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0)
為了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讓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高校本科生教育教學全過程中去,建設基于課程思政的示范課程,對于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專業課的教育應確立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實際和課程專業教育要求,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的內容,并且要明確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知識教育相結合的融入點、教學方法和載體途徑。
為了達到基于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應該在結合課程專業知識教育要求的前提下,在原有教學大綱基礎上修訂新的教學大綱。修改教學大綱的過程中,應該將重點放在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無縫銜接上,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對專業知識教育的隱形輔助功能。并根據新教學大綱制作能體現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特點的新課件、新教案等。
基于課程思政的專業課教育的教學效果的評價,不再局限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而應該擴大到考察與課程教學內容實際相結合的課程育德目標滲透效果,并對應到所要求的具體成效,要盡可能地可觀察、可評估,讓學生有獲得感。
示范課的建設應至少開設一堂“特色示范課堂”,最好能隨堂錄制一個課時課程視頻。通過本課程對于專業課程在理解思政內涵、挖掘思政元素、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示范,可為本校其他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提供借鑒,起到示范作用。
基于課程思政的示范課應結合課程實際,將思想政治教育納入課程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深入挖掘課程中蘊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智慧、科學精神、工程師價值觀、行業優秀精神傳承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專業知識講授的完美融合,修訂完善課程教學大綱,梳理課堂教學所有環節,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豐富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完善課程配套實踐教學,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方法。因此在示范課的建設過程中應避免進入兩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將思政元素僵硬生澀地切入課程內容,假大空地宣揚,脫離實際地夸獎,說教式地勸勉。思政元素在專業課中的植入應該圍繞一個核心便是該專業技術在我國的發展、進步、成就和不足,圍繞實際專業技術發展軌跡的思政融入才是打動人心的。
第二個誤區是專業課的教學應該緊扣行業發展的脈絡,切不可照本宣科。現在高校課程內容設置都是基于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的課本為藍本編制的,但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因此課程內容應反應或聯系學科發展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充分結合專業相關的新技術、新突破的介紹,拉近學生和技術前沿的距離,使學生對專業技術有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只有真正近距離深刻了解了專業中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才能讓學生發自內心產生行業認同感,而消除掉“外國的月亮更圓”這種偏見。
新教學大綱在確定課程目標時應注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三者的統一,在結合實際課程教學內容的情況下,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點、教學方法和載體途徑,以及如何評價德育滲透的教學成效。新的教學大綱應該在本課程原有的教學大綱基礎上修訂而成,除了要注重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銜接和融合以外,對于一些老舊的內容應給以適當的剔除,部分技術工藝過于老舊,現在礦場已經不再使用;一些設計計算的內容在實際工作中很少用到,大部分的內容只需掌握其應用即可,無需深入掌握其原理;因此新的教學大綱應該充分體現出課程內容與實際鉆井現場應用的聯系,充分結合與專業緊密相關的新技術、新工具、新突破的介紹,使學生了解前沿技術。
課程思政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牽強附會。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直接地把思政課的部分內容搬到專業課教學中,而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的自然融入。課程與思政,不是物理相加,而是化學反應。課程里有“思政內容”,學生不感覺到唐突;課程里有“思政味”,學生卻無被“說教感”,因情感共鳴,而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起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效果。因此通過深入挖掘蘊含在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結合課程本身的知識點,將專業教學目標和課程德育目標相結合[2]。工科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可以著重從如下兩個方面展開:
一是領略中國智慧,激發學生的中國道路自信和行業領域發展信心。在鉆井工程這門課中通過結合課程實際內容,用歷史和現實中的事例引領學生深入了解我國鉆井行業發展的歷史,打開一扇窗,讓學生更加全面、深入體會到我國鉆井行業從追趕者成為了現在的領先者,只有對行業技術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建立對行業的絕對信心,才能對學好專業課有更大的動力。才能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進取心,引導學生將個人的成才夢與中國夢相結合。
二是厚植工程倫理,引導學生認同工程人員應具有的使命與擔當。對理工科教育來說,知識的傳承很重要,精神的傳承更重要。在專業課的講授中,特別是思政教育中,應重點聚焦到厚植工程師價值觀和工程倫理道德上來。在實際授課中應結合課程實際內容與優秀歷史事跡、人物的結合,引導學生認同科研工作者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精神,認同工程人員應具有使命與擔當的價值觀。
典型教學案例的設計可以為其他課程提供參考、模擬的作用,從而起到示范作用。我國石油鉆井行業本身就具有豐富的思政元素,因此鉆井工程課程先天具有將課程專業知識、技能傳授與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導向有機融合的優勢。通過深入、細致地研究思政教育與本課程的融合點并對各部分教學內容與思政教育的融入進行可行性分析后,本課程可從兩個角度進行思政與專業知識融合的教學案例設計。
角度一,側重于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相結合,在介紹課程實際教學內容時,結合介紹該技術在我國的發展歷史、取得的巨大進步、從追趕者變為領先者的艱辛過程,幫助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對石油行業的自信和行業領域發展信心,達到價值塑造的目的。例如講解鉆井平臺相關知識時,可結合介紹我國981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的研發過程,介紹中國藍鯨一號深海鉆井平臺的技術先進性和國際領先水平;講解旋轉導向鉆井技術時,可結合介紹中石化西北石油研發出超深水平井井眼軌跡“精確制導”控制技術,鉆出亞洲第一陸上深井以及我國自主研發的“貪吃蛇”旋轉導向鉆井技術打破國際壟斷,領先世界水平。講解防噴器時可結合介紹我國2019年突破國際封鎖,研制出深海防噴器。
角度二,側重于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通過引入實際礦場設計案例進行設計演示,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和任務型教學等方式引導學生動手參與設計,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取得進步的進取心,達到能力培養的目的。例如講解鉆柱組合設計、水力參數設計等設計計算類的內容時,以峰地1井和石南52井實際設計過程為例進行設計演示,并選取數口礦場實際井參數,將學生分組分任務,進行實際井的設計計算,在實際動手設計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注重細節,做到精益求精,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這一學習并實踐的過程塑造學生的職業精神和工程師價值觀。
通過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非授課老師訪談、匿名網絡投票、匿名留言等多種反饋渠道,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思想狀態,特別是即時地掌握學生對本節課課堂思政所傳達精神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并根據學生反饋的情況即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改革以往單一的考核制度,平時成績考核內容多樣化,不僅僅包括考勤、課堂作業等,應將平時小組討論、課堂任務完成度、案例研討發言、個人筆記等納入平時成績的考核范圍;期末考試也不再單純考核專業知識和技能,而是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考題充分結合,讓考核起到一定的引領作用。
在大多數人眼里,理工科是冷冰冰的機器和工具,是枯燥深奧的設計,是缺乏人文環境和人文精神的推理計算,因此在進行知識傳授時,特別是在結合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容易走入假大空的表揚、填鴨灌輸式的說教的誤區中。而好的結合思政的專業課教育應該做到情景契合、內容融合,巧妙結合科技發展的脈絡,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進取心,引導學生將個人的成才夢與中國夢相結合。通過本課程對于專業課程在理解思政內涵、挖掘思政元素、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示范,可為本校其他專業的思政教育提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