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超勤
(甘肅太統一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甘肅 平涼 744000)
落葉松球蚜是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的一種較為常見的害蟲,作為一種轉主寄生性昆蟲,屬于半翅目球蚜科,通常要通過兩個寄主才能實現一個生活周期,第一寄主是云杉,第二寄主是落葉松。落葉松球蚜完成一個完整的生活史需要2年,是多型態昆蟲,包括各個不同的蟲型,其蟲型有干母 、癭蚜、偽干母、性母、橋蚜、有性蚜 6種蟲型。在第一寄主(云杉)上,有性蚜所產的受精卵于8月初開始孵化,孵出的干母若蟲,9月初即在云杉芽上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越冬若蟲開始活動、脫皮,體迅速增大,體上分泌物由少變多,經兩次蛻皮后即長成無翅型干母成蟲。6月上旬干母產的卵孵化出若蟲。由于干母的危害刺激,形成蟲癭,若蟲就在癭內危害。早癭小型,球狀,長約15 mm,初形成時淡綠色,后呈淡紫色,逐漸變乳白色,開裂線,呈粉紅色,癭室排列無規則。8月初蟲癭開裂,中旬開裂盛期,具翅芽的若蟲爬出癭外,脫皮羽化為有翅癭蚜,遷飛到第二寄主落葉松上,營孤雌生殖。癭蚜所產的卵于8月中旬前后孵化,9月中旬開始進入越冬狀態。翌年4月下旬,越冬的偽干母若蟲開始活動,經脫皮3次,即為偽干母成蟲,5月上旬產卵。一部分卵5月末羽化成具翅的性母,遷回到云杉上。另一部分為無翅的僑蚜,留在落葉松上,每年可發生4~5代,是危害落葉松的重要階段。
甘肅太統一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區落葉松總面積4902畝,全部為人工純林,樹齡全部為幼齡林。2015~2018年以來,通過不斷的監測預報和調查發現,落葉松球蚜在林區危害嚴重,發生面積占保護區人工落葉松總面積85%以上,危害程度達到中度以上。球蚜繁殖速度快,數量多,吸吮落葉松針葉和枝梢的汁液十分嚴重,并不斷產生下一代幼蟲,危害時分泌出白色蜜露包滿了整個枝葉,同時非常容易引起煤煙病的發生,影響光合作用,使針葉提前干枯或脫落,當年生的嫩梢、幼芽變短或停止生長,削弱樹勢,降低林分生長量(圖1)。

圖1 落葉松球蚜發生現狀
落葉松球蚜屬同翅目(Homoptera )球蚜科(Adelgidae),是本區采集觀察到取食落葉松的昆蟲當中一種同翅目昆蟲。落葉松球蚜發生大面積危害的主要原因是落葉松林區周圍栽植了少量人工林云杉,此為落葉松球蚜的第一寄主,同時落葉松林全部為90年代栽植的人工純林,加之近年來春季雨水較多,溫度回升較早,落葉松球蚜大量快速繁殖生長,對落葉松林發生危害。
落葉松球蚜生活史復雜,形態多,世代交錯,繁殖力強,速度快,既有無性孤雌繁殖,又有有性繁殖。停育型僑蚜和偽干母生活在落葉松上 ,長期處于休眠狀態,防治特別困難,但是進育型僑蚜產卵孵化的若蟲抗藥性弱,可用化學藥劑方法防治。2014年5月中至6月上旬,保護局對落葉松林分落葉松球蚜防治,采取了人工施放1.2%苦參堿煙劑的化學防治方法進行了防治,對輕度危害的落葉松林分每公頃按5筒施放,中等危害的落葉松林分每公頃按10筒施放,嚴重危害的落葉松林分每公頃按15筒施放。在秋季驗收時防治效果不太顯著,主要原因:一是保護區落葉松林分郁閉度不夠大,二是林分不夠集中,三是落葉松林地海拔相對較高,林區風力較大,以上的原因導致苦參堿煙劑擴散太快,沒有足夠的時間殺死落葉松球蚜。
為了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維護太統一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森林資源的安全,維護保護區生態平衡,發揮森林資源在保護區內的主導作用,根據《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及公益林建設的有關要求,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貫徹“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方針,結合保護區所處地理位置、管理范圍、資源分布、區域地理環境等實際情況,為了盡快防止球蚜對保護區落葉松林造成更大的危害,2018~2019年保護區積極爭取了森林病蟲害防治項目,在前幾年防治經驗技術的基礎上,積極采取新的防治技術進行了有效防治(圖2)。

圖2 落葉松球蚜人工苦參堿乳油劑藥物噴施防治
一是堅持生態主體效益優先,生態、社會與經濟效益兼顧的原則;二是堅持統一規劃,相對集中,規模治理,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原則;三是堅持綜合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原則;四是堅持精心設計,科學安排,方便操作,質量第一的原則;五是 堅持在保證防治工程質量及防治效果的前提下節約建設資金的原則。
落葉松林分球蚜防治時間為5月上旬~6月中旬,在第一代和第二代球蚜孵化盛期,采用人工噴施0.3%苦參堿乳油劑1000~1500倍液的方式進行防治。
對落葉松球蚜危害程度為中度的落葉松林地防治,按每畝噴施0.3%的苦參堿乳油劑660 g左右的劑量進行稀釋噴施。
防治落葉松球蚜采購的防治器械為背負充電式噴霧器、長噴管、高壓噴槍、拉水車、防護頭罩等。
落葉松球蚜人工噴施防治注意事項主要有以下6項:一是要組建專業的防治隊伍,在防治前要做好噴施技術要領、安全措施等方面的培訓,特別是個人安全措施方面要做到位,每次噴施結束要及時洗手洗臉,防止人員中毒;二是專業技術人員要全程進行現場施工、監測、記錄,及時進行現場指導、監督、監測分析及效果評價。三是要把握好最佳防治期,防治的時間不能太早,必須要等到第一代和第二代球蚜孵化盛期,枝葉上出現明顯的球蚜分泌出的白色蜜露時噴施藥物才能徹底殺死球蚜。在實際防治過程中有一個小班因為噴施藥物太早,球蚜還沒有進入孵化盛期,分泌出的白色蜜露不明顯,結果球蚜沒有全部殺死,秋季驗收時這個小班還有少量落葉松球蚜在發生危害;四是每天的防治時間為上午7時30分至11時,下午3時至6時30分,中午11時至3時太陽直射氣溫過高不宜噴施;五是防治要對落葉松林區周圍的云杉同時噴施防治,在第一遍噴施過后一周進行一次檢查,防治不到位的地方要進行補防,直至球蚜全部殺死,樹枝上沒有分泌出的白色蜜露;六是要向周圍群眾普及學習宣傳森林病蟲害防治知識,使周圍群眾不斷提高認識,達到群防群治的目的,可制作森林病蟲害防治知識圖冊向社區居民入戶發放學習宣傳等。
保護區人工落葉松球蚜危害經過2018~2019年2年的連續防治,取得了顯著的防治效果。經甘肅省林檢局組成的專家組驗收,防治區落葉松發生危害的葉面比蠟度為40%~45%,危害程度為中度,防治后的蟲口減退率為96.6%,防治效果達到95%以上,球蚜危害率降低到5%以下,防治時間選擇準確,防治效果都達到了設計標準要求,工程質量優良。經評估驗收,由于本次防治使用的是生物農藥,對天敵的減退率為4%,農藥對環境的影響小,對環境無污染。項目使用方法得當,組織得力,使防治后的落葉松長勢健康旺盛,產生了明顯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圖3)。

圖3 落葉松球蚜防治后效果
目前落葉松球蚜的防治方式主要有3種,一是保護和利用天敵,蚜蟲捕食性天敵有飄蟲、步甲、草嶺、食蚜蠅、螳螂等,寄生性天敵有蚜蟲峰、小蜂、細峰等。自然界對蚜蟲起抑制作用的主要是飄蟲,如異色飄蟲(Harmoniaaxyridis(Pallas))、七星飄蟲(Coccinellaseptempuctata L.)、龜文飄蟲(Propylaeajaponica(Thunberg))等。二是造林時避免和云杉混栽,加強撫育管理,增強樹勢,減少危害。三是用化學藥劑防治。隴東黃土高原地區生長的落葉松林分基本全部是人工林,對發生危害的落葉松球蚜危害,采用化學藥劑防治,采取人工噴施0.3%苦參堿乳油劑1000~1500倍液的方式進行防治,并選擇最佳的防治期,可取得快速高效的防治效果。此防治方法適合于交通便利、林分集中、落葉松球蚜危害程度比較嚴重的落葉松林分。
落葉松球蚜主要對落葉松幼樹以及落葉松人工幼林產生危害,嚴重制約了落葉松的生長速度,導致落葉松針葉短小、枝丫生長量銳減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林分生長量。據相關調查顯示,落葉松球蚜蟲害的發生與這一地區的林分結構及氣候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如果爆發的蟲害范圍較為廣泛,危害程度嚴重,不能及時有效防治,則會對林分的生長產生較大影響。因此,總結出高效的防治技術,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進行有效防治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