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暢 劉津
在完美市場經濟理論中,市場在“無形之手”的自發調節作用下可以實現一般均衡,達到帕累托效率。在帕累托最優狀態下,消費者實現了效用最大化,生產者獲得了最大化利益,供求雙方都無動力改變這種狀態,因為這是一種最優的狀態。市場機制就是“無形之手”的具體化形式之一(1)楊春學:《關于“無形之手”的經濟學解釋》,《經濟學動態》2005年第2期。,而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市場機制是市場機體內的競爭、供求、價格、利率、工資等要素之間互為因果、相互制約的聯系和作用”(2)韓志國,洪銀興,魏杰:《市場結構與市場機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2頁。,市場機制包括了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等(3)蕭成:《市場機制作用與理論的演變:西方市場機制的作用和理論發展的歷史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第12頁。呂萍,周濤,等:《土地城市化與價格機制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價格機制只是市場機制中諸多機制之一,這些機制相互聯系、相互配合,共同協調了市場主體的行動,實現了市場主體行動利益的最大化,使市場資源得到了最優配置。如果以完美市場經濟為參照系,那么,我們的經濟活動是在市場失靈的環境下進行的。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外部性、壟斷、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等是市場失靈的原因,“經濟人”總是在市場失靈的環境下根據有限的知識來采取獲得利益最大化的行動。但是,獲取利益最大化的行動總是在代價的約束下采取的,人們行動的代價有價格、時間、權利、資產、信譽等。因此,在現實經濟環境下,價格機制也只是協調人們實現最大化利益的諸多機制之一。
在完美市場經濟和現實市場經濟里,價格機制都只是協調人類追求利益最大化行動的機制之一,在市場機制中,除價格機制外的其他機制也發揮著協調人類獲得利益最大化的行動的作用。在此先不嚴謹地使用非價格機制來代表市場機制中除價格機制之外的機制,對非價格機制以及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嚴格定義與分類將在下文進行說明。市場的非價格機制在完美市場經濟和現實市場經濟中所包含的內容和作用是有差異的,因此,探索這些差異的來源以及產生的影響是本文的起點,分析市場的非價格機制如何實現市場主體行為的協調、獲得最大化利益則是本文的核心內容。此外,本文還需要回答以下三個問題:第一,什么是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第二,市場的非價格機制與其他機制是什么關系;第三,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分類與主要作用。
討論價格機制與非價格機制的關系,核心是要回答什么是非價格機制和市場的非價格機制、市場的非價格機制與市場的其他機制是什么關系以及市場的非價格機制如何分類,并且說明這些機制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機制”一詞起初是用來說明機器運轉的,隨著這個詞語在生物學、醫學中的廣泛使用,后來被引入經濟學當中。機制在說明機器運轉時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機器由哪些部分組成以及為什么由這些部分組成,二是機器是如何運轉的以及為何如此運轉。因此,思考機制問題需要對對象進行解剖,了解對象內部的結構,掌握內部結構之間的關系和機制的運作原理。
紀寶成認為, “所謂市場機制,其實就是價值規律通過市場而發揮出的調節經濟運轉的作用”(4)紀寶成:《市場機制與經濟改革》,《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85年第2期。;韓志國、洪銀興、魏杰認為, “市場機制是市場機體內的競爭、供求、價格、利率、工資等要素之間互為因果、相互制約的聯系和作用”(5)韓志國,洪銀興,魏杰:《市場結構與市場機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2頁。;蕭成則認為, “所謂市場機制,是在市場運行并發揮一定作用的一種經濟機制”(6)蕭成:《市場機制作用與理論的演變:西方市場機制的作用和理論發展的歷史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第12頁。;穆鴻鐸、曹建軍、張宇認為, “價格、價格機制和市場機制在實質上是相同的,這幾個概念可以交替加以使用”(7)穆鴻鐸,曹建軍,張宇:《價格機制論》,重慶出版社,1991年,第27頁。。綜上所述,市場機制是在一定的制度環境和財富分配的基礎上對市場機體內的行動主體的行為進行協調的經濟機制,市場機制為市場行動主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提供了現實路徑和思維方式,也是我們認識和分析市場經濟活動的重要工具。市場機制包括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利率機制、風險機制等,這些機制之間是相互配合、相互協作的關系。
市場機制是如何運行的?市場機制的運行是在一定的制度環境和財富分配的基礎上進行的,之所以做這樣的限定,是因為在不同的制度環境和財富分配的基礎上運行的市場機制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在奴隸制社會環境下,奴隸可以合法地作為一種物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奴隸甚至不被認為是人,只是“會說話的工具”,但現在奴隸買賣卻被認為是違法的了;又如,有些國家的土地是私有的,土地在市場上可以自由買賣,但是在有些國家,土地被規定為國有,并且不可以買賣。在此說明的是一般情況下的市場機制運行,而不是具體制度環境和財富分配下的市場機制的運行。
A和B是市場機體內的行動主體,A和B在市場中進行交易的前提是A、B都有交易的需求,市場需求是市場機制運行的重要基礎。在資源稀缺的環境下,當我們無法有效地滿足自己的需要時,就會通過尋求與他人合作來彌補,而交易可以視為一種合作的方式。既然是交易,那么就需要交易雙方付出代價。交易能夠實現,對A、B雙方來說,所付出的代價必然不大于所收獲的東西。也就是說,選擇的機會成本不會大于收益,否則A、B不會選擇交易,至少不會選擇在A、B之間進行交易。另外,在交易過程中,A、B是平等的,A、B可以自由地決定是否交易、交易多少以及以怎樣的方式完成交易。在交易前,A、B會接收到來自市場的價格信號,A、B根據接收到的信號決定是否提供市場交易的產品以及各自供應的產品數量,A、B決定的依據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當A、B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時候,貨幣會成為他們交易的媒介,以貨幣作為交易的媒介被認為是交易成本較小的一種方式。如果交易在A、B之間達成,那么A、B認為彼此之間的交易是在可以選擇的范圍內最優的(8)滿足:MRSA=MRSB, MRSTA=MRSTB, MRSA=MRTB。,A、B雙方都無動力就當前的情況做出調整。雙方通過交易獲得了彼此需要的東西,改善了各自消費集合里的產品組合,提高了各自從產品消費中所獲得的效用。
討論價格機制與非價格機制的關系,是要說明與本文密切相關的四個機制(市場的價格機制、市場的非價格機制、非市場的價格機制和非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概念、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這些機制如何運行。
1.市場機制與非市場機制之分
市場機制的概念在前文已做出界定,在此主要對非市場機制進行說明。借鑒市場機制的定義,非市場機制也是協調資源配置的機制,其目的也是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但方式是非市場的。要深入認識并區分市場機制與非市場機制,需要從對市場的認識開始。市場是由交易形成的,在市場中進行交易的條件是交易雙方地位的平等、決策的獨立、參與的自由、交易的互惠與自愿(9)杰克·赫舒拉發,阿米亥·格雷澤,大衛·赫舒拉發:《價格理論及其應用——決策、市場與信息》,李俊慧、周燕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第15頁。(10)約翰·麥克米蘭:《重新發現市場:一部市場的自然史》,余江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6頁。,若不能同時滿足這些條件,則為非市場的交易。市場并不僅僅是交易發生的場所,還是一種交易方式和行為方式(11)新古典經濟學家和奧地利經濟學家對市場的認識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當狹義地將市場理解為交易的場所的時候,就會對市場中的企業內部的資源配置行為、慈善組織的行為以及政府的干預行為感到困惑。若從交易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角度來看待市場,就可以看到,企業內部的資源配置方式是獨裁式的、慈善組織的行為是非互惠性的、政府的干預對很多行為主體來說可能并不是自愿的。因此,雖然這些主體的行為都在市場這一場所內出現,但都是非市場行為。另外,還有一點需要強調,市場的對面不是政府,而是非市場;政府的對面不是市場,而是非政府。非市場包括了政府,但是非市場除了政府還包括企業、非營利性組織、俱樂部等。
因此,非市場機制就是以非市場的方式對資源進行配置、對人類的活動進行協調的機制,非市場機制的目的也是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使人類行動達到最優狀態(12)此處可能會出現較大的爭議,這里沒有詳細說明“是誰的利益最大化”。。市場機制與非市場機制的差異在于交易方式與行為方式。
2.市場的價格機制與市場的非價格機制
在討論市場的價格機制與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關系時,首先對市場的價格機制的內涵進行說明,然后說明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內容,本小節的核心是說明何為市場的非價格機制、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組成以及各部分相互之間的關系,最后說明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主要作用。在分析市場的價格機制與市場的非價格機制時,需要注意兩者在完美市場條件和現實市場條件下的差異。
韓志國、洪銀興、魏杰認為, “價格機制是價值規律運行的內在機制”(13)韓志國,洪銀興,魏杰:《市場結構與市場機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9頁。,從機制作用的具體層面上來認識價格機制。他們認為,價格機制是作用于商品市場的機制。價格機制的現實表現是產品的供給與需求同價格的有機聯系和運行。而穆鴻鐸、曹建軍、張宇把價格機制作為一個有機系統,將其描述成一個運動過程,認為價格機制是指與價格有關的各個因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發揮特定經濟功能的運行過程(14)穆鴻鐸,曹建軍,張宇:《價格機制論》,重慶出版社,1991年,第27頁。。構成價格機制的基本要素有價值、貨幣、供求、競爭、生產者和消費者、買者和賣者。呂萍、周濤等從價格機制的結構角度來認識價格機制(15)呂萍,周濤,等:《土地城市化與價格機制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32頁。,他們指出:在市場經濟下,價格機制由價格形成機制、價格運行機制、價格信息機制、價格調控機制等組成。結合前人的認識,本文認為,市場的價格機制是市場中價格形成并發揮作用的機制,市場的價格機制是以價格為信號來調節市場資源的配置、協調市場主體的行動,目的是實現市場出清,實現行動主體利益的最大化。
何為市場的非價格機制?前文在論述市場機制時指出,市場機制包括競爭機制、供求機制、風險機制、價格機制、工資機制等,若按照對“非”字的理解,那么市場的非價格機制是否就是市場機制中除價格機制外的所有機制的集合,即由競爭機制、供求機制、風險機制等組成?這種認識可以視為對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廣義理解。那么,何為對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狹義理解?狹義的理解來自對“價格”本身的結構和作用的認識。本文所認為的資源配置的非價格手段,是在市場中不以價格為手段卻發揮著與價格相似作用的手段,那么,市場的非價格機制則是以非價格手段調節市場資源、協調市場主體行動的機制,并且這種機制發揮著與市場的價格機制相類似的作用(16)為了說明這些問題,本文認為需要回到對價格結構、產品維度的認識上去,具體說明將在下文進行。。例如,市場信息傳遞功能的廣告機制,信息顯示功能的品牌機制、質量保證機制、信譽機制,具有篩選功能的信貸配給機制等。
在此,將完美市場中的非價格機制與現實市場中的非價格機制進行對比,以形成對市場的非價格機制更深刻的認識。在完美市場中,信息是完全的,產品也是同質的,因此,廣告機制、質量保證機制、用戶反饋機制等市場的非價格機制則不會存在,但是廣義上的市場的非價格機制會存在,例如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工資機制、利率機制等。在現實的環境中,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場活動的參與者可能面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他們獲取市場活動的信息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即使是價格,其作為行動信號時也是有成本的。此時,廣義的市場的非價格機制仍然在發揮作用,但是這些機制可能不如完美市場中所論述的那樣有效,而狹義的市場的非價格機制也會存在并發揮作用。因此,在現實環境中的市場的非價格機制要比在完美市場條件下的市場的非價格機制有更豐富的內容。但是,有兩點需要強調:第一,市場的非價格機制與市場的價格機制是相互配合、相互協作的關系,兩者不是相互替代的關系,當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發揮作用時,市場的價格機制也在發揮作用。例如,當我們在市場上進行產品購買時,往往認為同類產品中價高者質量更優,但是,若只用價格來顯示產品質量,則很難讓購買者相信產品質量可靠。因此,為了促成產品的交易,就需要質量顯示機制的配合,我們往往會展示產品的權威部門質量檢測報告、產品的各項指標的達標情況、產品的質量認證等。第二,狹義的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作用發揮依賴于現實的市場環境(人們容易將現實市場環境與市場失靈聯系在一起),但是市場的非價格機制與市場失靈沒有必然的關系,不能將價格失靈等同于市場失靈,市場失靈是一個范圍更大、內容更豐富的問題(17)這一問題將在文獻評述部分詳細說明。。
3.非市場的價格機制與非市場的非價格機制
對非市場的價格機制與非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討論不是本文的核心內容,對這兩組關系的介紹服務于對市場的價格機制與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關系的說明,因而本文在此僅做簡單介紹。
非市場的價格機制可以認為是在非市場的環境下,以價格手段來調節市場資源配置、協調人類行動的機制。而非市場的非價格機制則是在非市場環境下,以非價格手段來調節市場資源配置、協調人類行動的機制。非市場的價格機制包含稅收機制、政府補貼機制、救濟機制等,而非市場的非價格機制有層級決策機制、管制機制、配給機制等(見表1)。表1中的四大類機制都是調節資源配置、協調人類行動的機制,它們在現實的經濟運行中是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的關系,現實經濟的良好運行是各種機制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并且各種機制并無絕對的優劣之分。各類機制的作用發揮是以現實的環境為前提的,在不同的環境下需要采取不同的機制,經濟機制的運行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過程,沒有絕對有效的機制,也不會有絕對無效的機制。

表1 各類機制分類表
本文在此討論的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分類,主要是從狹義視角進行的。若從廣義視角對市場的非價格機制進行分類,會導致本文無法容納這么多的內容。但是,本文在對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分類過程中,會對廣義視角的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分類進行簡單說明。
首先,在廣義視角下對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分類。前文的分析已指出,從廣義角度可以將市場的非價格機制定義為市場機制中除價格機制外的所有機制的集合,所以市場的非價格機制包含了競爭機制、供求機制、利率機制等,本文在此借鑒韓志國等對市場機制的分類方法(18)韓志國等將市場機制分為兩類:一類是作用在一般層面上的機制,包括競爭機制、供求機制、風險機制等,所謂的一般層面上的機制是指在市場中普遍存在的機制;另一類則是在具體市場發揮作用的機制,如在商品市場發揮作用的價格機制,在勞動力市場發揮作用的工資機制,在信貸市場發揮作用的利率機制等。,將廣義的市場的非價格機制劃分為一般層面上的非價格機制和具體層面上的非價格機制。一般層面上的市場的非價格機制包括供求機制、競爭機制、風險機制等;具體層面上的非價格機制包括質量顯示機制、廣告機制、信貸配給機制等。這里是在更廣泛的層面上來理解價格的,將利率理解為使用資本的價格,將工資理解為使用勞動的價格,因此,利率機制和工資機制也被視為價格機制。
其次,在狹義視角下對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分類。這一分類視角來自對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狹義定義,市場的非價格機制被認為是發揮著與市場的價格機制相似作用的機制,只是它使用的手段是非價格的。因此,對價格在市場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分析則很有必要(這一部分內容在第三部分:產品維度、價格結構與超微觀分析)。價格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傳遞交易信號的低成本方式,但是,揭示產品價格中所包含的信息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也是為什么在現實生活中會有人不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會有免費試吃、免費體驗的原因)。因此,在市場中配合價格傳遞產品信息的機制有廣告機制、經紀人機制、信息披露機制等。另外,買方在市場上購買產品是用來滿足自身需求的,質量高的產品能夠帶來更大程度上的滿足,所以購買這種產品也會被索取更高的價格。但是,在市場中同類產品標價更高的并不一定就是質量更高的產品,因而需要質量保證機制、品牌機制、信譽機制等來協助價格機制顯示產品的質量。還有一類機制為篩選機制,我們在出售產品時,通常認為應該與出價高者進行交易,因為高價格與高的凈利潤是聯系在一起的(同一件產品出售的時候),但是當你在借錢給別人的時候情況就會有所不同了。其中的原因是,利率通常與風險聯系在一起,高利率確實可以帶來高收益,但同時也意味著高風險。因此,僅僅以價格為標準來做出高收益的選擇是不夠的,還需要篩選機制配合價格機制共同發揮作用。因此,本文將市場的非價格機制分為三類:廣告機制、質量顯示機制、篩選機制。
最后,對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分類進行總結。對比以上兩種對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分類,由于前者包含的內容過于廣泛,并且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而后者具有范圍更小、更加具體、與交易行為直接相關的優點,因此,本文對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論述使用狹義視角下的分類。
根據筆者所閱讀的有關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文獻,本文從當前研究中存在的三點失誤來進行評述,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形成對市場的非價格機制更深入的認識。
失誤一,以市場失靈為切入點來研究非價格機制以及對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模糊性認識。這一失誤包括兩點:第一,對非價格機制的認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沒有具體區分非市場的非價格機制與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第二,以市場失靈為背景來研究非價格機制,認為非價格機制可以彌補市場失靈。第一點失誤是第二點失誤的原因之一,兩者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合為一點進行文獻評述。
排隊配給(Rationing by Waiting)被認為是非價格機制,尼古拉斯(Nichols D.)等研究認為,排隊可能是有效率的(19)Nichols D.,Smolensky E.,Tideman T.N, “Discrimination by Waiting Time in Merit Good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1,No.3,1971,pp.312-323.,貨幣價格加時間價格的手段可以作為一種供給公共物品的手段。約拉姆·巴澤爾(Yoram Barzel)從產權屬性視角進行了分析(20)Barzel Yoram,“A Theory of Rationing by Waiting,”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ncs,Vol.7,No.1,1974,pp.73-95.,他指出,通過排隊來獲取置于公共領域內的產品的部分產權,會使得產品的產權帶來的剩余在排隊中耗散掉。尼瑞和羅伯特(Neary & Roberts)研究了數量配給問題(21)Neary, J. and K. Roberts,“The Theory of Household Behavior under Rationing,”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No.13,1980,pp.25-42.,哈羅德(Harold)為排隊配給提供了經驗證據,證實了排隊配給不一定會使窮人獲益(22)Alderman Harold,“Allocation of Goods through Non-price Mechanisms: Evidence on Distribution by Willingness to Wait,”Journal of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Vol.25,No.1,1987,pp.105-124.。杜帕(Dupas)等人通過隨機控制實驗證明了在肯尼亞進行健康補貼時采用“票券配給與免費供應”的機制(23)Dupas P., Hoffmann V., Kremer M., et al.,“Targeting Health Subsidies through a Nonprice Mechanis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Kenya,” Science, Vol.353,No.6302, pp.889-895.,這種非價格機制是相比之下最有效的機制。約拉姆·巴澤爾(Yoram Barzel)認為,產權方法是一種非價格配置手段,它可以實現市場均衡。巴澤爾指出,對產權施加約束,實際上就是繞過價格機制而分配資源。穆鴻鐸等認為,價格機制與市場機制實質上是相同的,兩個概念可以交替使用(24)穆鴻鐸,曹建軍,張宇:《價格機制論》,重慶出版社,1991年。。也有觀點指出,價格機制失靈等同于可觀察到的市場失靈,這種概念上的混淆容易造成對現實問題分析的混亂。邢祖禮研究“價格機制與非價格機制”的切入點是“價格神話”的非現實性以及價格機制的局限性(25)邢祖禮: 《價格機制與非價格機制》,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他的理論視角是價格運行的成本、合同理論、不完全信息理論和社會規范,他在文中著重論述的非價格機制有行政命令或層級結構、合同中的非價格條款、信用機制、租金和庫存調整。段文斌等從新制度經濟學視角對非價格機制進行了經濟分析(26)段文斌,陳國富,譚慶剛,陳瑞華:《組織、激勵與制度——對非價格機制的經濟分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年。,他們的切入點是交易成本、信息不對稱、產權與效率,他們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通過企業組織、激勵機制和產權制度來克服交易成本問題、信息不對稱問題、產權與效率問題。周俐萍以市場失靈為切入點指出市場價格機制并不是萬能的,因而需要非價格機制(政府干預與非政府組織)來完善對市場經濟的認識(27)周俐萍:《從非價格制度談對市場經濟內涵的再認識》,《改革與戰略》2010年第3期。。
對現有的研究,本文分兩點進行評述:第一,市場失靈與非價格機制的關系。以完美市場為參照系,現實的經濟活動是在市場失靈的環境下進行的,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外部性、壟斷、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等是市場失靈的原因。經濟學家提出的解決方案有征稅、補貼、產權交易、政府干預、管制等,被認為是非價格機制的有產權機制、 管制機制、 政府干預機制等,但這只是部分的非價格機制。根據前文對非價格機制的分析,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工資機制在市場失靈的環境下仍然可以發揮作用,它們的存在與市場失靈沒有直接聯系,但這些機制的運行效率與市場失靈有關。非價格機制與市場失靈的關系如圖1所示。非價格機制有部分區域與市場失靈的區域相重合,這意味著非價格機制中只有部分機制與市場失靈有關。圖中的NPM區域表示市場的非價格機制(Non-price Mechanisms of Market), NPM是非價格機制的子集,因此包含在非價格機制的范圍內。NPM與市場失靈區域有交集,說明市場的非價格機制部分是在市場失靈的時候發揮作用的, 如廣告機制、 質量顯示機制、 品牌機制等。因此,以市場失靈為切入點來研究非價格機制,只能看到非價格機制的一部分,對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認識也是如此。

圖1 市場失靈與非價格機制的關系圖
第二,對非價格機制的研究為本文提供了一些思想上的借鑒,但是本文的研究限定為市場的非價格機制,對非市場的非價格機制本文不做深入分析。例如,巴澤爾等人對排隊配給問題的研究為本文提供了分析思路和方法上的借鑒。雖然有些對配給問題的分析是在非市場條件下進行的,但是,當我們在思考銀行貸款過程中的信貸配給時,前人有關配給問題的研究是很有啟發的。
失誤二,將制度環境與制度環境下的行動者的行為混合在一起。
科斯(Coase)開創性地從交易成本視角研究了企業存在的原因,并且指出市場的運行和價格機制的使用都是有成本的,企業是對市場的替代(28)Coase, R.H, “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No.4,1937,pp.386-405.(29)Coase, R.H,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2,No.4,1992,pp.713-719.。奧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從交易成本視角研究了市場、混合制和層級制,他認為層級制是一種契約機制,是對市場關系的延續(30)Oliver E. Williamson, “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Vol.22,No.2,1979,pp.233-261.。
邁克爾·詹森和威廉姆·麥克林(Michael C.Jenson & William H.Meckling)將企業視為契約網絡(31)Michael C.Jenson, William H.Meckling, “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3,No.4,1976,pp.305-360.。張五常進一步指出,企業對市場的替代應該理解為一種契約對另一種契約的替代。桑福德·格羅斯曼、奧列弗·哈特(Sanford J.Grossman, Oliver D.Hart)等人對企業契約進行了進一步的挖掘,研究了一體化問題、資產專用性問題和激勵問題(32)Grossman, Sanford J., Oliver D. Hart,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er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4,No.4,1986,pp.691-719.。奧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認為,市場失靈的原因有專用性投資、契約的不完備性、道德風險、外部性、制度適應等。
沿著交易成本和產權交易的思路,馬林沃(Malinvaud)注意到商品的質量維度問題,新制度經濟學家注意到商品質量維度的不確定性,并將質量維度與生產和交易的組織形式聯系起來(33)Malinvaud Edmond,Lectures on Microeconomics Theory,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1972.。思拉恩·埃格特森進一步指出商品的價值形式與商品形式、商品所處場所及商品生產時間有關(34)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經濟學》,吳經邦、李耀、朱寒松、王志宏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142頁。。詹森和麥克林(Jenson & Meckling)則將產品交易與產權聯系在一起,他們指出,市場上交易的對象不是產品本身,而是依附于產品的權利束,轉讓權利的體系(價格機制)無須他人指導,它具備超越任何單個人的能力可以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35)Michael C.Jenson, William H.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3,No.4,1976,pp.305-360.。科斯(Coase)指出,在沒有可供購買的產權的情況下,價格機制不能起作用。約拉姆·巴澤爾(Yoram Barzel)對產權的分析則更加細微,他指出,市場上的產品交易不是產品全部產權的交易,而是部分產權的交易(36)Barzel Yoram,“A Theory of Rationing by Waiting,”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ncs,Vol.7,No.1,1974,pp.73-95.。巴澤爾對產品的產權進行細分后指出,由于交易成本、技術和能力的限制,往往會有一部分權利置于公共領域,公共領域的屬性應該給予那些承當更多變化性的人,而產權屬性的邊際調整可以替代價格機制的作用實現市場均衡。
戴維斯和諾斯(Davis & North)指出,制度環境是一系列用來建立生產、交換與分配基礎的基本政治、社會和法律基礎規則(37)Davis,L., North D.C.,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A First Step toward 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30,No.1,1970, pp.131-149.。對企業、產權、一體化、資產專用性問題的研究,基本上屬于對制度環境的研究,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可以為社會經濟提供一個更加基礎性的理論支持。對交易成本和產權的分析也延伸到了產品的結構和產權屬性方面,產品結構和產權是與產品交易直接相關的問題,這又與非價格機制聯系在一起。因此,前述研究將對制度環境的研究與制度環境下的行動者的行為合在一起進行了分析,這不免給人帶來混淆。以企業為例,企業為什么會存在(來自交易成本、契約等方面的解釋)是制度環境問題,但是,企業在市場中與其他市場主體進行交易的行為就不是制度環境問題了,而是制度環境下行動者的行為。前者不是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研究的內容,后者卻是。例如,銀行在放貸過程中進行的信貸配給,是為了使貸款給銀行帶來最大化的收益;又如,企業為了向消費者傳遞產品信息就會采用廣告機制,為了顯示質量信息就會采用保修機制、品牌機制等。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研究的重點不是現實的市場環境本身,而是在現實市場環境下市場行為主體的行動的協調機制。
失誤三,對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缺少系統性的梳理和說明。
羅斯柴爾德和斯蒂格利茨(Rothschild & Stiglitz)研究了如何在存在私人信息的保險市場篩選出
不同風險的投保人,指出保險公司可以通過觀察投保人對不同投保契約的選擇來獲取投保人的私人信息(38)Michael Rothschild and Joseph Stiglitz,“ Equilibrium in Competitice Insurance Markets:An Essay on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Informatio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90, No.4,1976,pp.629-649.。岡薩雷斯·韋加(González-Vega)認為,信貸配給可以理解為,在給定利率水平下,貸款者基于非價格條件分配貸款,從而導致實際貸出的數額小于能夠放貸的數額(39)引自劉西川,程恩江:《貧困地區農戶的正規信貸約束:基于配給機制的經驗考察》,《中國農村經濟》2019年第6期。。斯蒂格利茨和韋斯(Stiglitz & Weiss)從不完全信息的現實市場出發,指出高利率也意味著高風險,市場出清的利率并不能給貸款者帶來最大化的收益(40)Stiglitz J. E, Weiss A.,“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1,No.3,1981,pp.393-410.。因此,他們認為利率是一種篩選機制,貸款者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可以利用信貸配給機制,但是,配給均衡可能并不滿足帕累托效率。韋特(Wette)進一步討論了信貸配給中貸款者的風險偏好問題(41)Wette, Hildegard C., “ Collateral in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Not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3,No.3,1983, pp.442-445.,指出借款人可能并不愿意將抵押物作為配給工具。薩洛普和斯蒂格利茨(Salop & Stiglitz)研究了在信息不均衡的環境下,有信息的人對無信息的人具有正外部性,這會迫使壟斷者改進質量(42)Salop S., Stiglitz J. Bargains and Ripoffs,“A Model of Monopolistically Competitive Price Dispersio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44,No.3,1977,pp.493-510.。赫舒拉發(Hirshleifer J.)等人認為,價格往往會揭示質量差異,但是價格作為質量信號時具有正外部性,此時的信息是一種公共物品(43)杰克·赫舒拉發,阿米亥·格雷澤,大衛·赫舒拉發:《價格理論及其應用——決策、市場與信息》,李俊慧、周燕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第286頁。。阿維沙格·扎哈維(Avishag Zahavi)首次提出了累贅原理(The Handicap Principle),累贅可以視為一種能力的顯示,如廣告一樣(44)Zahavi A., “Mate Seletion-a Selection for a Handicap,”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Vol.53,No.1,1975,pp.205-214.。斯賓塞(Spence)將受教育水平視為顯示勞動者勞動能力的信號(45)Spence M., “Job Market Signaling,”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87,No.3,1973, pp.355-374.。納爾遜(Nelson P.)認為,廣告是信息,聲譽效應機制使得廣告可以給質量高的產品帶來比低質量產品更高的收益(46)Nelson P.,“Information and Consumer Behavio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78,No.2,1970,pp.311-329.。桑西塔(Samhita L.)則將累贅原理運用到對生物現象的分析中(47)Samhita L.,“The Handicap Principle,”Resonance,Vol.15,No.5, 2010, pp.434-440.。
前人對市場中的篩選機制、信貸配給機制、質量顯示機制、廣告機制等已有不少研究,這些研究對經濟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并且對現實問題具有很強的解釋力。但是,這些研究很多時候是從不完全信息和不對稱信息視角來進行分析的。因此,本文將這些研究成果整合在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框架下進行思考,將它們作為協調現實市場環境中人類行為的機制來研究。當然,市場的非價格機制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本文對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研究自然是不可能窮盡的。本文對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研究只是從一個視角對市場的非價格機制中的一些部分進行思考,提供對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一種理解。
市場的價格機制與市場的非價格機制都是為了協調市場上的交易行為,使市場交易更有效地達成。在市場交易中,獲得需要的產品是目的,市場價格是媒介。但是,為何會出現市場的價格機制與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區別?產品維度、價格結構的超微觀分析就是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市場上交易的產品不僅是物質實體,還具有產權屬性,產品在交易的時候不僅是產品物質實體的交易,還是產品產權屬性所有者的轉換,因此,市場上交易的產品存在物質實體和產權屬性兩個維度。價格是交易的信息媒介,價格中包含產品的結構和產權屬性信息、買方偏好信息、賣方的生產信息等,因此,價格具有結構性。買賣雙方在交易的過程中都無法獲取價格中包含的所有信息,因為使用價格信息是有成本的,獲取越多的信息意味著支付的信息成本越高,從產品交易中獲得的利益就越少,甚至會使交易帶來的收益為負。價格的信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產品的維度(產品的物質實體和產權屬性),另一部分是買賣雙方的逐利行為。通過對產品的維度、價格的結構的分析,可以認識到市場的價格機制與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區別,為深入研究市場的非價格機制如何發揮作用以及發揮怎樣的作用奠定基礎。
何為超微觀分析?超微觀分析的思想來自約拉姆·巴澤爾(Yoram Barzel)對產權屬性的分割,以及后人對巴澤爾這一理論的進一步研究(48)Barzel Yoram, “A Theory of Rationing by Waiting,”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ncs,Vol.7,No.1,1974,pp.73-95.。巴澤爾認為,產品是產權屬性的集合體,因為交易成本的存在,產權屬性的歸屬無法完全界定,未被界定的產權屬性被置于公共領域,形成共同財產。崔兵、盧現祥、吳建奇、張潤峰和李中秋將巴澤爾這一產權分割的分析方法稱為“微微觀分析”,用來說明巴澤爾的分析單元比新制度經濟學家的制度分析的單元更小(49)崔兵,盧現祥:《巴澤爾新制度經濟學理論架構研究》,《經濟評論》2008年第5期。(50)吳建奇,張潤鋒:《論巴澤爾產權思想的獨特性》,《當代經濟研究》2014年第4期。(51)李中秋:《巴澤爾產權界定的邏輯思路》,《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 “阿羅曾經把新制度經濟學所有特別或成功的原因歸結于他的極微觀化的取向”(52)奧利弗·威廉姆森:《治理機制》,石爍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年,第44頁。。本文借鑒了這些思想,使用“超微觀分析”來表示本文對產品維度、價格結構的分析方法。“超微觀分析”雖然與“微微觀分析”有聯系,但是也有所區別。
超微觀分析與微微觀分析的聯系在于,兩者都受到巴澤爾的啟發,將分析的對象細分到比新制度經濟學分析更小的單元。但兩者的區別在于,超微觀分析不僅僅是研究了一個更小的單元,它將“超微觀分析”看作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并將這種思考方式運用于分析新制度經濟學以外的問題——市場的價格機制與市場的非價格機制,探索這兩種機制的核心差異。因此,超微觀分析的內涵更加豐富,適用于本文問題的分析。
價格是產品的交換價值,圍繞產品的價值波動。在古典經濟學中,價格由工資、利潤、利息等部分組成。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市場行動主體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但是,在現實的市場經濟環境下,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并非都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他們都有影響交易價格的能力。哈耶克(Hayek)指出,如果我們想了解價格體系的真正功能,就必須把價格體系看作一種交流信息的機制(53)美國經濟學會主編:《美國經濟評論百年經典論文》,楊春學、于飛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416頁。。埃莉諾·奧斯特羅姆認為, “價格是企業家在匯總了難以置信的大量價值信息的基礎上得出的統計值”(54)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余遜達、陳旭東譯,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第 305頁。。杰克·赫舒拉發等認為,從長期來看,價格會揭示質量,價格信息是一種公用品。因此,本文借鑒前人的觀點,從信息載體的視角來認識價格的結構。
就現實中產品價格的確定而言,主要有生產成本(邊際成本或者平均成本)加利率的方法、策略性定價方法、目標利潤法等,因此,產品價格具備結構性的特征,不同結構的產品價格包含了不同類型的信息。就產品交易而言,價格既需要反映產品本身的結構信息,例如,產品由哪些部分組成、這些部分的組成狀況如何、交易雙方如何交易產品等;價格還需要反映賣方的行為信息,例如,賣方在市場中處于什么地位(是市場領導者還是追隨者)、賣方的期望利潤、賣方是投機者還是投資者(是否打算長期從事本行業)等;價格也需要反映買方的信息,例如,是普通產品還是奢侈品、需要的急切程度、是耐用品還是易耗品等。在市場交易過程中,交易雙方對市場價格的認知是不同的,其根源則是對價格結構信息認知上的差異。交易雙方都會付出一定的代價來解碼價格中的信息。但是,基于能力的限制和經濟性的考慮,它從價格中分解出來的信息總是有限的。因此,我們通常認為的價格是低成本的信息傳遞機制的觀點應該得到修正,價格只是部分類型的信息的低成本傳遞機制。為了促成市場交易,提高交易效率,就需要其他類型的信息機制來協調交易行為,這就是市場中的非價格機制。
納爾遜(Nalson)從質量度量的視角,將商品分為搜尋型商品和純粹經驗型商品(55)Philip Nelson,“Information and Consumer Behavio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78,No.2,1970,pp.311-329.。馬林沃(Malinvaud)也提出了商品的質量屬性維度的問題(56)Malinvaud Edmond, Lectures on Microeconomics Theory,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1972.。詹森和麥克林(Jenson & Meckling)指出,產品交易實質是產品權利束的交易(57)Michael C.Jenson, William H.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3,No.4,1976,pp.305-360.。約拉姆·巴澤爾(Yoram Barzel)認為,任何商品都是屬性的集合(58)約拉姆·巴澤爾: 《產權的經濟分析》,費方域、段毅才、錢敏譯,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9頁。。詹姆斯·布坎南討論了成本計算的效用維度與商品維度問題(59)Buchanan J. M, Musgrave R. A,Public Finance and Public Choice: Two Contrasting Visions of the State,MIT press,1999.。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得到兩點認識:第一,產品是具有維度的;第二,產品的維度分為質量維度和權利屬性維度。基于這兩點認識,本文對產品的維度與市場的非價格機制進行分析。
買方在市場上交易得到產品(60)此處的產品是交易的物品的總稱,它包括了物質產品、虛擬產品、生產要素等。的目的是獲得產品的服務,影響產品服務量的因素有產品的質量(Qz)、獲得的產權量(PR)、產品的數量(Ql)。用S表示產品包含的服務量,有:
S= Qz·PR·Ql
本文將產品的質量維度稱為“實”維度,將產品的屬性維度稱為“虛”維度,產品的“虛”“實”維度是影響買方從產品消費中獲得服務數的核心因素。下面本文將進一步分析產品的兩個維度如何影響市場的價格機制與市場的非價格機制。
首先,分析產品的質量維度如何影響價格機制。產品的質量維度包括了:產品的外觀(大小、形狀、顏色、味道等)、產品的內在結構、產品的組成元素及各元素的含量、產品的功能等。交易時,我們會根據產品的介紹信息來判斷產品的質量水平,但是我們很難就產品的真正的質量水平做出判斷。因此,若每一個維度的產品質量都有一個價格,并由這些價格加總構成產品的交易價格,那么,買方很難判斷產品的價格是否與產品的質量相一致。因為,有些產品的質量是買方無法有效判斷的(耗費的成本過高)。張軍指出, “商品的價格空間無法與商品空間一一對應,前者的維數在現實中遠遠小于后者的維數。這意味著,對于任一商品,訂貨者無論對商品屬性做了什么樣的要求,生產者依然有相機選擇的機會,因為他清楚任何要求都不可能窮盡物質屬性的方方面面……”(61)張軍:《信息經濟學與價格理論——從1996年諾獎看主流經濟學的發展》,《世界經濟文匯》1997年第1期。賣方將機會主義行為編碼進價格后,價格與產品真實質量的匹配程度就更難以確定了。當價格與真實產品質量偏離的時候,用價格機制協調交易行為的效果就會變差,此時,買賣雙方就會尋求其他輔助或者替代性的產品質量顯示機制,在市場中的這些機制就是市場的非價格機制。
隨后,分析產品的屬性維度如何影響市場的價格機制。進行產品交易時,并不是產品所有權的全部都轉移給了對方,轉移的只是一部分產權。為了使本文的說明更加清晰,在此使用手機保修權的例子。購買手機為何要將保修權給予買方?如果買方沒有保修權,廠家就會沒有動力付出更大努力去保證產品質量,或者對產品的質量存在機會主義心理。買方承當了更多的產品質量的變化性,因此,需要將手機的保修權給予買方。但是,保修手機的時候,手機保修者一般是廠家或者是廠家合作的修理方,因為他們對自己的產品更加熟悉,并且可以避免保修方的道德風險,因此他們來修理手機會更加有效率。此外,手機的保修權也是存在一定的限制性的,手機的保修有時間限制,并且手機上不同部件的保修政策也不一樣,對保修權做出限制是為了抑制消費者的道德風險,讓消費者使用手機時更加謹慎。如果交易價格是每一種屬性價格的加總,那么,價格界定的成本會很高。另外,就產品本身的產權屬性的劃分也是不完全的,存在一部分公共財產。因此,僅僅就價格機制來協調產品產權屬性的配置也是不夠的,巴澤爾提出了用產權屬性的邊際調整來應對這一問題,本文提出的應對方案是市場的非價格機制。
最后,總結產品維度與價格結構的分析。產品的多維度性決定了產品的交易價格具有結構性特征,而交易雙方的主觀行為又對交易的價格形成了干擾,這就使得市場的價格機制對交易行動的協調并不能讓雙方滿意,這為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發揮作用提供了空間。
在現實的市場經濟活動中,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協調的除了價格機制,還有非價格機制。市場中的價格機制與市場中的非價格機制是相互合作的關系,它們共同發揮作用,實現了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但是,要深入理解市場的非價格機制的作用,就需要從價格本身的結構以及價格所標注的產品的維度來認識,而需要采用的方法就是超微觀分析方法。對產品的維度、價格的結構、超微觀分析的說明還有待進一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