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俊紅,梁鳳鳴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天津 30093;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天津 300193)
動眼神經的神經纖維包括軀體運動神經纖維及內臟運動神經纖維,軀體運動神經纖維主要支配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下斜肌及提上瞼肌,內臟運動神經纖維支配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故動眼神經麻痹的臨床表現為患眼內轉、下轉及上轉受限,上瞼下垂,瞳孔散大,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可伴有復視。動眼神經麻痹的發病原因復雜多樣,其中以炎癥因素、腦干病變、腫瘤、脫髓鞘疾病、外傷、血管病變為主。中醫據其癥狀將動眼神經麻痹稱之為“上胞下垂、目偏視病、視歧”等,主要病因是氣血不足,風邪侵入;或脾不化濕,聚濕生痰,復感風邪;或頭面部外傷或腫瘤壓迫脈絡。筆者臨床跟隨梁鳳鳴教授臨床學習過程中,運用針藥聯合治療后天性不完全性動眼神經麻痹1例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患者,男,69歲,以復視伴雙眼上瞼抬舉困難5年,加重半個月收入院,既往高血壓病史4年,未規律服藥,血壓控制不佳。否認其他病史。眼科檢查:①右眼視力0.5,上瞼下垂,遮蓋角膜緣約3mm,結膜輕度充血,角膜透明,鞏膜無黃染,虹膜紋理清,前房深淺正常,前房軸深約3CT,周邊前房約1/2CT,房閃(-),浮游物(-),瞳孔圓,瞳孔直徑約4mm,對光反射存在,眼底未見明顯異常,眼壓15mmHg。紅玻璃試驗陽性,復視像垂直分離,距離約為5cm,周邊影像為右眼。眼球運動下轉受限。②左眼視力0.5,上瞼下垂,遮蓋角膜緣約4mm,結膜無明顯充血,角膜透明,鞏膜無黃染,虹膜紋理清,前房深淺正常,前房軸深約3CT,周邊前房約1/2CT,房閃(-),浮游物(-),瞳孔圓,瞳孔直徑約4mm,對光反射存在,眼底未見明顯異常,眼壓16mmHg,紅玻璃試驗陰性;眼球運動各方向不受限。胸腺CT、眼眶CT未見明顯異常,顱腦MRI示雙側上頜竇小囊腫,除外顱腦占位性病變及外傷史。西醫診斷為后天性不完全性動眼神經麻痹,中醫診斷為目偏視病、上胞下垂?;颊咭噪p眼上瞼下垂及右眼下轉受限為主要表現,舌淡暗苔厚,脈弦滑,辨為風痰阻絡證,以祛風化痰、舒經通絡為治則,主要治法包括針刺、中藥及眼肌直刺。針刺以眼周穴位為主,以攢竹、睛明、承泣、四白、下球后為主穴,配以三陰交、豐隆、陰陵泉、風池。操作時主穴應徐徐刺入,避免提插、捻轉,配穴以瀉法為主,每日1次,留針30min起針,6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兩個療程間隔1天。方用正容湯加減。藥用羌活15g,防風10g,秦艽9g,膽南星10g,僵蠶10g,木瓜15g,絲瓜絡9g,柴胡10g,黨參10g,白術15g,茯苓10g,陳皮10g,半夏6g,升麻10g,桔梗15g,炙甘草6g。方中羌活、秦艽、膽南星、木瓜化濕祛痰,柴胡、防風、絲瓜絡祛風通絡,黨參、白術、陳皮健脾化濕,升麻、桔梗補中氣而升提上瞼,炙甘草調和諸藥。每日1劑,早晚分服,7天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眼肌直刺,右眼表面麻醉后,選用0.25mm×40mm毫針在下直肌附著點處約45°進針1mm,向下直肌作用方向牽拉,速度約為1min20次,牽拉1min,結束后患眼滴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以預防感染,每3日1次。2周后上瞼下垂減輕,復視消失,右眼轉動未受限。1個月后復診,雙眼上瞼下垂,舌淡苔白,脈虛細,辨為氣虛下陷證,以補中益氣升陽為治則。針刺以眼周穴位、足太陰脾經及足陽明胃經穴位為主,主穴取陽白、魚腰、印堂、攢竹、上球后、承泣、四白,配穴取天樞、足三里、內關,操作時陽白透魚腰,余針法不變,治療兩個療程。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藥用黃芪30g,白術15g,陳皮15g,升麻20g,柴胡15g,黨參20g,當歸15g,炙甘草10g。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黨參、白術、炙甘草補氣健脾;當歸養血合營,協人參、黃芪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諸藥合用,補中氣以升提。每日1劑,早晚分服,7天為一療程,2個療程后上瞼下垂痊愈。
動眼神經麻痹是眼科臨床中的常見疾病,現代醫學多采用大劑量激素沖擊療法或手術治療,雖然有一定療效,但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多,患者難以接受及堅持,且容易復發。本病例中患者動眼神經麻痹病史已有5年,多次就醫均無明顯效果,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及患者的治療信心。治療過程中,梁鳳鳴教授首先采用現代技術排除患者顱腦及眼部實質性病變,然后運用中醫辨證論治及整體合參的手段,以針刺眼部、四肢遠端腧穴及病變眼肌配合中藥湯劑為方法進行診療。針藥聯合治療療效較好。