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進風,張啟月,向榮彪
(1.湖北省生態環境廳宜昌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湖北 宜昌 443000;2.宜昌市環境保護監測站,湖北 宜昌 443000;3.華中農業大學國家環境保護土壤健康診斷與綠色修復重點實驗室,湖北 武漢 430070)
《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通知》指出,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涉及范圍廣、參與部門多、普查任務重、技術要求高、工作難度大[1]。為了能出色地完成普查工作,更好防控環境風險、服務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湖北省在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中開拓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將數據質量放在首位,開發了省級污普網絡信息系統,建立了規范有序的檔案管理工作機制,邊查邊用,成果開發成效顯著,形成了湖北特色。
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標準時點為2017 年12 月31 日,時期資料為2017 年度資料。普查范圍包括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移動源及其他產生排放污染物的設施。全面入戶調查工作包括:入戶準備、數據采集;數據審核工作包括:數據審核、質量核查、匯總建庫[1]。本次普查共計60 張報表1 796 個指標。
2.1.1 優化創新數據審核內容和方式,提升數據質量
數據質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線。湖北省結合實際優化數據審核內容,創新數據審核方式,根據不同階段工作任務,合理調整審核指標,分片區、分污染源類型安排專業技術人員負責數據審核。采用駐點重點幫扶、現場調研指導、專家案頭審核、軟件審核、部門聯審等審核方式,提出具體審核結果、問題清單和整改要求,定期編寫和下發審核分析報告,組織核實和整改。
軟件審核除了采取國家普查辦數據審核系統,還開發了省級普查數據信息系統審核功能模塊。該模塊增加了主要審核指標基數,擴充內置關鍵數據,細化軟件審核規則,提升了審核精確度,同時具有審核互動功能,增進了省級評估團隊與基層互動。專家案頭審核時,利用專家掌握的生態環境專業知識,進一步研判和查找報表數據問題,歸納總結同類源同一行業的共性問題,對比同一行業不同地區的填報情況,整理全省性問題,下發地方持續改進。抽取數據審核過程中發現的典型問題較多的地區進行數據質量核查工作,通過現場調研完善和改進不足,及時糾正。省級技術團隊聯合省農業源普查工作推進組技術專家團隊,統一農業源報表審核標準,開展聯合審核和交流,聯合下發農業源普查數據審核意見,形成審核合力。經過多輪次的數據質量提升工作,湖北省普查數據質量達到文件中規定的優秀標準。
2.1.2 推行全過程、多方位、多方法比對
湖北省各級普查辦集中開展了普查基本單位名錄基本信息與電力、農業直聯直報、四經普、危廢管理等多項信息比對;編列了一系列普查基本單位名冊,從國家下發底冊到市州增補刪除清查底冊以及普查期間增補刪除的名冊,創新普查基本單位名錄信息審核方法。比對普查數據庫定庫數據,重點比對審核標示為“全面停產、關閉和其他”三種狀態普查對象名錄信息,收集整理、反復核實和完善情況說明、選址區域圖片、地理坐標信息、村鎮證明和市、縣級普查機構確認函等五項佐證材料,并將佐證材料掃描件匯總至省級檔案庫。
開展全省匯總數據比對審核,對總磷、畜禽養殖糞污利用等19 個專項和40 余個產業行業的污染源普查數據集中分析比對,收集梳理報表數據不一致、邏輯性差異問題線索,解析原因,列出問題清單。對采用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數據法、監測數據法和產排污系數法等不同方法核算的產排污量進行比對分析,開展產排污核算方法適用性論證,查找漏算和核算結果錯誤的問題,審核比對分析結果列入“五日一審”和“兩日預警”審核分析報告,組織基層普查機構進行修改完善。
引入第三方機構,充分發揮專業技術人員對普查的支持作用。第三方機構定期評估普查數據的全面性、完整性、準確性、合理性、邏輯性和一致性;對合同區域內的污染源普查數據進行現場抽樣檢查;編制合同區域內污染源普查數據審核、質量評估、質量管理技術報告及相關專業技術報告。為保障普查各階段工作全面達標,借助第三方機構力量開展省、市(州) 兩級第三方評估工作,對全省各階段工作進行全面摸底,對各市(州)、縣普查工作的全面性、普查檔案的規范性等進行了整體評估。
為促進普查成果的開發和利用,延長普查數據的生命線,湖北省開發了省級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網絡信息系統。該系統依托環保專網,共分為五個功能模塊,分別是湖北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信息公開系統、成果展示系統、數據查詢系統、數據匯總審核系統、匯總平臺集成系統,每個功能模塊又包括有若干小的子系統,并留有普查數據更新系統接口,為后續普查數據的基礎信息更新提供了便利。該系統可開展分源、分重點區域對活動水平數據、污染治理設施數據、產排污數據的匯總分析,具備按污染要素、區域等不同維度的數據進行分層可視化表達的功能。進入系統,可以通過電子地圖查看污染源空間分布;對不同種類污染源進行點位展示;污染物排放專題地圖,支持根據污染源類型、排放物類型、排放量等進行篩選。除地圖展示以外,還可按照表格、圖形等方式展現數據,并可在一張圖上疊加展示,方便直觀了解全省污染源分布情況,為以后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數據支持。
普查檔案是普查過程記錄和成果保存的重要載體,是對普查工作進行統計督察和普查成果應用開發的主要依據。湖北省從省內高校、各級檔案管理部門、生態環境保護部門檔案管理機構征集專家,建立了湖北省檔案管理專家庫。引入了普查檔案管理第三方機構具體承擔檔案收集、整理和歸檔工作。省檔案管理局全面參與和指導普查檔案管理工作,多次參加檔案管理培訓教學和指導檔案整理。編制《湖北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檔案管理實施細則》,從檔案管理機構的職責、檔案歸檔范圍、歸檔類別、歸檔時限、質量要求、歸檔整理方法、保管與利用、驗收、移交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提高了省級污染源普查檔案的規范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做好重點檔案整理歸檔管理,要求基層普查機構對轄區內普查基本單位清查表和普查對象普查報表按“一戶一檔”要求進行全面歸檔。
邊查邊用,查用結合,以用促審,湖北省探索性開展了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成果應用開發,取得顯著成效,全省已完成322 項普查成果應用開發工作[2]。
2.5.1 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數據支撐
基于普查數據,開展長江干流、四湖流域等重點流域污染源專項普查[2],建立流域內重點污染源檔案和普查數據庫,提出強化污染防治的措施和建議,助推“碧水”行動。總磷污染源普查是湖北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專題任務。湖北省以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數據為基礎,摸清了總磷污染源基本信息并提出了解決磷污染問題的對策建議。利用污染源普查數據支持構建全省高分辨大氣污染源清單,為開展大氣污染源防控重點區域空氣質量預測和制定科學的大氣污染防控對策提供依據[2]。
2.5.2 為生態環境管理和高質量發展綜合決策服務
利用污染源普查數據,支撐各級各類專項整治工作,支持建立全省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管理數據系統。統籌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和長江生態大普查工作,對存在的生態環境風險隱患和環境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提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安全和污染防治措施建議,推進長江大保護工作[2]。在武漢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期間,篩選提供涉氣企業和工業源的非道路移動機械的普查數據,建立軍運會期間大氣污染防控重點企業“一企一策”管控清單,為保障軍運會期間良好的空氣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2]。
2.5.3 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供基礎數據參考
利用二污普數據,與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和“十三五”生態環境規劃目標進行了全面比對分析,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基準數據提供有效依據,同時分析了湖北省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面臨的瓶頸問題和薄弱環節,為科學制定“十四五”規劃目標具有一定參考價值[2]。
雖然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已結束,但普查數據的安全有效利用沒有結束。建議通過分析應用普查成果,歸納總結出規律和趨勢,為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政策、規劃提供基礎依據,將綠色低碳發展和生態環保政策要求納入宏觀經濟治理體系[3]。在依法依規保護好普查對象敏感信息的基礎上,通過數據共享平臺向各部門和社會無償提供及使用污染源普查數據,推動數據共享和利用,尤其是數據對科學研究的支撐作用[4],同時采用大數據技術更新污普數據以期獲得長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