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冉,和瑞欣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8)
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第5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和貴璋,從事臨床及教學50余年,臨證經驗豐富。和貴璋教授在治療化療性嘔吐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根據個人體質制定個體化方案,運用中藥聯合針灸方法取得較好效果,現將治療經驗整理如下。
研究發現,化療導致惡性嘔吐分為五種類型,分別是急性、預期性、延遲性以及難治性和爆發性。化療藥物誘發的惡性嘔吐機制較為復雜,與嘔吐中樞調節控制有關,嘔吐中樞位于腦干小細胞性網狀結構,通過刺激喉咽部、胃腸道、縱膈、高級皮層中樞刺激產生,同時接受催吐化學感受區兩條途徑興奮嘔吐中樞。化療藥物多為細胞毒性藥物,對胃腸道黏膜產生刺激作用,導致黏膜上的嗜鉻細胞釋放5羥色胺受體,產生神經沖動傳入嘔吐神經中樞[1]。
丁香柿蒂湯見于《癥因脈治》,該方是由人參、丁香以及生姜和柿蒂四部分組成,主要功效就是祛胃寒,同時還有降逆止嘔、溫中益氣的效果,是治療胃氣虛寒,氣逆不降之呃逆的常用方。方中以丁香溫胃祛寒,柿蒂有降逆下氣的功效,生姜散逆疏邪,二味皆胃經之藥,加人參以祛邪必先補正,胃氣不虛者,可去人參;兼氣滯痰阻者,可加半夏、陳皮以理氣化痰。四種藥物共同使用,丁香花辛散芳香中焦寒氣,柿蒂降逆下氣,生姜能夠去除體內寒氣,同時還能夠兼顧胃虛得補,從而使得嘔吐得到有效控制[2]。
旋覆代赭湯源于張仲景《傷寒論》其加味中,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降逆止嘔,黃連、竹茹清胃熱,佛手行氣而不傷胃陰,黨參、炙甘草、大棗健脾益氣;諸藥合用,共奏健胃降逆止嘔之功[3]。和貴璋教授對經典名方進行加減,諸藥合用,標本兼顧,既可使中陽健得,又可使胃氣和降,故呃逆嘔吐自止。
除了傳統的中藥湯劑,穴位注射是以祖國醫學的針灸療法為基礎,中醫的針刺、艾灸、穴位貼敷等對CINV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靈樞》中記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4]。取足陽明胃經穴,和胃降逆。主穴取中脘、內關、足三里、公孫。內關為手厥陰之絡優勢陰維交會穴,有和胃降逆的作用[5]。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合穴,能對脾胃進行充分調理,同時通經活絡。另外加之屬于強壯健要穴位之一,因此主要治療胃痛、嘔吐以及腹脹等脾胃疾病。研究發現,利用針刺足三里穴能夠最大程度的控制化療后的惡心、嘔吐,由于腫瘤患者久病體弱,臟腑功能虛衰,而化療更進一步損傷脾胃,使氣血生化不足。和貴璋教授針灸治療主要發揮針灸循經調節機制,以操作方便、見效快的特征,可盡快緩解因化療所致嘔吐癥狀[6]。
例1:患者,女,年齡56歲。臨床診斷符合腫瘤化療引起的嘔吐,治療依從性良好,無肝腎功能異常。辨病論治和辨證論治相結合。平性用丁香柿蒂湯(丁香10g,柿蒂10g);熱象用桔皮30g,竹茹12g,黃芩10g。日1劑,早晚分服,1個月為一療程。聯合和貴璋教授針灸法。取足三里、大椎、內關,于化療前1天開始,用毫針刺,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min,每5min行針1次,連續治療3天,其中重灸大椎、足三里、關元穴30min。治療后WHO化療藥物毒性反應分級中惡心嘔吐項目從Ⅲ度降為O度。諸藥合用,標本兼顧,既可使中陽健得,又可使胃氣和降,故呃逆嘔吐自止。利用針刺足三里穴能夠最大程度的控制化療后的惡心、嘔吐。針灸治療主要發揮針灸循經調節機制,以操作方便、見效快為特征,可盡快緩解因化療產生的嘔吐癥狀[7]。
例2:患者,男,年齡65歲。腫瘤化療引起的嘔吐,無肝腎功能異常,治療依從性良好。平性用丁香柿蒂湯(丁香10g,柿蒂10g);寒象比較明顯用外臺茯苓飲(干姜9g,茯苓10g,砂仁10g,陳皮30g,桂枝10g,半夏10g);上逆甚者用旋覆代赭湯(旋覆花30g,代赭石30g,半夏10g);體虛加人參10g,甘草6g。日1劑,早晚分服,1個月為一療程。針灸法取足三里、大椎、內關。于化療前1天開始,用毫針刺,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min,每5min行針1次,連續治療3天,其中重灸大椎、足三里,關元穴30min。結合個體差異性增加配穴,兼顧達到降逆止嘔、健脾和胃的功效。經過治療后WHO化療藥物毒性反應分級中惡心嘔吐項目從Ⅳ度降為Ⅰ度。采用辨病辨證方法對經典名方進行加減,同時結合傳統中醫針刺,從而達到降逆止嘔,調節氣血營衛,扶正固本之效,很好的控制了嘔吐,同時也提高了化療的效果[8]。
中醫辨證分型治療化療導致的惡性嘔吐本著“脾喜剛燥,胃喜柔潤”為主,實際治療中主要采用經方加減或是明方加減[9]。和貴璋采用中醫分辨治和針灸結合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不但效果好,費用低,同時不會出現其他不良反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