解文物價值。徐旸、梁驍、杜靜怡的《新媒體藝術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的運用――以華中農業大學博物館新媒體設計項目為例》指出,“新媒體數字藝術的技術性在博物館展示陳列設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0]。隨著時代的發展,博物館的展陳設計從之前單一的實物或平面展板展示,逐漸發展成以新媒體數字藝術為引領,以交互式、沉浸式、多維度的綜合體驗為設計方向,進行設計探索和實踐。“交互式”的模式使傳統的文物展示方式得到革新,觀眾自身的加入提高了展覽的互動性,也刷新了原本枯燥的觀展體驗。
5總結
綜上所述:(1)新媒體數字藝術是數字時代博物館展陳設計的重要手段和媒介;(2)互聯網數字藝術的使用打破了傳統博物館在展陳時間、空間上的局限,將實體文物與虛擬空間相結合,共同為觀眾創造出全新的文物體驗;(3)在應用實踐中,“觀念性”“科技性”與“交互性”可以作為博物館展陳空間綜合設計的參考依據,為提高展陳質量、獲得預期的展覽效果提供幫助,也可作為分析評論展陳效果的參考依據,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