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瑛,葛 成
(1.甘肅省山丹縣濕地保護站,甘肅 山丹 734100;2.甘肅省山丹縣林業技術工作站,甘肅 山丹 734100)
生物防治技術主要包括以蟲治蟲和以菌治蟲,用于保護和利用自然界的害蟲,控制其繁殖,抑制害蟲分泌性激素,防止生物受到病蟲災害的破壞[1]。隨著我國林業不斷地發展,新造林面積不斷增大,為了保證樹木的成活率,減輕林木病蟲災害成了研究的重點發展方向。防治技術可從廣義與狹義兩個方向進行理解,狹義上的生物防治技術主要采用生物措施,除治危害高大林木的病蟲。廣義上的防治是指綜合利用多種生物技術,對高大林木的蟲害進行預防或是除治。隨著化學農藥與林木環境間的矛盾日益激烈,在高大林木病蟲害治理中運用生物防治技術已經成為當今的研究熱點。在病蟲害治理中運用防治技術,能夠有效地平衡病蟲以及病蟲天敵之間的關系[2]。國外運用生物防治技術起步較早,在昆蟲學發展下,運用不同的參數分析法,調整不同生物防治技術的力度,已在病蟲災害治理中形成了有效模式。國內雖在高大林木中運用生物防治技術起步較晚,但現今能夠根據病蟲生命表參數值,分析得到病蟲天敵的生存條件以及繁殖效率,在應用形式上趨于成熟化。
試驗區選用某地白樺林木區,根據林區的地理位置,以林區的中心點為標準劃分點,選取東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的林區作為5個試驗區。結合高大林木所處的地理位置、天氣氣候以及自然環境為變量因素,綜合考量林木的外部影響因素[3]。林木場地1設定生物防治試驗林木間的距離為4~5 m,選用長勢一致、樹齡為5年的高大林木樣本。林木場地2設定林木樣本間距在2~3 m之間,選用樹齡為4年且長勢一致的高大林木。林木試驗區3設定林木樣本間的距離在3~4 m之間,樹齡在3年左右且長勢基本一致的高大林木。林木試驗區4設定林木間的距離為1~2 m之間,樹齡在2年左右且長勢一致的高大林木。林木長度5設定林木間的距離為5~6 m,樹齡在1年左右且高大林木的長勢一致。
試驗材料選用生物性的試劑以及物理性的病蟲害供試誘捕器作為實驗試劑,詳細的試驗材料參數如表1所示。
使用表1所示參數的試驗試劑與試驗器材,根據不同試劑與器材的適用環境制定不同的試驗方法。
首先從設置的5個高大林木場地內選用林木試驗區1與林木試驗區2作為試驗場所,并設置監測點。其次在選定的處理區內、相同時間間隔下,選用50 mL的性信息素噴射于高大林木上,用于抑制病蟲繁殖。待性信息素噴灑半個月之后,將植物性農藥氟啶蟲胺腈稀釋50倍,噴射在試驗選中的高大林木上。根據對角線選取法,噴灑殺蟲試劑后,選取試驗對角線的林木作為對比,每隔3 d統計高大林木上的病蟲數量,設定調查時長為60 d。
在林木試驗區3與林木試驗區4內,每棵高大林木上設置一個三角形誘捕器,誘捕器內安置兩個性誘惑芯,設定誘惑芯的更換時間為15 d,不同林木間的誘捕器相距5 m,設定病蟲數量的統計周期為7 d。然后劃定剩余區域內的林木每隔50 m2懸掛一個誘殺器,在病蟲羽化前開始調查。
林木試驗區5,則采用不同菌類組合噴灑并灌根[4],高大林木根部采用地衣芽抱桿菌、角質芽抱桿菌、健霉菌和稀有放線菌混合的方式灌根,以灌溉時間為基礎點,測量該試驗區域內林木的生長情況。
運用Excel表格整理不同試驗區域內高大林木的數據后,采用SPSS軟件分析數據中的顯著性[5],運用Vision制作圖像。
為了保證試驗結果的準確,選用場地內某樹梢的病蟲成蟲數量為單位病蟲數值,取所有樹梢上病蟲成蟲的平均值,試驗區1與試驗區2在4月下旬至6月末統計得到單梢病蟲成蟲的數量變化如圖1所示。

圖1 病蟲成蟲數量
根據圖1統計得到的病蟲成蟲數量結果,以試驗區林木對角線處的林木作為對比組,由病蟲成蟲數量結果可知,以單梢上的成蟲病蟲數量為對比指標,未使用生物防治技術的林木上病蟲的數量要明顯多于使用生物防治技術的。調查日期從5月6日起,病蟲成蟲的數量呈直線上升的趨勢,數量達到一個最高峰,在5月20日后,在病蟲天敵的作用下,對照組的林木病蟲數量開始逐步下降。對于實驗組來講,生物防治技術干擾了病蟲正常繁殖的過程,但隨著時間推移,試驗區內樹木的病蟲成蟲數量逐漸增加到20只左右,且在接下來的20 d內,病蟲成蟲的數量基本保持一個恒定值,由此可見,在該階段并未發生病蟲繁殖,生物防治技術在病蟲災害治理中效果較為明顯。
根據試驗區3與試驗區4的調查結果可得,生物防治技術下高大林木的病樹率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兩個試驗區高大林木病樹率結果可知,在兩個試驗區內分別選定50棵林木作為統計調查對象,待生物防治技術實施完畢后,試驗區3內嚴重病蟲害林木的數量為3,輕微病蟲害林木數量為2,病樹率數值控制在9.6%左右,防治效果較好。試驗區4內嚴重病蟲林木的數量為3,輕微病蟲林木數量為3,病樹率數值在11.9%,防治效果與試驗區3相比較弱,但是整體來看,在兩個試驗區運用生物防治技術均有明顯的改善。

表2 試驗區林木病樹率結果
試驗區5內,采用樹齡為1年的林木作為試驗對象,根據不同真菌噴灑灌根的結果,在春季測量林木的樹梢長度、樹梢粗度,并以此為生長記錄點,到秋季同樣測量相同林木的樹梢長度以及粗度,對比應用了生物防治技術后,高大林木的生長效率,生長率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林木生長率結果
根據表3所示的各項高大林木樹梢長度與樹梢粗度數值,以春季和秋季數值差除以時間作為林木的生長效率,根據上述各項計算結果可知,在真菌噴灑灌根處理下,林木的長度生長速度每個月增長2 cm,粗度每個月增長0.2 cm。由此可見,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能夠促進樹齡小的林木增長。綜合上述分析可知,在實際高大林木病蟲害治理中應用生物防治技術,不僅能夠有效的控制病蟲對林木產生危害,還會對林木的正常生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傳統式農藥治理方法為林場環境帶來了很大的污染,我國對林木病蟲害的治理工作力度不斷加強,此次研究生物防治技術在病蟲害治理中應用,經過試驗分析了生物防治技術對病蟲成蟲數量、林木病樹率、生長效率的作用,充分證明了該方法不僅有效地控制了蟲害治理時帶來的環境污染,還抑制了病蟲害對林木產生的破壞。能夠為今后研究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此次研究雖然取得一些成果,但仍有不完善之處,如此次研究針對的是白樺樹這一單一林木種類,未來將詳細研究不同種類的高大林木的病蟲害治理情況,為高大林木蟲害治理提供更多的實踐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