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香,都 一,楊翠霞
(大連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開篇,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鄉村振興戰略是“三農”工作的總指南,是滿足農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系統性、長期性重大工程。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以強化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建設為出目標,優化調整鄉村人口、產業、社會結構,凸顯農業農村發展中的重大結構性、趨勢性、轉折性變化。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帶動和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推動實現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因此,構建全方位、系統化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對于將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具體化,促使戰略落地生根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1~14]。
賈晉等[4]從“五位一體”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任務等方面,選取35個細化指標構建了“六化四率三治三風三維風”的指標體系,并對30個省鄉村振興發展水平實行了定量測度與比較分析。毛錦凰等[15]從鄉村振興戰略中選取了5項一級指標和26項二級指標,構建起省域層面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為各級政府制定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提供理論參考。張雪等[11]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為二級指標,并選擇15個三級指標和46個四級指標,構建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評價指標體系,運用2018年中國鄉村振興戰略智庫遼寧省106個村,分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現狀及面臨的挑戰。
本文在綜合近幾年對產業興旺、生活富裕評價指標的相關文獻,對產業興旺、生活富裕指標進行歸納總結,在借鑒相關指標研究的基礎上,拓展研究思路,構建出一套更為系統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
對鄉村振興評價指標的相關文獻進行研究,歸納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個類別層面。產業興旺居于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的首要地位,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經濟基礎。本研究對近些年產業興旺相關文獻的評價指標詳細內容進行匯總,具體內容見表1。
本研究采用頻數分析法對產業興旺評價指標的參考文獻進行分析,發現出現頻次在10以上的指標有(圖1):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農業機械化比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以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從圖可知,出現頻數最高的是農業機械化比重,而農業機械化水平是對機器(裝備)在農業中使用程度、作用大小和使用效果的一種表達和度量;它直接影響農業生產效率,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一環。出現次數相對較少的是農戶參加合作經濟組織率。總體來看,各項指標因素出現頻數差距不大。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主要目的,反映了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人為本”的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評價標準。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就是要通過振興鄉村社會經濟發展,讓農民過上生活富裕的生活。本研究對近些年生活富裕相關文獻的評價指進行匯總,具體內容見表2。

表1 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評價指標統計

圖1 產業興旺的評價指標出現高頻詞及頻數
本文采用頻數分析法對表2中出現頻數為7以上的指標進行統計,其結果見圖2。從圖2可知,出現頻數最高的評價指標為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這是國際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頻數較低為擁有私家車量和生活信息化覆蓋率,與頻數最高的相差15,這也與農村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有很大的關聯性。
本文通過頻次分析法系統的對鄉村振興戰略評價指標的產業興旺指標、生活富裕指標進行分析,全面客觀的歸納總結產業興旺、生活富裕指標中涉及的評價點,找出各指標的高頻詞出現次數,分析各項指標的聯系與差距,相對而言,是一個全面系統的評價體系,旨在為相關部門進行科學決策提供客觀依據。

圖2 生活富裕的評價指標出現高頻詞及頻數
在“十四五”時期以至于以后的鄉村發展實踐中,本文所闡述的產業興旺指標和生活富裕指標體系可以用于深入分析和評價鄉村振興戰略的動態發展變化。針對產業興旺,本文整理出出現頻數最高的是農業機械化比重,它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一環。同時,應充分利用農業特色產業與資源優勢,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評價體系,實現產業興旺。針對生活富裕,加快補齊農村民生短板,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民生需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新的情況也會相繼出現,需要根據現實基礎對評價指標進行細微的調整,與時俱進,有助于更全面、客觀地了解鄉村發展實際,推動相關政策的制定與調整,從而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

表2 鄉村振興中生活富裕評價指標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