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曄平
(廈門市翔安區農林水技術推廣中心,福建 廈門 361102)
石斑魚是中國南方地區常見的一種魚類。隨著石斑魚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石斑魚養殖過程中開始頻繁出現各種病害,給石斑魚的養殖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1]。近幾年,由溶藻弧菌造成的大黃魚、卵形鯧鲹、紅笛鯛死亡問題被大肆報道[2~5],一旦病發,會直接導致石斑魚死亡。因此,現階段養殖戶需要做好溶藻弧菌的有效防治[6~9]。
在實驗當中,運用西藥以及復方中草藥以體外抑菌方式對溶藻弧菌進行抑制,研究當中發現,白芍、訶子、甘草各為60 mg/mL ,三者之間的組合形成復方中草藥能夠對菌圈直徑進行有效抑制,直徑為(25.79±0.98) mm。同時研究當中發現,將中西藥和復方中草藥之間進行聯合使用,能夠使治療獲得較明顯效果,這一發現能夠為中西藥與復方中草藥之間連用的深入探究奠定良好基礎,也能為防治石斑魚方面溶藻弧菌提供有效理論依據。
2.1.1 供試菌種
對于溶藻弧菌來講,實驗中使用的菌液提供者為集美大學隸屬水產學院,也是國家海洋局漁用相關中心實驗室。溶藻弧菌在培養時需運用LB液體,基于28 ℃下作用下,恒溫培養8~12 h,才能在患病的石斑魚身上提取出長期的菌液。然后對磷酸鹽緩沖液進行使用,菌液OD值應為0.5 ,實際含菌量達到108CFU/mL,放置冰箱中保存,注意,冰箱的溫度必須控制在4 ℃左右。
2.1.2 體外抑菌實驗復方三聯中草藥的制備
實驗過程中,復方中草藥當中配方一、配方二、配方三的白芍、訶子、甘草比例為1.3∶0.9∶0.9、0.9∶1.2∶1.0、1∶ 1∶1。在此過程中,需使用無菌蒸餾水,將中草藥配方制成的顆粒在蒸餾水當中加入,保證顆粒在水腫全部溶解,在玻璃管中放入中草藥,然后將其放置在燒杯當中,燒杯中盛有沸水,對燒杯進行隔水加熱,加熱時間為0.5 h,進而使中草藥溶液在濃度上逐漸由200 mg/mL達到240 mg/mL。
2.1.3 復方三聯中草藥測定溶藻弧菌實際體外抑菌活性
實驗中運用牛津杯法針對溶藻弧菌實際活性進行測定。將LB培養基倒入,培養基為固體,劑量為10 mL,狀態為滅菌之后,在其達到凝固狀態下,使用鑷子將牛津杯放入到培養基當中,放置時需間隔一段距離,每次放置4個,確保牛奶在培養基當中充分浸入。對溶藻弧菌進行稀釋,使其被稀釋到108CFU/mL,然后使用移液槍將菌懸液在平板上滴入,劑量為0.1 mL,使其滴入時在平板上均勻涂抹。在此之后,針對實驗數據最終結果進行計算,并將其平均值計算出來,判斷時可以將抑菌圈直徑具體大小作為依據,借此了解抑菌能力的強或弱。
2.2.1 藥材
實驗當中使用藥材主要有白芍、訶子、甘草等,藥材均在連福堂藥店購買,位置為廈門。
具體做法:首先需要將飼料原料進行粉碎,然后用孔徑180 μm篩絹進行顆粒物的過篩,保證各飼料被充分均勻混合在一。其次使用SLX-80型擠壓機將其制作為直徑1.0 mm的顆粒餌料,保證其在45 ℃下烘干,烘干結束之后將顆粒裝袋,并對其進行密封,密封之后將其置于冰箱當中保存,溫度為-18 ℃。
2.2.2 攻毒與不同配藥治療石斑魚方面的溶藻弧菌病
本文進行攻毒實驗之前,需將溶藻弧菌在斜帶石斑魚胸腔當中注射,確保注射之后魚患有此病概率達到80%,但是魚沒有出現死亡問題,然后提取實驗獲得的菌液濃度。本文實驗使用的石斑魚均為福建漳浦某養殖場購買的斜帶石斑魚,魚體長度均為(11 ± 2) cm,購買的石斑魚被直接放置于1 t循環水中進行為期一周的養殖,直到魚體穩定后進行實驗。
本次實驗將石斑魚分為照組Ⅰ(投喂飼料,健康魚)、對照組Ⅱ(投喂飼料,病魚組)。
2.2.3 復方中草藥具體治療方案
實驗組中,可以進行分組,分別為實驗組Ⅰ、實驗組Ⅱ、實驗組Ⅲ,白芍、訶子、甘草在比例上分別為1.3∶0.9∶0.9、0.9∶1.2∶1.0、1.0∶1.0∶1.0,在此次實驗中,石斑魚均為攻毒魚,其在人為作用下受到了溶藻弧菌感染。
2.2.4 中藥西藥聯合使用治療
實驗組Ⅳ當中,飼料為白芍、訶子、恩諾沙星、甘草,比例為1.3∶ 0.9∶1.3∶ 0.9,實驗組Ⅴ當中,飼料為訶子、白芍、甘草、恩諾沙星,比例為0.9∶1.2∶0.9∶1.0,實驗組Ⅵ當中,飼料也為白芍、訶子、恩諾沙星、甘草,比例為1.0∶1.0∶1.0∶1.0。同時在生產過程中,應將治療中常用藥物對比做好,對對照組進行設置,對照組Ⅲ使用板黃散,濃度為2.2%,對照組Ⅳ使用大黃五倍子散,濃度為2.2%,為了使實驗數據最終的準確程度與真實程度得到保證,無論是對照組還是實驗組,都應保證實驗重復性,實驗需進行3次以上。實驗正式開始時,每天8:00和17:00,對照組與實驗組均需使用飼料對石斑魚進行投喂,投喂次數為1次,投入餌量應占據魚體實際質量的2%~3%,然后清除剩余餌量。同時每天都需進行換水,換水實際水量占據總體積的1/3,并每天觀察與記錄魚體,將斜帶石斑魚發病癥狀、存活情況、死亡情況等進行詳細登記,對于死亡魚來講,需將解剖研究做好,然后獲得魚體最終死亡率,在計算魚體最終死亡率時,可以使用如下公式,即:
RCM=[(NO-Nt)/NO]×100%
在公式當中NO為實驗最初石斑魚實際數量。Nt為實驗結束之后石斑魚的實際數量,檢測相關指標之后,需將各組存活率濟寧詳細記錄,實驗組當中仍有魚存活的狀態下,需將上述投喂方式作為依據對魚進行繼續投喂,一直到全部魚體死亡。本文主要是將第一尾魚死亡時間,50%魚確切死亡天數,以及魚體全部死亡天數進行記錄。
數據分析過程中運用SPSS17.0軟件,在此過程中需針對實驗當中獲得的數據結果統計和分析,針對實驗數據先運用單因素方差方式分析,然后運用均數加減標準差的形式對數據結果進行表示。
對于復方中草藥來講,在藥物水濃度影響下,容易出現分解情況,并且在分解之后中草藥配方二在藥效上與配方一和配方三相比在藥效上更強。為了針對藥物用量得到有效藥效評估,確保藥物在使用過程中發揮抑菌作用且獲得明顯抑菌效果。本文主要是針對復方中草藥當中的配方二進行詳細說明,經過一系列研究顯示,配方二在石斑魚方面溶藻弧菌治療中能夠獲得較為明顯效果。
攻毒40 d之后魚體死亡數量對比:就對照組來講,Ⅱ>Ⅳ>Ⅲ,就實驗組來講,Ⅲ>Ⅲ>Ⅱ>Ⅰ>Ⅴ>Ⅵ>Ⅳ,而照組Ⅲ大于實驗組Ⅲ,實驗組Ⅳ大于對照組Ⅰ,詳情如圖1所示。

圖1 投喂復方中草藥藥餌不同時間段實驗組魚對照組死亡情況
3.2.1 復方中草藥投喂組
本次實驗投喂復方中草藥的魚體中,實驗組Ⅰ、Ⅱ、Ⅲ均在注入菌懸液的8~12 d內呈現出死亡狀態,這個時間段只出現了一尾魚死亡。就病魚實際死亡數量來講,實驗組當中Ⅰ>Ⅲ>Ⅱ,對于Ⅱ來講,在對魚進行投喂時,使用的飼料為復方中草藥,將白芍、訶子、甘草加入了其中,比例上分別為1.3∶0.9∶0.9,實驗研究發現,復方中草藥在此比例中獲得的治療效果比較明顯。在運用常用藥進行治療時對照組Ⅳ、Ⅲ40 d當中的死亡率能夠分別占據95.00%、85.00%,總體來講,在死亡率方面與配方用藥相比更高。
3.2.2 中西藥聯用投喂組
實驗組Ⅳ、實驗組Ⅴ、實驗組Ⅵ、40 d當中,魚體的死亡率為15.00%、25.00%、28.00%,而Ⅳ魚體實際死亡率最低,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投入藥物對于魚病治療能夠獲得最好效果。運用生產常用藥過程中,對照Ⅳ、Ⅲ魚體實際死亡率為95.00%、85.00%,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實驗當中配方治療方式并未獲得較好治療效果。

表1 三種復方中草藥配方組合物在不同濃度下的抑菌情況
將中藥與西藥聯合加入魚飼料當中,運用于治療斜帶石斑魚,獲得的效果明顯,獲得的效果比對照組明顯更優,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西藥與復方中草藥聯合使用,使治療效果達到最優(表1)。
3.2.3 復方中草藥和中西藥聯合投喂75 d之后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的成活率對比
對照組與實驗組相比,40 d死亡率實驗組更低,詳情見表2。

表2 復方中草藥和中西藥聯合投喂75 d之后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的成活率對比
復方中草藥對于治療體外抑菌有著較好的效果。本文經過實驗研究,發現訶子、白芍、甘草比例為1∶1∶1,質量濃度200 mg/mL的藥物水溶液是最佳治療魚體疾病的配方,其在溶藻弧菌治療當中能夠獲得良好效果。上述研究當中顯示,在實施體外細菌抑制方面的實驗時,白芍、訶子、甘草在比例在1∶1∶1,且水溶液在質量濃度方面為200 mg/mL時能夠獲得的溶藻弧菌殺滅效果明顯,同時本次研究還運用了現場養殖方式,針對牙鲆、南方鲇、草魚、高體革運用了復方中草藥進行實驗,實驗當中發現運用復方中草藥能夠將尼羅羅非魚實際死亡率降低,促進魚體免疫力的提高,使魚體獲得快速成長,同時復方中草藥可以實現對黃顙當中的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進行有效治療,飼料當中將白芍、訶子、甘草等加入其中,能夠實現對斜帶石斑魚溶藻弧菌病的有效治療。
本文研究結果與前人研究結果類似,中草藥和西藥聯合運用于石斑魚魚病治療當中,能夠獲得最優治療效果,配方為白芍、訶子、恩諾沙星、甘草,比例為1.3∶0.9∶1.3∶0.9。可見,復方中草藥和中西藥聯用在治療細菌病害上面,有著很好的效果。因此,研究中草藥和西藥聯用對于治療抗菌性魚病有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